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科
- 作品数:21 被引量:173H指数:7
- 供职机构: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 四川省精神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状况调查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调查四川省精神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现状,旨在为政府部门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采用调查表对全省精神卫生机构进行问卷和实地调查,并与其他地区资料比较。结果四川省精神卫生机构在岗人员无医学学历971人,中专2477人,大专2459人,本科1174人,研究生及以上70人,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18.59%。职称以初级为多,占55.81%;精神科医师为1.62人/10万,护士为2.42人/10万,康复治疗师为85人。结论四川省精神卫生机构总体学历及职称均偏低,人员分布不合理,需进一步加大投入和发展。
- 向虎黄宣银文红黄国平刘玉王荣科王天贵安燕波高亚礼陈晓芳吴先萍
- 关键词:精神卫生机构人力资源
- 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与睡眠信念和态度关系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8
- 2020年
-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与睡眠信念和态度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以2018年7月至2019年5月绵阳市某医院收治的所有确诊为抑郁症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由经过培训的医师收集研究对象基本信息并指导研究对象填写《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量表(DBAS-16)。结果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睡眠障碍发生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对13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男性占40.8%,女性占59.2%;年龄以30~39岁为主,占59.2%;文化程度以大专及以上为主,占64.6%;已婚占57.7%;抑郁症患病时间>3年占42.3%;有家族史者占35.4%。70例抑郁症患者存在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发生率为53.8%。睡眠障碍患者DBAS-16总分以及DBAS-16各部分(对失眠后果的估计、对睡眠的担心、对睡眠的期望、对药物的认识)评分均显著低于无睡眠障碍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OR=1.049)、文化程度越低(OR=1.064)、抑郁症患病时间越长(OR=1.350)的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发生风险越高。结论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高,睡眠障碍发生与其睡眠信念和态度显著相关,年龄大、文化程度低和抑郁症患病时间长的患者更容易发生睡眠障碍。
- 吴林林姚静姚晓波张光勇王荣科陈姝胡耀之
- 关键词:抑郁症睡眠障碍影响因素
- 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居家管理治疗前后的对照研究
- 目的:研究以居家管理模式进行治疗的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的治疗依从性、肇事肇祸情况、精神症状及社会功能等变化情况。方法:以绵阳市已经开展“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以下简称“686项目”/)工作的游仙农村项目区为...
- 王荣科
- 关键词: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
- 文献传递
- 1276例精神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合并躯体疾病及联络会诊的临床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调查精神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躯体合并症及请综合科联络会诊情况。方法采用自编调查表对2014年入住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1276例入住精神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中,检出躯体合并症1052例(82.45%),累计会诊1513人次,其中紧急/限期转综合科治疗57例。结论入住重症精神科病房患者躯体合并症多,在临床治疗中需加强多学科联络会诊及处置。
- 王荣科魏春梅
- 关键词:精神疾病躯体疾病联络会诊
- 汶川地震绵阳极重灾区心理危机干预纪实被引量:41
- 2008年
- 汶川大地震后,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立即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指挥部,负责灾情汇报和培训干预人员及有关知识的宣传。随后,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对重点人群进行了紧急心理危机干预100多次(40000人次),个别心理辅导或治疗约3000余人次,收治创伤后应激障碍200余人次;同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包括登记、报表、快速筛查及工作人员记录工作日志。1月后的初步调查显示,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达43%。震后灾民的抑郁、焦虑情绪增多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地震灾后心理危机干预需求量巨大。
- 向虎黄宣银王荣科蒲三文何义周
- 关键词:地震心理危机干预
- 芦山地震后1周0~4岁婴幼儿情绪行为反应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调查4.20芦山地震后1周0~4岁婴幼儿情绪行为反应及其与看护人情绪的关系,为婴幼儿灾后心理干预提供实践指导。方法震后1周,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芦山县城、龙门乡、清仁乡、双石乡等地0~4岁婴幼儿及其看护人共107对,采用自编婴幼儿症状评定问卷、SAS及SDS分别对婴幼儿及其看护人进行心理测量,并完成访谈和后续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结果①92.50%的婴幼儿出现至少1种明显的情绪行为反应,其中前三位分别是睡眠不安稳(80.40%)、黏住父母(74.80%)和食欲改变(72.00%)。②20.80%看护人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47.10%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60岁及以上看护人SAS和SDS评分明显高于60岁以下者(P<0.05)。③震中龙门乡婴幼儿情绪行为反应评分高于非震中婴幼儿(P<0.05),非父母照料婴幼儿情绪行为反应评分高于父母照料者(P<0.01)。④婴幼儿情绪行为反应评分与看护人SAS、SDS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芦山地震1周后0~4岁婴幼儿情绪和行为反应明显,检出率高;婴幼儿由其父母看护更有利于其身心健康。
- 杨先梅姚晓波赵红文红王荣科刘玉黄国平
- 关键词:婴幼儿情绪行为看护人
- 4.20芦山地震后儿童心理问题1例报告
- 2013年
- 1病例 患儿,男,3岁,在4.20芦山地震后出现“情绪不稳,易惊吓,掐、抓家人3天”,由家人联系心理救援人员要求进行心理干预。家属提供情况如下:患儿地震当天,由爷爷牵着自己及7岁哥哥在散步,突然地震造成一厂区围墙倒塌,爷爷将患儿及哥哥护于胸前,爷爷当场死亡,哥哥脑袋被砸一伤口,血流不止,被群众救出后,已死亡,患儿全身多处浅表软组织伤(无大碍)。
- 王荣科黄国平刘军赵红姚晓波刘玉杨先梅吴安芹
- 关键词:心理问题情绪不稳心理干预救援人员血流不止软组织伤
- 震后9个月部分受灾群众精神痛苦现况调查被引量:20
- 2010年
-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后9个月受灾群众的精神痛苦状况及相关因素,寻找快速评估抑郁发作、自杀倾向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方法。方法:利用方便取样,对绵阳永兴板房区和秀水镇农村的受灾群众(n=321)进行三步梯度评估。(1)使用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elf-Re-porting Questionnaire-20,SRQ20)及PTSD筛查表(7-items Screening Scale for PTSD,PTSD7)对所有受试进行初步筛查;(2)对SRQ20≥10分或PTSD7≥4分者进行抑郁(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及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中文版"自杀倾向"评定,对PTSD7≥4者还进行MINI"PTSD"诊断评估;(3)对SDS评分≥50者进行MINI"抑郁发作"和"PTSD"诊断评估。结果:(1)315人完成评估,其中SRQ20评分≥10或PTSD7评分≥4者占53.0%;SDS评分≥50者占37.1%,其中存在自杀倾向者18.4%;符合MINI目前抑郁发作及PTSD者分别占25.7%和27.3%,两者共病18.1%。(2)永兴板房区受试PTSD7评分及MINI"PTSD"检出率均高于秀水镇受试[(3.6±1.8)vs.(2.9±1.7),33.0%vs.16.0%;均P<0.001]。(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震时躯体受伤是目前抑郁发作(OR=2.579)和PTSD(OR=1.917)的危险因素;震后搬迁次数是PTSD的危险因素(OR=1.189)。结论:(1)震后9个月受灾群众仍存在明显的抑郁发作、PTSD及自杀倾向。震时躯体受伤对抑郁发作和PTSD有长期影响,震后多次搬迁可能促进PTSD发生及症状加重。(2)SRQ20及PTSD7与MINI结合使用可作为灾后精神痛苦的快速评估方法。
- 马宁何鸣梁光明向虎王荣科吴霞民管丽丽王瑞儒谢永标林红程文红党卫民张燕李凌江马弘
- 关键词:地震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自杀倾向
- 应用综合干预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效果评价被引量:22
- 2017年
-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模式在精神病分裂症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方法抽取绵阳市某医院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精神病药物治疗及传统的社区精神医疗卫生服务,干预组实施综合干预模式,2组患者均随访干预时间1年,比较2组的健康教育效果。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精神分裂症知识:病因及诱因(43.33%),主要临床症状(55.00%),遗传、应激和个性心理特征对精神分裂症的作用(45.00%),药物不良反应(48.33%),心理治疗的重要性(53.33%),定期复诊的重要性(61.67%),功能锻炼的重要性(55.00%)及其他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干预组患者的心理社会评分(14.16±2.84)、动力与精力评分(14.52±3.39)、症状与副作用评分(8.45±6.31)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干预组患者坚持用药(75.00%),定期复诊(71.67%),家庭及社会支持(58.33%),形成良好生活习惯(55.00%)均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患者疾病复发情况(18.33%),再住院情况(16.67%)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综合干预模式能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疾病知识水平、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减少患者疾病的复发率和再住院率。
- 王荣科吴林林杨先梅魏春梅
-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综合干预健康教育
- 基于队列数据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死亡的影响因素:一项来自中国西部170006例样本的实证研究被引量:9
- 2023年
- 目的 前瞻性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因自杀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从某省严重精神障碍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中获得2006–2018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的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共纳入了170006名精神分裂症患者。随访期结束后有160570人存活,9436人由于各种原因死亡,其中929人死于自杀,自杀发生率为223.61/100000人年。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提示:贫困(HR=1.20,95%CI:1.02~1.41);与文盲与半文盲相比,较高的文化程度〔小学(HR=1.32,95%CI:1.09~1.60)、初中(HR=1.40,95%CI:1.14~1.73)、高中及以上(HR=1.93,95%CI:1.49~2.52)〕;自杀未遂(HR=2.70,95%CI:1.70~4.29);服药依从性好(HR=1.91,95%CI:1.66~2.20);存在抗精神药物治疗史(HR=1.42,95%CI:1.06~1.90);与61~90岁年龄组相比,较小的年龄组46~60岁(HR=1.95,95%CI:1.60~2.39)、31~45岁(HR=3.61,95%CI:2.92~4.47)、15~30岁(HR=12.37,95%CI:9.69~15.78);从事农业工作(HR=1.36,95%CI:1.13~1.65)是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的危险因素。结论 较高文化程度的中青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尤其是有过自杀未遂史的患者为自杀发生的高危人群,应针对高危人群进行重点干预以减少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死亡的发生。
- 李硕杨先梅王丹范箬馨田绍丽王荣科向虎张强刘元元刘祥
-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自杀队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