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承伟
- 作品数:25 被引量:141H指数:7
- 供职机构: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主动脉窦瘤破裂致急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急症麻醉处理1例
- 2009年
- 张全意王耀岐秦承伟卜祥梅
- 关键词:主动脉窦瘤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麻醉
- 大鼠脑内远位触液神经元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分布及在噪声应激时的表达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观察脑内远位触液神经元内p-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分布及其在噪声应激时的表达。方法:用霍乱毒素亚单位B与辣根过氧化物酶复合物(CB-HRP)标记和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的双重标记技术,观察SD大鼠脑实质内远位触液神经元中p-p38MAPK的分布。进一步制作噪声应激动物模型,观察噪声应激后该类神经元中p-p38MAPK的表达变化。结果:在脑干的特定部位恒定出现被CB-HRP标记的两组神经细胞簇,其他脑区未见CB-HRP标记神经细胞簇。不予应激刺激,该细胞簇内仅有个别神经元见有CB-HRP/p-p38MAPK;噪声应激刺激1d时,上述特定部位细胞簇的CB-HRP/p-p38MAPK双重标记神经元数目没有明显变化;噪音应激刺激5d时,CB-HRP/p-p38MAPK双重标记神经元数目较对照组显著增多(P<0.05);噪音应激刺激10d时CB-HRP/p-p38MAPK双重标记神经元数目较对照组显著增多(P<0.05);噪音应激刺激20d时,CB-HRP/p-p38MAPK双重标记神经元数目较对照组显著增多(P<0.01)。结论:在脑干特定部位恒定存在的两组被CB-HRP标记的细胞团为远位触液神经元,其中少数触液神经元有p-p38MAPK表达,且当给予动物噪声应激刺激时,p-p38MAPK免疫阳性神经元和CB-HRP/p-p38MAPK双重标记神经元数量显著增加,提示脑实质内的这种远位触液神经元中的p-p38MAPK可能参与了机体对噪声应激的信息传递或调控,其作用随应激天数增加而日趋增强。
- 王素华张励才曾因明秦承伟
- 关键词:远位触液神经元
- 舒芬太尼复合右美托咪定用于胸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比较
- 秦承伟
- 右旋美托咪定在碘缺乏型甲状腺肿大所致困难气道气管插管中应用研究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分析研究右旋美托咪定在碘缺乏型甲状腺肿大所致困难气道气管插管中的应用效果,为碘缺乏型甲状腺肿大所致困难气道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麻醉方式及理论支持。方法 66例碘缺乏型甲状腺肿大所致困难气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静脉注射咪唑安定及芬太尼,观察组持续泵入右旋美托咪定,放入气管导管后静脉输注芬太尼、丙泊酚、顺阿曲库铵,并连接麻醉机进行机械通气。对比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后SBP、DBP、HR、SpO_2、BIS、警觉/镇静评分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插管时患者的反应和舒适程度、术后随访半年情况。结果麻醉前两组患者SBP、DBP、HR、SpO_2、BIS、警觉/镇静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麻醉后,观察组SBP及HR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BIS、OAA/S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3%,对照组为24.2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插管时反应及舒适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随访得知,观察组中有18.18%(6/33)例患者可模糊记起气管插管操作,而对照组无患者可记起气管插管操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碘缺乏型甲状腺肿大所致困难气道患者气管插管前静脉注射右旋美托咪定效果显著,血流动力学较为平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时刺激性较小,舒适度较高,具有一定安全性和临床价值,值得推广运用。
- 刘强王静静燕厚永秦承伟贾中明
- 关键词:困难气道气管插管
- 接触脑脊液神经元的研究概述被引量:2
- 2008年
- 接触脑脊液神经元(cerebrospinal fluid contacting neurons,CSF—CNs)是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脑内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神经细胞。依据其与室管膜的位置关系大致可分为室管膜上、室管膜下和远位触液神经元三类。近年来对触液神经元的结构、性质和功能的研究逐渐深入,为揭示神经体液调节的密切联系,进一步研究机体复杂的调节机制开辟了新的领域。
- 秦承伟张励才梁栋曾因明赵彦明
- 关键词:触液神经元室管膜中缝背核
- 静吸复合全麻联合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对肩关节镜手术控制性降压的临床观察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手术采取静吸复合全麻联合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在控制性降压及术后镇痛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116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麻醉方式采取静吸复合全麻联合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先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并留置导管,然后行静吸复合全麻。B组麻醉方式采取静吸复合全麻。两组全麻诱导及维持用药相同。术中MAP控制在50~65 mmHg之间,当麻醉深度适宜MAP升高超过65 mmHg时,给予静脉泵注硝酸甘油进行控制性降压。记录患者术中MAP、HR,全麻维持用药量及硝酸甘油用药情况。A组患者术后采用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B组患者采用静脉镇痛。分别记录术后24 h、48 h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恶心、呕吐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与B组患者相比,A组患者术中MAP、HR更平稳,全麻维持用药量及硝酸甘油用量明显减少。A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患者满意度高。结论肩关节镜手术采用静吸复合全麻联合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方式,更有利于术中控制性降压的管理,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可以减少全麻药及硝酸甘油的用量,同时提供更满意的术后镇痛。
- 岳桂芳秦承伟姚光许浩赵文香
- 关键词:静吸复合全麻连续臂丛神经阻滞肩关节镜控制性降压
- 全麻与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对糖尿病截肢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探讨用血栓弹力图(TEG)评价全麻与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两种麻醉方法对糖尿病患者截肢术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7年6月于我院接受截肢术的糖尿病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麻醉方式采用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阻滞及腰大肌间隙腰丛神经阻滞,对照组麻醉方式为气管插管全麻。60例患者均在进行麻醉前、切皮后10min、手术结束后2h抽取静脉血液做TEG检测,对两组患者的TEG参数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有创动脉压和心率变异性在两组病例对比分析中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手术后r、k明显低于手术前和手术中,而α、MA、CI和LY30明显高于手术前和手术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明显升高的仅有参数LY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患者的r明显低于观察组,α、MA、LY30和CI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对照组发生静脉血栓的比例为13.3%,观察组为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可缓解患者血液高凝状态,有利于预防糖尿病患者截肢术围术期血栓形成,并不增加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切口引流量。
- 巩春智李遵凤秦承伟刘照国王耀岐
- 关键词:血栓弹力图糖尿病截肢术
- 熵指数与双频谱指数监测在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中的应用研究
- 2009年
- 目的评价非肌松、深麻醉状态下,熵指数(Entropy)与双频谱指数(BIS)反映麻醉深度的准确性。方法选择ASAⅢ级的冠脉搭桥术患者19例,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异丙酚2mg/kg、舒芬太尼1μg/kg、罗库溴铵0.6mg/kg,术中麻醉维持采用静脉持续输注异丙酚3~4mg/(kg·h)、舒芬太尼1μg/(kg·h)。于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开始后1、2、3、4min、气管插管后即刻、气管插管后1min、切皮后即刻和劈胸骨后即刻记录BIS、状态熵(SE)和反映熵(RE)。结果与麻醉诱导前相比,麻醉诱导开始后1、2、3、4min和气管插管后即刻、气管插管后1min、切皮后即刻及劈胸骨后即刻BIS、SE和RE均下降(P<0.05)。与SE相比,RE在各观察点均升高(P<0.01)。麻醉诱导期间BIS与SE和RE各时间点观察值之间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879、0.911(P<0.01)。结论在非肌松、深麻醉状态下,BIS对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深度的监测不受肌电活动的影响。
- 贾树山王耀岐刘强秦承伟张勇王颖
- 关键词:熵指数脑电描记术静脉麻醉
- 后路单椎体全脊椎整块切除术的麻醉处理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总结后路单椎体全脊椎整块切除术的麻醉处理经验。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所做的15例全脊椎整块切除术的麻醉处理进行分析。结果术中3例患者术中发生较大量出血和严重的低血压;1例发生明显输异体血反应。全部患者术后均苏醒迅速、完全,拔管后安返病房。术后苏醒期有1例患者出现烦躁不能耐受导尿管;1例患者术后48 h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3分,其余均在1~2分。术后输血量≤2单位浓缩红细胞。结论单椎体全脊椎整块切除术的麻醉要特别注意术中出血的管理,维持循环与呼吸的稳定。同时要做好术后镇痛的管理,良好的镇痛是减少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有力措施。
- 秦承伟张全意张如意刁青花赵彦明王耀岐
- 关键词:胸椎截骨术麻醉
- 毁损大鼠中缝背核内触液神经元对吗啡依赖和戒断的影响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探索脑内远位触液神经元在吗啡依赖和戒断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化学性神经元毁损、侧脑室引入霍乱毒素亚单位B与辣根过氧化物酶复合物(CB-HRP)神经示踪、TMB-ST呈色反应,Western blot、nNOS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毁损大鼠中缝背核内远位触液神经元后,纳洛酮催促的戒断症状明显减弱,戒断症状评分较戒断未毁损组降低约38%(P<0.05);给予溶媒和毁损触液神经元旁侧的大鼠戒断症状与戒断组比较未见明显变化(P>0.05)。毁损组脑片触液神经元密集区局部细胞损坏明显,仅在其毁损区边缘观测到少量CB-HRP阳性细胞。未毁损组CB-HRP标记细胞位置及数量恒定,形态清晰。毁损触液神经元后,脊髓背角nNOS阳性神经元计数及nNOS蛋白表达较戒断未毁损组减少明显(P<0.05),而较正常组和依赖组增加仍显著(P<0.01)。结论:毁损大鼠中缝背核内部分远位触液神经元可减弱吗啡戒断症状和脊髓背角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提示中缝背核内部分远位触液神经元可能参与了吗啡依赖和戒断的形成,NO介导脑内触液神经元与脊髓水平对吗啡依赖和戒断的调节。
- 秦承伟张励才曾因明
- 关键词:触液神经元中缝背核戒断一氧化氮合酶毁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