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动脉
  • 2篇AMI
  • 2篇成形术
  • 1篇动脉瓣
  • 1篇动脉血
  • 1篇动脉血管
  • 1篇新生内膜
  • 1篇新生内膜增生
  • 1篇心病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梗死
  • 1篇心肌梗死患者
  • 1篇血分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成形
  • 1篇血管成形术
  • 1篇血管损伤
  • 1篇血液
  • 1篇血液流变
  • 1篇血液流变学

机构

  • 5篇哈尔滨医科大...
  • 2篇哈尔滨医科大...
  • 2篇大庆市第四医...
  • 1篇大庆油田总医...

作者

  • 6篇矫吉山
  • 2篇刘玉玲
  • 1篇孙辉
  • 1篇董学爽
  • 1篇夏洪远
  • 1篇于雪梅
  • 1篇王淑梅
  • 1篇甘露
  • 1篇张岩
  • 1篇陈东辉
  • 1篇赵雁鸣
  • 1篇王璞
  • 1篇程荣超
  • 1篇韩志刚
  • 1篇王勤

传媒

  • 2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牡丹江医学院...
  • 1篇海军医学杂志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年份

  • 1篇2004
  • 3篇2002
  • 1篇1994
  • 1篇199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缬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被引量:4
2002年
通过研究缬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早期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影响 ,探讨缬沙坦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将 34例AMI患者随机分成缬沙坦 +基础治疗组 (治疗组 ,A组 ,17例 )和基础治疗组 (对照组 ,B组 ,17例 )。另设正常人 2 0例作对照组 (正常对照组 ,C组 )。在服药前、服药后 3,7天分别测量QTd及校正的QTd(QTcd) ,并观察服药前及服药 3天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AMI患者的QTd及QTcd较正常人明显延长 (75 .9± 11.9vs 32 .7± 12 .6ms ,85 .5± 12 .8vs 36 .5± 13.2ms,P均 <0 .0 1) ;AMI患者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 (19例 )的QTd及QTcd则较非室性心律失常者 (15例 )明显增加 (81.1± 11.1vs 6 9.3± 9.6ms,92 .0± 10 .5vs 73.6± 18.9ms ,P均 <0 .0 1) ;服药 7天后A组和B组的QTd及QTcd均明显减少 ,但A组比B组减少的更为显著 (41.5± 11.1vs 5 7.9± 10 .8ms,4 6 .9± 12 .3vs 6 5 .5± 12 .5ms ,P均 <0 .0 1) ;服药 3天后A组的QTd及QTcd较服药前也有明显的减少 ;服药 3天后A组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 (2例 )明显减少 ,与治疗前 (10例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AMI患者早期QTd及QTcd较正常人增大 ,并且伴有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QTd及QTcd增大更为显著 。
甘露矫吉山李瑛男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QT间期离散度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
1990年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是最近几年才开展起来的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里的世界先进技术。这种不需开胸开心的非外科手术疗法创伤小、疗效高,无严重并发症,康复快,患者愿意接受。本文报告了国内首次采用聚乙烯双叶式球囊导管成功地分离了3例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瓣狭窄(CHD,PS)的病人,效果满意。
矫吉山刘天兴于雪梅陈东辉倪国志王勤王淑梅张岩赵雁鸣王璞
关键词:球囊导管肺动脉瓣狭窄PBPV
转染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对鼠颈动脉新生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
2004年
目的 研究腺病毒介导的人诱导型NO合酶基因经内膜转染对球囊损伤后鼠颈动脉新生内膜的抑制作用及对血一氧化氮 (NO)浓度的影响。方法 建立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 ,将LacZ重组腺病毒 (AdLacZ)和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重组腺病毒 (Adinos)在体内分别转染损伤动脉节段 ,以HE染色、计算机图像处理方法观察转染动脉节段新生内膜增生情况 ;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动脉血中NO浓度。结果 与AdLacZ转染组及未转染组比较 ,Adinos基因转染组鼠颈动脉血中NO浓度在转染后 7天和 14天都显著提高 ;转染 4周后未转染组、AdLacZ转染组、Adinos基因转染组的新生内膜面积分别为 0 .78mm2 、0 .75mm2 及 0 .17mm2 ;管腔狭窄率分别为 74 .9%、79.5 %及 2 4 .6 %。
夏洪远矫吉山韩志刚董学爽孙辉程荣超
关键词: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血管损伤腺病毒
急诊PTCA治疗AMI再梗二例、死亡一例
2002年
刘玉玲矫吉山
关键词:病例分析急诊PTCAAMI
蝮蛇抗栓酶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30例血液流变学观察
1994年
我院1989年4月~1990年4月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蝮蛇抗栓酶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30例,并以30例作对照,治疗期间观察血液流变学及血气变化,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60例住院的急性发作期肺心病患者,全部符合1977年第二次全国肺心病会议所制定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22例,女8例。
孙胜利矫吉山
关键词:蝮蛇抗栓酶肺心病血液流变学
直接PTCA与静脉溶栓治疗AMI近期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比较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地将首次AMI患者分为直接PTCA组 (2 6例 )和尿激酶静脉溶栓组 (49例 ) ,观察冠脉再通率、住院病死率和再发心梗率以及出院前左室射血分数 (LVEF)。结果 :溶栓组梗塞相关动脉 (IRA)再通率为 6 9.39% ,直接PTCA组IRA成功再通率为 92 .31%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住院期间病死率和再发心梗率溶栓组均有增加的趋势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出院前左室射血分数溶栓组为 4 5 .91± 9.6 6 ,直接PTCA组为 5 3.4 8± 7.4 7,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溶栓组因再闭塞或缺血发作行择期PTCA的比率明显高于直接PTCA组 (2 0 .4 1%vs 0 % ,p <0 .0 5 )。两组IRA开通组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CAG)示IRA前向血流达TIMI - 3级 ,溶栓组为 2 5 % ,直接PTCA组为 10 0 % ,两组间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0 5 )。结论 :AMI患者行直接PTCA较溶栓治疗更能充分有效地开通梗塞相关动脉 (IRA) ,更能挽救阻塞血管区域的心肌 ,从而更好地改善患者心功能 。
刘玉玲矫吉山
关键词:近期疗效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溶栓治疗射血分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