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皓帆

作品数:21 被引量:99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术后
  • 5篇栓塞
  • 5篇门体分流
  • 5篇门体分流术
  • 5篇介入
  • 5篇静脉
  • 5篇分流术
  • 5篇肝内
  • 5篇肝内门体
  • 5篇肝内门体分流
  • 5篇肝内门体分流...
  • 4篇血管
  • 3篇腔内
  • 3篇细胞
  • 3篇下肢
  • 3篇消融
  • 3篇介入治疗
  • 3篇化疗
  • 3篇肝动脉
  • 3篇并发

机构

  • 14篇中山大学附属...
  • 11篇中山大学
  • 2篇暨南大学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粤北人民医院

作者

  • 21篇王皓帆
  • 10篇钱结胜
  • 9篇黄明声
  • 9篇姜在波
  • 8篇单鸿
  • 7篇李名安
  • 7篇朱康顺
  • 6篇关守海
  • 6篇李征然
  • 4篇陈俊伟
  • 4篇黄文薮
  • 4篇蔡明岳
  • 4篇周斌
  • 3篇吴春
  • 2篇李增宏
  • 2篇屈洋
  • 2篇梁英杰
  • 2篇邵硕
  • 2篇张有用
  • 2篇郭永建

传媒

  • 5篇中华放射学杂...
  • 3篇中华介入放射...
  • 2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新医学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实用手外科杂...
  • 1篇医学与哲学(...
  • 1篇第十届中国介...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7
  • 1篇2006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肝细胞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胆汁瘤形成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6
2015年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胆汁瘤形成的危险因素、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TACE治疗的HCC患者481例,分析胆汁瘤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术前合并胆道扩张、肝切除史、非超选择性插管和使用聚乙烯醇(PVA)颗粒是TACE术后胆汁瘤发生的危险因素。其中43例(8.9%)发生胆汁瘤,9例(1.9%)为有症状胆汁瘤,均进行了经皮穿刺胆汁瘤置管引流,其中7例缩小,2例消失;35例(7.3%)为无症状胆汁瘤,均进行了随访观察,其中24例无变化,8例缩小,2例消失,1例胆汁瘤明显增大,破入腹腔形成胆汁性腹膜炎,死于肝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结论合并胆道扩张、有肝切除史、术中使用PVA颗粒、非超选择性插管是肝癌TACE术后胆汁瘤形成的危险因素。有症状胆汁瘤,应及时经皮穿刺置管引流,预后良好;无症状胆汁瘤,需定期影像学随访,对于明显增大者,应及时经皮穿刺置管引流。
曾昭吝刘雪莲黄文薮蔡明岳王皓帆李名安单鸿朱康顺
关键词:肝肿瘤栓塞治疗性胆汁瘤
部分性脾栓塞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0
2016年
部分性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有效方法,其疗效与脾栓塞程度密切相关。然而,随着栓塞程度的提高,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也增加,特别是存在严重肝功能失代偿的患者,并发症的风险更高。如何平衡疗效与并发症风险、控制合适的脾栓塞程度一直是PSE操作者面临的难题。
蔡明岳曾昭吝黄文薮王皓帆黄明声关守海钱结胜李征然朱康顺
关键词:部分性脾栓塞术术后并发症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肝功能失代偿操作者
腔内激光消融联合泡沫硬化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钱结胜姜在波朱康顺关守海黄明声周斌毛军杰张波王皓帆单鸿
DNA研究的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被引量:1
2006年
自然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墨守成规的传统思维模式常常是羁绊研究工作停滞不前的主要障碍。通过纵观DNA双螺旋结构的研究历程,认识到实事求是的态度是确立正确研究方向的基础,而全方位、多视角、多学科交叉的开放性思维模式给科学研究带来了更宽阔的途径。
王皓帆屈洋戚仁斌
关键词:DNA实事求是开放性立体思维
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疗效预测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探讨部分性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改善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疗效预测因素。方法70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因严重血小板减少接受PSE治疗。以其中具有完整腹部cT及实验室检查资料、随访超过1年的34例为研究对象。通过cT影像后处理软件测量术前脾体积、非梗死脾体积,计算梗死脾体积及脾栓塞比例。对多个可能影响术后血小板升高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4例患者脾栓塞比例平均为63.3%。术后1、6个月及1年血小板计数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1年血小板计数升高值与脾栓塞比例、胆碱酯酶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而与非梗死脾体积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术后1年血小板计数升高值(×10^9/L)=-47.723+1.514×脾栓塞比例(%)-0.054×非梗死脾体积(m1)+0.005×胆碱酯酶(U/L),R。=0.808。ROC曲线分析确定术后1年血小板计数升高≥60×10^9/L时,脾栓塞比例及非梗死脾体积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68.2%、211.5ml。结论脾栓塞比例、非梗死脾体积和胆碱酯酶水平是PSE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脾栓塞比例≥68.2%、非梗死脾体积≤211.5ml是确保疗效的重要因素。
蔡明岳黄文薮郭永建曾昭吝周斌王皓帆秦潇潇朱康顺
关键词: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栓塞血小板减少
TACE联合射频消融及索拉非尼治疗巨块型肝细胞癌的回顾性研究被引量:11
2021年
目的评估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联合射频消融及索拉非尼在巨块型肝细胞癌治疗中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诊治的36例肝细胞癌(直径5~7 cm)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3例,女性3例,年龄范围32.0~76.0岁,平均51.8岁。所有患者均接受TACE联合射频消融及索拉非尼综合治疗。TACE后进行疗效评估。射频消融治疗后开始随访,随访不良反应以及生存情况等。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所有患者中位TACE次数4次,射频消融次数(1.7±0.7)次,服用索拉非尼(37.7±28.0)个月。索拉非尼相关不良反应手足皮肤反应26例(72.2%)、高血压6例(16.7%)、腹泻22例(61.1%)、脱发17例(47.2%)、口腔溃疡3例(8.3%)及消化道出血1例(2.8%)。36例肝细胞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63.0个月,1、3、5年累积生存率为100.0%、72.7%、52.6%。全程服用索拉菲尼患者(n=21)累积生存率优于补救服用患者(n=15),治疗前甲胎蛋白<200μg/L患者(n=26)累积生存率优于≥200μg/L患者(n=10),TACE有效患者(n=19)累积生存率优于无效患者(n=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巨块型肝细胞癌TACE联合射频消融及索拉非尼的综合治疗安全性和疗效尚可。全程服用索拉非尼、治疗前甲胎蛋白<200μg/L、TACE治疗有效患者生存获益更佳。
陈俊伟赖丽莎罗骏阳王皓帆黄明声刘雪莲
关键词: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射频消融索拉非尼
术中神经干动作电位早期定量诊断周围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 探讨术中神经干动作电位(nerve action potentials,NAP)波幅值早期定量诊断周围神经损伤程度的可行性.方法 以16只新西兰兔建立坐骨神经损伤模型,伤后4周进行术中神经干动作电位检测,根据NAP波幅值将受损神经分为3组:A组(NAP<100μV)、B组(100μV≤NAP<500μV)和C组(NAP≥500 μV),伤后8周于损伤点远端1 cm处切取神经标本2 mm,甘氨酸银染色,观察各组切片坐骨神经再生轴索数量、直径和截面积.并进行足印测量和溃疡面积对比.组间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 再生轴索数目、直径和横截面积A组均低于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差异后肢溃疡面积与足印宽长比的伤前/伤后比值两项指标中A组均低于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结论 术中神经干动作电位波幅值可在周围神经损伤早期定量判断损伤程度,为临床应用该指标建立量化标准指导手术决策提供了动物实验依据.
戚剑顾立强王皓帆程思红李增宏周家铭梁英杰
关键词:周围神经神经干动作电位
糖尿病足与膝下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新时代被引量:5
2015年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全身血管并发症在下肢的具体表现,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危害极大。当糖尿病患者因供应小腿和足部的动脉血管狭窄、闭塞,导致足部因缺血而出现疼痛、无法愈合的溃疡乃至坏疽时,形成糖尿病足。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由于诊疗技术落后,对膝下血管性病变临床上无较好的治疗措施,最终只能截除病变的肢体以防止感染扩散。
单鸿王皓帆
关键词:糖尿病足介入治疗血管病变血管并发症血管性病变
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结合局部小剂量持续灌注溶栓治疗糖尿病膝下动脉病变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采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治疗糖尿病膝下动脉病变的效果以及术后小剂量溶栓对膝下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行介入治疗的糖尿病膝下动脉病变患者28例,共37条肢体(左下肢16条、右下肢21条),74支膝下动脉存在狭窄或闭塞,胫前动脉30支、胫后动脉22支、腓动脉22支,合并有髂股动脉病变肢体30条。根据术前CTA结果分别采用同侧顺行、经对侧股动脉入路、经肱动脉途径行PTA或支架治疗,测量介入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I)。介入治疗术后从留置导管鞘内持续经微量泵注人尿激酶(20—30)万U/24h,共48h进行溶栓,记录溶栓前后从胫骨平台到足踝处的图像帧数。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测量ABI并行彩超或CTA检查,计量资料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32条肢体通过球囊扩张或支架得以开通,开通率为86.4%。37条肢体ABI术前为0.70±0.31,术后首日增加至0.90±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34,P〈0.05)。成功开通的32条肢体在小剂量溶栓后造影,从胫骨平台到足踝处的图像帧数由介入术后即刻的(6.3±1.6)帧降低到(4.7±1.4)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36,P〈0.05)。6条有静息痛的肢体术后临床症状缓解明显。14条有溃疡和(或)坏疽的肢体,1例介入开通血管后从踝关节平面截肢、3例截趾,3例足趾坏疽的患者随访期间足趾自行离断而愈合,其余患者创面在1~3个月内愈合。术后随访3~24个月有3例患者3条肢体复发并再次行PTA治疗。结论介入治疗糖尿病膝下动脉病变,近期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介入术后小剂量溶栓治疗安全,有助于改善膝下动脉血流。
钱结胜王皓帆徐长谋何可可姜在波朱康顺单鸿
关键词:血管成形术气囊
经皮介入治疗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中的应用探讨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 探讨经皮介入治疗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中应用的方法、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经皮介入治疗的127例肝移植后胆道并发症患者的影像资料及临床资料,其中胆道并发症包括胆漏11例,胆管吻合口狭窄28例,肝门区胆管狭窄30例,肝内多发性胆管狭窄51例,胆脂瘤7例.治疗方式包括单纯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BD)、PTBD配合球囊扩张、PTBD配合球囊扩张及胆道内支架术.引流方式包括胆道外引流及胆道内外引流.术后定期随访并观察疗效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 127例患者首次PTBD成功率为97.6% (124/127).介入治疗的总体治愈率、好转率及无效率分别为37.8% (48/127)、44.9%(57/127)和17.3%(22/127).其中,胆漏组11例全部治愈,治愈率为100%;胆管吻合口狭窄组治愈18例(64.3%),好转10例(35.7%),治疗有效28例(100%);肝门区胆管狭窄组治愈12例(40.0%),好转16例(53.3%),无效2例(6.7%),治疗有效28例(93.3%);肝内多发性胆管狭窄组治愈7例(13.7%),好转28例(54.9%),无效16例(31.4%),治疗有效35例(68.6%);胆汁瘤组好转3例(3/7),无效4例(4/7).胆漏组疗效最佳,胆汁瘤组疗效最差(P<0.001).引流管期间主要并发症为胆道感染,其中外引流及内外引流胆道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2.4% (34/105)及81.8% (18/22)(P<0.001).结论 PTBD是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安全、有效手段,结合球囊扩张及内支架.置入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肝移植术后合并胆脂瘤的患者介入疗效有限,建议尽早行再次肝移植术术.胆道外引流方式可显著降低胆道感染发生率.
李名安吴春罗骏阳王皓帆李征然钱结胜黄明声姜在波
关键词:肝移植胆道并发症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