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永飞
- 作品数:29 被引量:163H指数:9
- 供职机构: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2021—2022年山西省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家犬感染情况及白蛉密度调查被引量:6
- 2023年
- 目的调查山西省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家犬密度、家犬感染情况和白蛉密度。方法2021—2022年在山西省阳泉市郊区、长治市武乡县和临汾市乡宁县随机选2~6个村开展调查,通过逐户调查的方式获得调查点犬只密度。根据既往调查结果计算家犬调查样本量,采集家犬静脉血样并记录详细信息,使用犬用rk39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家犬血清抗利什曼原虫抗体。从3个调查区(县)中选择近5年内有本地病例报告和无病例报告的自然村各2个,每个村选择农户和牲畜棚各2处,采用灯诱法开展白蛉密度调查,每年5—9月的上旬和下旬各开展一次,计算白蛉均密度。通过全民健保系统收集山西省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病例报告数据。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3个调查区(县)不同年份的家犬血清抗体阳性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2021—2022年山西省3个调查区(县)家犬平均密度为0.09只/户,阳泉市郊区、长治市武乡县和临汾市乡宁县家犬平均密度分别为0.07、0.16、0.13只/户。共采集家犬血清1149份,血清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率为6.4%(73/1149)。采集血样的1149只家犬中,公犬血清抗体阳性率为7.6%(41/542),母犬为5.1%(31/607)(χ^(2)=2.94,P>0.05)。能获知犬龄的家犬1093只,4岁及以下犬只合计占75.6%(826/1093),5岁组家犬的血清抗体阳性率最高(8.2%,7/85),不同年龄组犬只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捕获白蛉25537只,其中雌蛉23012只(占90.1%),雄蛉2525只(占9.9%)。白蛉平均密度为26.1只/(灯·夜),阳泉市郊区、长治市武乡县和临汾市乡宁县白蛉平均密度分别为3.9、36.6、45.9只/(灯·夜)。2021—2022年山西省3个调查区(县)共报告内脏利什曼病病例57例,其中阳泉市郊区、长治市武乡县和临汾市乡宁县分别报告病例45、3和9例。结论山西省3个调查区(县)白蛉密度和犬感染率较高。
- 郑玉华帖萍白永飞闫昌福王婷王晶莹田晓东代培芳
- 关键词:内脏利什曼病
- 2019—2023年山西省土源性线虫感染监测结果分析
- 2024年
- 目的 分析2019—2023年山西省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了解其流行现状和趋势,为制定土源性线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2023年,按照《全国肝吸虫病和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试行)》的要求,山西省分别选取14、18、15、18、18个监测县(共79个不同的县,2021—2023年各有2个固定监测县),每个监测县按照东、南、西、北、中5个地理方位划片,每片区随机抽取1个乡(镇、街道)的1个行政村开展监测工作,每个行政村以3周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整群抽取人数不少于200人。采集调查对象粪样不少于30 g,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一粪两检)镜检土源性线虫虫卵,计算感染率。对钩虫阳性的粪样采用试管滤纸培养法进行虫种鉴定。对3~9周岁儿童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加做蛲虫虫卵镜检。感染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2019—2023年,山西省监测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为0.05%(7/14 189)、0.05%(9/18 019)、0.12%(18/15 024)、0 (0/18 109)、0.11%(21/18 383),不同年份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464,P <0.01)。2019—2023年,蛔虫感染率分别为0.02%(3/14 189)、0.01%(1/18 019)、0 (0/15 024)、0 (0/18 109)、0.04%(8/18 383);蛲虫感染率分别为0.02%(3/14 189)、0.04%(8/18 019)、0.12%(18/15 024)、0 (0/18 109)、0.07%(13/18 383)。蛔虫、蛲虫不同年份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86、27.674,均P <0.01)。2019年鞭虫感染率为0.007%(1/14 189),其余年份感染率均为0。2019—2023年,均未查出钩虫感染。2019—2023年,男、女性土源性线虫平均感染率分别为0.07%(30/40 707)、0.06%(25/43 0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73,P> 0.05);各年龄组中土源性线虫平均感染率最高的为3~9岁组(0.30%,30/9 913),其次为50~59岁组(0.05%,8/14 828)和20~29岁组(0.05%,3/5 938),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579,P <0.01);不同职业人群中散居儿童土源性线虫�
- 王晶莹帖萍郑玉华白永飞王婷王三桃
- 关键词:土源性线虫
- 山西省2005~2017年鼠疫防治专业人员配置情况分析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了解掌握山西省疾控系统鼠疫防治专业人员现状,为鼠疫防治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鼠疫防治管理信息系统鼠疫防治工作人员基本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山西省疾控系统从事全省鼠疫防治专业技术人员13年间增幅较小为5.61%。其中省级增幅为133.33%,市级有所下降,县(区)增幅较小;年龄主要集中在40~50 y,2017年占总人数的49.33%,30岁以下仅占6.67%;专业人员学历以大专为主,而且大部分为中级和初级师职称,高学历高职称人员稀少;工作年限在20~29年的人数占多数,工作年限小于10年的人员构成不稳定。结论疾控系统应引进年轻化、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政府应在各方面给予支持。
- 闫昌福张福娥帖萍王婷王晶莹白永飞郑玉华
- 关键词:鼠疫防治疾控系统
- 山西省布鲁菌病疫情形势及对策建议被引量:1
- 2019年
- 布鲁菌病(布病)是由布鲁菌引起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1,2],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主要是通过职业性或环境接触病畜或其产品而感染,也可通过吸入含有布鲁菌的气溶胶或摄入未经巴氏消毒的乳制品或不熟的内脏而感染。布鲁菌病作为最常见的动物源性疾病之一,分布于全世界170多个同家,每年报告布鲁菌病约50万例,不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健康,危害畜牧业的发展,而且对食品安全带来不利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布鲁菌病疫情持续上升,流行范围不断扩大[3-5]。山西省作为全国布鲁菌病疫情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近年来山西省布鲁菌病疫情布鲁菌病疫情快速上升,2000—2003年报告病例数连续4年位居全国首位,2004—2018年报告发病数始终位居全国前5位[6],本文分析全省的布鲁菌病疫情和上升原因,探索防治对策提出防控建议。
- 帖萍白永飞郑玉华
- 关键词:布鲁菌病布病巴氏消毒动物源性疾病
- 山西省2015—2019年输入性疟疾病例诊断情况分析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分析山西省2015—2019年输入性疟疾病例诊断情况,为消除疟疾后防止输入再传播的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收集整理2015—2019年山西省疟疾病例信息,对其诊断机构、诊断及时性等情况采用χ2检验、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5—2019年全省共报告疟疾病例72例,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其中恶性疟占68.1%(49/72),间日疟占18.1%(13/72),卵形疟占8.3%(6/72),三日疟占2.8%(2/72),混合感染2.8%(2/72)。所有病例均为实验室确诊病例,镜检检测率均为100.0%。95.8%(69/72)的病例在医疗机构诊断,而69例在医疗机构诊断的病例中,73.9%(51/69)在省级医疗机构诊断,21.7%(15/69)在市级医疗机构诊断,仅4.3%(3/69)在县级医疗机构诊断。疟疾病例从发病-确诊时间中位数为5 d,其中发病-初诊时间中位数为3 d,发病-初诊和初诊-确诊时间各年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四分位数间距由2017年最长的10 d缩短为2019年最短的0 d。结论山西省医疗机构在疟疾病例发现和监测中具有重要作用。疟疾病例诊断以省级医疗机构为主,提示市、县级医疗机构的诊断水平较低。今后要加强市县级医疗机构的培训以提高其疟疾诊断意识和诊断能力。
- 王婷帖萍闫昌福王晶莹郑玉华白永飞
- 关键词:疟疾输入性
- 2011—2015年山西省布鲁菌病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11
- 2018年
- 目的 了解2011 - 2015 年山西省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与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1 - 2015年山西省布病疫情数据和监测数据,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布病的人群分布、地区分布、时间分布、疫情爆发情况,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结果。结果 2011 - 2015年,山西省共报告布病33 697例,年均发病率为18.65/10万,死亡病例1例;疫情波及11个市、119个县(区),其中以大同市的疫情最为严重;布病发病呈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期在3 - 7月;男女比例为3.69 ∶ 1.00(26 515/7 182),发病年龄以40- < 70岁居多,占75.77%(25 531/33 697),患者年龄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 146.263,P < 0.05);农民为高发职业,占82.90%(27 935/33 697)。2011 - 2015 年共上报布病爆发疫情16起,波及5个市、7个县。血清学监测144 136人,平均阳性率为5.85%(8 426/144 136),确诊病例6 759人。人血标本分离布鲁菌164株,均为羊种3型布鲁菌。结论 山西省近年布病疫情严重,总体呈逐年增加趋势,部分地区有布病爆发疫情,羊3型布鲁菌为目前山西省流行的菌株。
- 郑玉华闫昌福白永飞王婷帖萍
- 关键词:布鲁菌病
- 成人接种狂犬病疫苗2172例的免疫效果观察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 比较成人接种不同种类、不同免疫程序、不同剂量狂犬病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 应用ELISA间接法对 1991~ 2 0 0 1年间在我站门诊注射狂犬端病疫苗的 2 172例成人进行抗体检测。结果 常规 5针法狂犬病疫苗的抗体阳性率为 70 0 8% ,浓缩狂犬病疫苗的阳性率为 83 0 5 % ,人用纯化狂犬病疫苗的阳性率为 97 0 6%。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0 1)。浓缩狂犬病疫苗 7针法阳性率为 96 19% ,与人用纯化狂犬病疫苗常规 5针法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提示成人注射人用纯化狂犬病疫苗效果优于浓缩狂犬病疫苗 ,但抗体阳性率仍未能达到10 0 % ,对结果阴性者应及时补种疫苗。
- 杜双兰马建瑞范培芳闫昌福白永飞
- 关键词:狂犬病疫苗免疫效果抗体水平免疫接种
- 2015-2016年山西省布鲁氏菌病漏报调查分析被引量:9
- 2018年
- 目的了解山西省布鲁氏菌病(布病)漏报情况,及时发现医疗机构布病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准确估计山西省布病流行水平,为更好的预防控制布病提供参考数据。方法按照《全国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方案》,对辖区内居民及医疗机构的布病漏报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本次共调查居民60 180人,发现布病103例,年均发病率为171.15/10万。其中漏报45例,居民布病漏报率为43.69%,漏诊44例,漏诊率为42.72%。调查各级医疗机构78所,共查出病例542例,漏报140例,漏报率为25.83%;报告的402例布病病例中1例未及时上报,报告及时率为99.75%。结论山西省布病漏报情况较为严重,目前布病诊断和治疗不在同一个医疗机构及医生对布病上报病例类型的不明确是造成布病漏报的重要原因。建议统一布病上报病例类型,完善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布病的确诊能力,减少布病漏报发生。
- 帖萍郑玉华白永飞崔步云陈靖
-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漏报调查
- 山西省2006~2008年鼠疫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
- 2009年
- 帖萍赵亮怀闫昌福白永飞
- 关键词:鼠疫体外寄生虫流行史
- 山西省医疗机构2015年布鲁氏菌病诊断与报告质量调查被引量:18
- 2017年
- 目的 评估山西省医疗机构布鲁氏菌病(布病)诊断报告的准确性,了解临床医生对该病诊断标准的掌握情况.方法 对山西省布病重点地区的6家医疗机构开展现场调查.采用系统抽样方法,回顾性收集复核2015年所报告布病病例的诊断依据资料,评价其诊断报告准确性.采取问卷方法集中对被调查医疗机构从事该病诊疗的临床医生开展调查,评估其诊断报告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Excel 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用R 3.3.2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统计学检验.结果 现场复核377例布病病例,诊断符合率为70.8%(267/377),其中市级医疗机构诊断符合率为77.0%(127/165),县级医疗机构诊断符合率为66.0%(140/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P=0.02).复核病例中,实验室确诊病例诊断符合率为87.1%(256/294),而临床诊断病例诊断符合率仅为13.3%(1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0.7,P〈0.001).被调查的21名临床医生,对布病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及实验室确诊病例诊断标准判定完全正确的分别为3、0和8人.全部临床医生均能准确回答布病诊断后应于24 h内进行报告.结论 山西省布病疫情重点地区医疗机构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不高,临床医生对于该病的诊断及其分类标准基础知识熟悉、掌握程度不够.
- 曾令佳杨雯雯帖萍刘新荣高秀容李振宇侯平智尹白永飞耿梦杰陈秋兰崔步云李中杰王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