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燕芳
- 作品数:26 被引量:212H指数:8
- 供职机构: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卫生厅医学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160例脑出血内科治疗体会被引量:2
- 1997年
- 探讨脑出血的病因、临床诊断以及内科治疗的指征。方法对160例脑出血的病因、临床诊断及内科治疗进行回顾性总结并分析其特点。结果160例脑出血患者中,有高血压病史者126例,占全组78%。采用内科治疗,全组存活144例,占90%,死亡16例,占10%。结论高血压是脑出血的主要病因。采用CT检查。
- 朱幼玲穆燕芳唐发霞
- 关键词:脑出血病因
- 帕金森病患者的决策认知障碍被引量:8
- 2009年
-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的社会决策认知能力。方法将20例首发PD患者以及与其人口学资料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HC)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爱荷华博弈任务(IowaGamblingTask)进行社会决策行为能力的测试。采用Hoehn—Yahr分级量表对PD患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定。结果与HC组相比,PD组不仅存在词汇流畅性以及数字广度障碍,而且存在决策认知障碍。在博弈任务中,PD组的总不利选择次数明显高于HC组(分别为51.6±5.8,46.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2.12,P=0.04]。采用2(组)X5(阶段)的方差分析比较两组不同阶段的总有利选择,结果发现,2组间的主效应显著[t(1,38)=6.16,P=0.01];不同阶段的主效应亦显著[F(4.152)=2.43,P=0.04]。随着博弈任务卡片选择次数的增多,HC组有利选择次数逐渐增加;而帕金森病患者却不具有此种稳定的决策行为模式。同时研究还表明,PD患者的总不利选择次数与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52;P〈0.05)。结论PD患者存在决策认知功能障碍,而这种社会决策障碍可能与前额叶眶面功能异常有关。
- 席春华朱幼玲汪凯穆燕芳
- 关键词:帕金森病
- 360例脑卒中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 目的调查36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的发生率及其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8月-2011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符合脑卒中诊断纳入标准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收集有效病例360例,分为脑梗死组260例,...
- 汪国宏朱幼玲穆燕芳周群张留福黄治飞蔡伟
- 文献传递
- 紫外线血液照射法综合治疗脑梗死对血流变与血脂的影响被引量:2
- 2000年
- 穆燕芳朱幼玲方式
- 关键词:脑梗死血液流变学血脂
- 代谢综合征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多支病变的影响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多支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9年4月至2010年10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有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连续住院患者139例,借助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或)CT血管成像和(或)全脑血管造影明确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采用ATPm修订版的MS诊断标准,明确两组MS的发生率;分析影响多支病变的危险因素,并探讨MS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多支病变的相关性。结果13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共发现210支颅内动脉病变,其中59例(42.4%)有2支或以上病变。所有患者MS发生率为70.5%,其中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分别为56.3%和89.8%(P〈0.001)。颅内病变支数随着MS组分个数增加而递增(P〈0.001)。另外,分析MS组分后发现仅高血糖与多支病变关系密切(P=0.002)。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MS与颅内动脉多支病变有关(P=0.006)。结论MS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多支病变的独立预测因素,积极干预MS或许可以预防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多支病变的发生。
- 朱双根朱幼玲黄治飞翟登月张婷婷周群穆燕芳刘德志刘文华徐格林刘新峰
-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颅内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
- 不同干预措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的影响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探讨不同干预措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115例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成3组,其中42例为综合治疗组(康复训练联合针刺治疗),36例为康复训练组,37例为针刺治疗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洼田吞咽能力分级以及血氧饱和度测定,进行吞咽功能评估。结果治疗前3组间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以及3组间基线SpO2值和饮水试验后SpO2最小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3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治疗组的饮水试验及洼田吞咽能力疗效评价结果均显著好于康复训练组和针刺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治疗组基线值和饮水试验后SpO2最小值提高均优于康复训练组和针刺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联合针刺的综合治疗优于单一的康复训练或针刺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吞咽障碍,促进吞咽功能恢复,减少误吸。
- 朱幼玲黄治飞蔡伟朱双根穆燕芳
- 关键词:脑梗死吞咽障碍康复训练血氧饱和度
- 难治性癫痫患病风险与MDR1基因tag SNPs rs3789243及rs2235046位点多态性的相关性
- 2011年
- 目的探讨MDR1基因tag SNPs与中国汉族难治性癫痫患病风险的关系。方法安徽合肥周边地区的汉族癫痫患者164例和健康对照198例,通过传统SNP基因分型技术PCR-CTPP对MDR1基因的标签SNPs rs3789243和rs2235046进行基因分型,随机样本测序验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NPs rs3789243的CC基因型分布频率在癫痫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难治组和对照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相对危险度分别为4.315和7.123(P<0.01);SNPs rs2235046的AA基因型分布频率在癫痫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相对危险度为2.837(P<0.01)。结论 MDR1基因多态性rs3789243基因型CC和rs2235046基因型AA可能与癫痫的患病风险升高有关;rs3789243基因型CC可能与IE风险升高有关。
- 凌烈锋李璐朱幼玲穆燕芳周农董斌
- 关键词:MDR1基因难治性癫痫
- 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在预防TIA后脑梗死发生中的应用被引量:49
- 2012年
-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在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梗死发生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1~10月我科收治的80例确诊TIA患者,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3分。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口服氯吡格雷50 mg+阿托伐他汀钙20 mg,1次/d;对照组42例,单用氯吡格雷50 mg,1次/d。随访10个月。对比10个月内两组血脂变化、颈部血管斑块的性质、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脑梗死发生率、脑出血发生率及其他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脑梗死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在预防TIA患者发生脑梗死上明显优于单用氯吡格雷组,且安全可靠。
- 周飞朱幼玲穆燕芳
-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钙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被引量:17
- 2007年
-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寻找颈动脉斑块危险因素。方法对115例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检查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分析引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1.7%(94例),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为7.8%(9例)。缺血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67.7%),其中软斑发生率(33.1%),均高于非缺血侧(48.5%,其中软斑20.4%,P<0.05)。斑块组发生高血压病的比例(85.1%)明显高于无斑块组(57.1%,P<0.05);且在软斑组长期烟酒史及男性比例高于稳定性斑块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以斑块居多,软斑为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在斑块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影响颈动脉斑块的形成,而性别、烟酒史可能会影响斑块的稳定性。
- 朱双根朱幼玲唐发霞穆燕芳
-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缺血性脑血管病
- 膀胱治疗仪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应用观察
- 陈建军穆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