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振海

作品数:108 被引量:1,149H指数:15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附属邢台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适用技术跟踪项目河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2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1篇子宫
  • 19篇流产
  • 18篇手术
  • 17篇细胞
  • 17篇内膜
  • 16篇子宫内膜
  • 16篇宫内
  • 16篇宫内膜
  • 15篇米非司酮
  • 15篇非司酮
  • 14篇盆腔
  • 13篇术后
  • 11篇异位症
  • 11篇子宫内膜异位
  • 10篇子宫内膜异位...
  • 10篇内膜异位症
  • 9篇前列醇
  • 9篇米索
  • 9篇米索前列
  • 9篇米索前列醇

机构

  • 101篇河北医科大学...
  • 7篇河北医科大学
  • 4篇深圳市中心医...
  • 3篇邯郸市中心医...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北京大学深圳...
  • 2篇石家庄市第四...
  • 2篇北京市丰台区...
  • 1篇北京大学
  • 1篇解放军白求恩...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张家口医学院
  • 1篇河北北方学院...
  • 1篇遵化市人民医...
  • 1篇保定市妇幼保...
  • 1篇唐山市丰润区...

作者

  • 108篇王振海
  • 32篇吴瑞芳
  • 19篇黄向华
  • 16篇江静
  • 15篇李瑞珍
  • 15篇卢士燕
  • 10篇郝桂敏
  • 10篇吴燕菁
  • 10篇张琳
  • 8篇石彬
  • 7篇王惠兰
  • 6篇徐春琳
  • 6篇朱志洁
  • 6篇辛虹
  • 6篇杨素娟
  • 5篇杜彦芳
  • 5篇尹桂然
  • 5篇卢静
  • 4篇张明乐
  • 4篇李晓冬

传媒

  • 19篇中华妇产科杂...
  • 13篇实用妇产科杂...
  • 9篇河北医药
  • 7篇中国妇幼保健
  • 7篇生殖与避孕
  • 7篇国外医学(计...
  • 6篇中国综合临床
  • 5篇生殖医学杂志
  • 5篇河北医科大学...
  • 3篇中国计划生育...
  • 3篇现代妇产科进...
  • 3篇国外医学(妇...
  • 3篇中国实用妇科...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国疼痛医学...
  • 1篇华北煤炭医学...
  • 1篇中国优生与遗...
  • 1篇河北中西医结...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4
  • 4篇2013
  • 8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5篇2009
  • 5篇2008
  • 5篇2007
  • 5篇2006
  • 11篇2005
  • 3篇2004
  • 10篇2003
  • 11篇2002
  • 8篇2001
  • 7篇2000
  • 6篇1999
  • 1篇1998
  • 3篇1997
  • 4篇1996
10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管内皮和角质细胞生长因子在子宫腺肌症组织中的表达被引量:10
2003年
曹冬冬吴瑞芳王振海阴梅云杨素娟
关键词:子宫腺肌症血管内皮角质细胞生长因子蛋白表达
上皮-间质细胞转化与妇科肿瘤被引量:1
2012年
肿瘤的转移机制可能为侵袭、血管内渗、外渗、黏附并定植^[1],即肿瘤细胞失去细胞之间的黏附作用,获得移动能力,离开原位病灶,向邻近周围组织侵袭;肿瘤细胞穿透血管内皮基底膜,进人体循环并存活;肿瘤细胞在血管淋巴管内壁,
李昕凌江静卢士燕王振海
关键词:妇科肿瘤细胞转化间质上皮血管内皮肿瘤细胞
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的免疫治疗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探讨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免疫治疗效果。方法以2002年2月至2007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URSA)患者335例为研究对象,取其丈夫(或第三者)外周静脉血20ml,分离淋巴细胞于孕前、孕后注射于患者前臂,产生主动免疫,随访妊娠结局。结果接受治疗的335例患者共有妊娠296例(88.35%),其中足月分娩228例(68.05%);目前尚在妊娠中33例(9.85%);再次自然流产35例(10.44%);未受孕39例(11.64%)。年龄33~38岁者流产率明显高于32岁以下者(P<0.05);孕后免疫治疗2~3次者有较高的足月分娩率。孕后未治疗或仅治疗1次者,足月分娩率明显降低(P<0.05),再次流产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主动免疫治疗URSA疗效肯定,治疗后妊娠成功率高。对于35岁以上的患者,建议早期保胎治疗。免疫治疗后3个月内受孕,孕后再行治疗2次或2次以上较为理想。
杨素娟尹桂然刘慈郝桂敏王振海
关键词:同种免疫
妊娠急性脂肪肝9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3年
郝桂敏杨素娟姚金锋王振海
关键词:脂肪肝高脂血症妊娠
米非司酮药流时整合蛋白β3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蜕膜与绒毛内的表达被引量:11
2000年
为了解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对早孕流产的蜕膜、绒毛中整合蛋白 (Integrin)β3和细胞间粘附分子 1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ICAM 1 )的影响 ,应用流式细胞定性定量分析技术测定了 1 0例采用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妇女的蜕膜与绒毛组织中整合蛋白β3和 ICAM 1水平 ,并以 1 0例负压吸引人工流产者为对照。结果显示 :蜕膜与绒毛组织整合蛋白 β3和 ICAM 1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实验组蜕膜组织整合蛋白 β3与 ICAM 1分别为 1 9.1± 5.0 1 %和 2 0 .6 1± 6 .51 % ,对照组分别为 2 9.3 1± 5.2 6和 2 6 .6 9± 6 .1 1 ;实验组绒毛组织整合蛋白β3与 ICAM 1分别为 2 1 .3 2± 4 .3 8%和 2 0 .2 9± 6 .4 9% ,而对照组则为 3 1 .3 1± 7.85和 2 8.6 9± 7.98。结果提示整合蛋白β3及 ICAM 1可能与维持早孕有关 ,米非司酮影响蜕膜、绒毛组织中整合蛋白 β3及 ICAM 1的表达 ,可能参与药物抗早孕机制。
李瑞珍王振海吴瑞芳
关键词:米非司酮蜕膜绒毛ICAM
卵巢上皮性癌中Claudin-3和MT1-MMP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Claudin-3和MT1-MMP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卵巢上皮性癌72例、上皮性卵巢肿瘤20例和正常卵巢组织10例中Claudin-3和MT1-MMP的表达。结果:Claudin-3和MT1-MMP在正常卵巢组织中未见表达,在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良性囊腺瘤的表达,卵巢上皮性癌中、低分化组的Claudin-3表达显著高于高分化组(P=0.001),有淋巴结转移组的Claudin-3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01);MT1-MMP在晚期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早期癌(P=0.011)。单因素分析,Claudin-3和MT1-MMP高表达组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显著低于低表达组(P=0.029)。结论:Claudin-3和MT1-MMP在卵巢上皮性癌的转移和浸润中起着重要作用,其高表达与不良预后有关。
石彬王振海蒋玉萍李瑞珍吴文欣赵昕
关键词:卵巢上皮性肿瘤CLAUDIN-3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预后
生育年龄妇女血浆、腹腔液前列腺素与甾体激素水平及其相关性分析
1995年
生育年龄妇女血浆、腹腔液前列腺素与甾体激素水平及其相关性分析吴瑞芳,王振海,曹善津,葛杏林为了解有关育龄妇女月经周期中血浆与腹腔液的前列腺素(PG)变化及其与甾体激素的关系,作者测定作者单位:050000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82例正常月经周期妇...
吴瑞芳王振海曹善津葛杏林
关键词:甾体激素血浆腹腔液妇女育龄
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的免疫学诊治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02年
王振海
关键词:习惯性流产发病机制免疫学
腹腔镜技术对绝育术后盆腔痛诊治研究被引量:11
1997年
本研究应用腹腔镜技术对401例绝育术后慢性盆腔痛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401例绝育中输卵管结扎371例,包括盆腔炎症151例、大网膜粘连53例、盆腔粘连23例、盆腔淤血症3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12例、无病变而盆腔痛者98例和输卵管远端扭曲2例;输卵管药物粘堵绝育30例,包括输卵管炎9例、输卵管与周围组织粘连12例和未发现病变者9例。本研究对各种病变在腹腔镜下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讨论,为确定诊断及治疗提供了依据。
王振海吴瑞芳阴梅云闫华
关键词:绝育术盆腔痛腹腔镜检输卵管结扎术
雌二醇和孕酮水平与药物流产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4
2004年
目的 探讨生殖激素雌二醇 (E2 ) ,孕酮 (P)与药物流产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停经≤ 4 9d已确诊早孕 ,要求用药物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 )流产的妇女 138例 ,其中完全流产 86例 ,不完全流产5 2例。于孕囊排出后 7,14 ,2 1d随诊时分别抽肘静脉血 ,以磁性颗粒酶联免疫法测定E2 、P水平。对出血超过 2周者进行刮宫送病理检查。结果 药物流产后 7d时完全流产组与不完全流产组E2 水平迅速下降到卵泡期水平 ,两组无差异 ,而不完全流产组P水平明显高于完全流产组 (P <0 .0 5 )。药物流产后 14d与 2 1d时 ,不完全流产组E2 水平明显低于完全流产组 (P <0 .0 5 ) ,而两组P水平却无明显差异。完全流产组药物流产后 14d较 7d时E2 明显上升 (P <0 .0 5 ) ,不完全流产组E2 无明显升高 ;完全流产组 7d时 ,P处于卵泡期水平 ,不完全流产组P则高于卵泡期水平。不完全流产组刮宫均有蜕膜或绒毛残留 ;完全流产组有 16例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结论 米非司酮药物流产致雌激素水平低下 ,可能是不完全流产及药物流产后出血的原因之一 ,药物流产后 7d时孕激素高于卵泡期水平 ,可作为预测不完全流产的指标 ,药物流产后出血超过 2周的主要原因是不完全流产 ,但药物流产后发生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应引起重视。
赵屹李瑞珍王振海吴瑞芳石彬
关键词:药物流产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雌二醇孕酮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