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格瑞洛联合替罗非班对急诊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疗效观察 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观察替格瑞洛联合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心肌再灌注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8年6月于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行急诊PCI术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STEMI)3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40例及观察组160例。对照组病人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治疗,观察组病人给予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术后冠脉再灌注指标,术后2 h ST段回落﹥50%比例,术后6 h、12 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术后12 h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聚集率,可溶性CD40L(sCD40L)、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术后4周心功能(LVEF%),随访两组患者术后半年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及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校正TIMI帧数(CTFC)较术前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CI术后梗死冠脉TIMI3级比例、术后2hST段回落﹥50%比例高于对照组[56/65(91.8%)VS 49/60(81.7%);55/65(76.9%)VS 35/60(58.3%),(P<0.05)];两组术后6 h及12 h CK-MB、术后12 h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聚集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12 h sCD40L、MMP-9水平低于对照组(100.45±25.82 VS 132.51±40.12;0.78±0.47 VS 1.24±0.85;P<0.05);术后1周、4周、6个月LVEF、RS、LS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半年内观察组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组消化道出血、皮肤黏膜出血、颅内出血等出血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可有效改善老年DM-AMI患者PCI术后心肌再灌注,抑制炎症因子,改善心功能,降低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毋淑珍 孙斌 卢革新 耿银东 姜辉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替罗非班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高维持量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高维持量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P-选择素(P-selectin)的影响。方法选择8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一月后采用ELISA法测定三组患者的HsCRP及P-selectin水平。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Hs-CRP、P-selectin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与A组比较,B组(P<0.05)、C组(P<0.01)下降幅度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氯吡格雷可以有效抑制血管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反应及血小板活化,高维持量氯吡格雷治疗UAP安全、有效。 范萍 耿银东 耿崇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 氯吡格雷 高敏C反应蛋白 P-选择素 高血压肥胖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测定的价值及结果研究 2017年 目的分析高血压肥胖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测定的价值情况。方法 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来该院进行健康检查的1 324例体检者为研究对象,依照其血压情况和肥胖情况进行分组,探究高血压肥胖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相关情况,分析测定价值。结果血压越高,血清中Hcy水平会呈现出逐步上升趋势,相较于血压正常者而言,高血压者的Hcy值显著上升,双期高血压者的Hcy明显比正常者高。就肥胖分级来讲,体质量指数(BMI)越高,Hcy值越高。相较于非肥胖组而言,肥胖以及二级肥胖者Hcy水平显著上升。和非肥胖血压正常者相较而言,肥胖高血压者以及非肥胖高血压者Hcy值显著较高。由此可见,Hcy血症不仅为引起高血压的危险性因素,而且会导致肥胖。结论对血清Hcy含量进行检测,对于预防以及诊断治疗肥胖以及高血压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 耿银东关键词:高血压 肥胖 血清HCY 高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血脂参数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13 2019年 目的探讨高龄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血脂参数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关系。方法根据其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入选的150例研究对象分为CHD组(113例)和非CHD组(37例);根据狭窄冠脉支数将CHD组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43例)、两支病变组(55例)和多支病变组(15例);计算患者Gensini积分并根据结果将其进一步分为<30分组(49例)、30~60分组(45例)和>60分组(19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HD组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非CHD组,射血分数(EF)明显低于非CHD组(P<0.05);CHD患者hs-CRP、血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L/H)、TG/HDL-C、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及非HDL-C(nHDL-C)水平随病变血管支数增加而升高(P<0.05,P<0.01),hs-CRP、总胆固醇(TC)、TG、LDL-C、L/H、TG/HDL-C、AIP及nHDL-C水平随Gensini积分增加而升高。结论hs-CRP配合血脂参数对高龄冠心病的诊断及病情判断有着重要意义。 毋淑珍 孙斌 卢革新 耿银东 姜辉关键词:冠心病 超敏C反应蛋白 补充维生素C和E对妊娠高血压患者无益 2010年 耿银东关键词:高血压患者 维生素C 妊娠早期 双盲临床试验 相关并发症 补充维生素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对射血分数降低冠脉多支病变患者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究经皮冠脉介入对射血分数(EF)降低的多支冠脉病变患者心室重构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定量超声心动图(左室容积和双平面EF)评价120例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后患者的心室逆向重构程度及相关预测因素,并与临床不良反应事件相关联。结果120例患者基线EF水平为27.6%,其中68例表现出左心室逆向重构,EF增加13.6%(P=0.029),收缩末期容积(ESV)自(140.8±8.5)ml明显下降至(122.4±7.2)ml(P=0.03);无心室重构患者中EF或ESV无显著变化;逆向心室重构更多见于广泛冠脉血运重建的案例(OR=7.48;95%CI 1.25~42.16),并且不良临床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降低(10.3%vs 26.9%,P=0.011),纽约心脏协会(NYHA)分级的改善程度显著增加(P=0.034)。结论对于多支冠脉病变及EF降低的高风险患者,临床采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能够一定程度上实现心室逆向重构,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与预后。 耿银东 卢革新 范萍 韩丽华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射血分数 多支冠脉病变 脂联素和糖化血红蛋白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脂联素(APN)和糖化血红蛋白A(HbA)1c水平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42例,根据造影结果,采用冠脉狭窄程度积分统计其狭窄程度,患者被分为三组:Ⅰ组(0~10分),Ⅱ组(11~20分),Ⅲ组(>20分)。所有入选患者均检测APN和HbA1c的水平。结果:APN浓度:冠心病I组的明显高于Ⅱ组及Ⅲ组的[7.60±1.39)mg/L∶(6.30±1.00)mg/L∶(5.60±0.91)mg/L,P均<0.05];HbA1c水平:Ⅰ组的明显低于Ⅱ组及Ⅲ组的[5.34±0.91)%∶(6.85±1.28)%∶(7.87±1.52)%,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PN水平与空腹血糖(FPG)(r=-0.431,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509,P<0.01)、甘油三酯(TG)(r=-0.322,P<0.05)呈负相关;HbA1c与FPG(r=0.865,P<0.01)、TG(r=0.312,P<0.05)呈正相关,与年龄(岁)(r=-0.387,P<0.05)呈负相关。结论:低脂联素血症和HbA1c水平升高与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可能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耿银东 牟春平 赵晓辉关键词:脂联素 血红蛋白A 糖基化 冠状血管造影术 支架植入后近端冠脉严重痉挛1例 2010年 患者,男,54岁。因"间断胸痛伴胸闷两年余,加重半月"于2009年10月13日入院。患者自两年前开始间断发作胸痛,呈压榨样,多于夜间或凌晨疼醒。含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后5~7min可缓解。 牟春平 耿银东关键词:支架植入 冠脉痉挛 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观察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及心电图变化。结果丹红注射液组患者较对照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明显减少,心电图改变得到改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一定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耿银东 范萍 耿崇关键词:丹红注射液 不稳定型心绞痛 注射剂 心血管疾病基因组学研究:应用、预测、诊断与治疗 2024年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其发病机理复杂,涉及到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飞速发展,研究者们逐渐揭示了遗传因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基因组学作为预测、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强有力工具,其应用前景广阔。然而,如何准确应用基因组学知识来提升心血管疾病的管理水平,仍然是当前医学研究领域所面临的重要挑战[1,2]。 姜辉 张勇 耿银东 卢革新 狄翠萍关键词:心血管疾病 重大疾病 基因组学 分子生物学 发病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