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田田

作品数:7 被引量:127H指数:5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降水
  • 2篇沙尘
  • 2篇沙尘暴
  • 2篇特强沙尘暴
  • 2篇强沙尘暴
  • 2篇干旱
  • 2篇尘暴
  • 1篇低涡
  • 1篇地区干旱
  • 1篇地形
  • 1篇地形作用
  • 1篇信息扩散
  • 1篇中国东部降水
  • 1篇中国东部夏季...
  • 1篇数值模拟
  • 1篇农业
  • 1篇农业旱灾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青藏

机构

  • 7篇兰州大学
  • 5篇中国气象局兰...

作者

  • 7篇胡田田
  • 5篇李耀辉
  • 3篇王莺
  • 2篇王澄海
  • 2篇沈洁
  • 2篇尹晗
  • 1篇赵福年
  • 1篇赵建华
  • 1篇杨凯
  • 1篇吴迪

传媒

  • 3篇中国沙漠
  • 2篇干旱气象
  • 1篇大气科学
  • 1篇第33届中国...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4
  • 2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过去60a间全球干旱变化甚微被引量:1
2013年
由于气候变化,尤其在全球变暖导致降水减少和蒸发增加的情况下,未来干旱的强度和发生频率预计将会增加[1-3]。先前一些关于干旱变化的评估发现,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增加趋势可能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特别是用帕默尔干旱指数(PDSI)计算的结果表明,自197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水分总体是减小的,
李耀辉胡田田王莺
关键词:干旱指数气候变化全球变暖降水
基于SPI指数的甘肃省河东地区干旱时空特征分析被引量:44
2014年
干旱是西北地区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本文以甘肃省河东地区作为研究区,基于该地区38个气象站1971—2010年逐月降水数据计算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指数),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SPI指数的时间序列特征,探讨了SPI3和SPI12的年代际距平和倾向率的时空变化,以及特旱、重旱和中旱的发生频次。结果表明:(1)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加,SPI指数随机性在减弱,持续性在加强。干旱出现较多的时期为1991—2005年,出现较少的时期为1974—1982年。(2)20世纪80年代以前河东地区偏湿,90年代以后河东地区有偏干的趋势。河东地区行政区划分为7个部分,70—80年代,除甘南地区外,其余地区的SPI3倾向率均显著增加;80—90年代,河东地区SPI3倾向率持续减少,减少最明显的为定西地区;90年代到21世纪初,河东地区SPI3倾向率又有增加趋势。对于SPI12来说,自20世纪70年代到2010年,除甘南、陇南和天水地区的SPI12倾向率为先减少后增加以外,其余地区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然后再增加的趋势。(3)3个月时间尺度干旱的分布范围广,发生频次高,主要发生于河东地区的北部。12个月时间尺度的特旱主要发生在河东地区的北部,重旱和中旱主要发生在河东地区的东部。
王莺李耀辉胡田田
关键词:标准化降水指数干旱
地形对民勤沙尘暴发生发展影响的模拟研究--以一次特强沙尘暴为例被引量:17
2014年
河西走廊是中国西北路径冷空气的必经之地,其狭管地形加之丰富的沙尘源地,使其成为中国沙尘暴多发区;民勤位于走廊中段,地处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的接壤地带,正好位于雅布赖山和龙首山形成的山口下游方。河西走廊加上民勤周边这种双狭管的特殊地形,使得民勤又成为河西走廊沙尘暴的多发区以及中国的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区。本文以2010年4月24日河西走廊一次特强沙尘暴(部分时段能见度为0,达到了黑风标准)为例,利用GRAPES_SDM沙尘模式对这次沙尘暴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重点对民勤周边山地采取改变高度和范围等方式,模拟研究了地形对过境民勤的风速、地面起沙通量、沙尘浓度以及沙尘输送的影响。结果表明:(1)民勤周边地形高度降低的情况下,地面风速减弱,携沙气流遇到地形阻挡,沿着坡地爬升,部分沙尘可以翻越地形到背风坡,此时的地形特征将减弱沙尘扩散强度;(2)民勤周边地形高度增高,风速小于地形不变时的风速,气流发生明显的绕流,改变沙尘扩散方向;(3)改变民勤周边山体地形位置,狭管效应减弱,地面风速明显减小,沙尘影响范围较控制试验向南及东南方向扩展;(4)河西走廊南部祁连山高度改变对沙尘的影响程度大于民勤北部雅布赖山的改变,这与祁连山的山体面积和高度明显大于雅布赖山有关,说明河西走廊"狭管"地形是民勤沙尘暴之所以多发的重要原因,民勤周边的小型"狭管"地形又使得民勤成为走廊中沙尘暴最为严重的区域。(5)地形改变将减小地表起沙量,从而减小沙尘浓度,也即减弱沙尘暴的发生发展。
李耀辉沈洁赵建华胡田田尹晗
关键词:沙尘暴地形作用
一次特强沙尘暴成因及近地面要素脉动特征被引量:9
2014年
本文利用实况观测资料以及NCAR/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分析了2010年4月24日河西走廊一次特强沙尘暴成因,重点探讨了沙尘暴过境民勤时近地面层气象要素脉动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造成本次特强沙尘暴过程的影响系统为乌拉尔山脊前低槽,由于槽后脊前强偏北气流将极地的干冷空气不断输送到低压槽中,低槽发展,槽前锋区加强,从而为形成本次特强沙尘暴提供了有利的环流场形势。(2)在沙尘暴过境前后,民勤近地面气象要素变化特征明显。(3)沙尘暴过境时,民勤3h变压对风速有明显影响,变压梯度的显著差异引起大风,且随3h变压调整风速也相应呈波动变化,瞬变周期约8h;PM10、能见度也随风速而产生波动变化,3h变压、地面风速、PM10之间相互作用,呈现明显的脉动特征。
沈洁李耀辉胡田田尹晗
关键词:特强沙尘暴
青藏高原南、北积雪异常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关系的数值试验研究被引量:24
2017年
青藏高原冬、春积雪有着显著的南、北空间差异,本文利用通用地球系统模式(CESM)设计了增加高原南、北冬、春积雪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当高原南部冬、春积雪异常偏多,长江及其以北地区夏季降水偏多,华南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偏少;而当高原北部冬、春积雪异常偏多,华北及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偏多,长江下游南部地区夏季降水偏少,雨带更偏北。青藏高原南、北部冬、春积雪异常影响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物理机制的分析结果表明,高原不同区域(南部和北部)冬、春积雪异常引起的非绝热加热异常效应都可持续到夏季,且北部积雪异常持续时间更长。高原南部和北部积雪异常偏多均会减弱高原北侧上空大气的水平温度梯度,进而减弱高原北侧西风急流的位置及强度,进而影响下游出口区处急流的强度和位置,且高原北部积雪异常偏多的影响更大。当高原南部积雪异常偏多,急流出口区的西风急流加强且偏南;而高原北部积雪异常偏多,出口区的西风急流减弱且偏北。相应地,对流层中层500 h 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低层850 h Pa异常反气旋环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水汽输送,从而影响了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雨带的变化。当高原南部积雪异常偏多,异常反气旋性环流位于东海附近,有利于更多水汽输送至长江流域,华南水汽输送减少;当高原北部积雪异常偏多,异常反气旋性环流相对偏北,更有利于华北及东北水汽输送,雨带偏北。
杨凯胡田田王澄海
关键词:青藏高原积雪非绝热加热西风急流中国东部降水
地表热力作用对高原低涡及降水的影响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3.5.1)对2013年5月13—14日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一次高原低涡触发降水发生过程进行了数值试验及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模式较好地再现了高原低涡中心强度及位置,模拟降水范围和量级与实况基...
吴迪胡田田王澄海
关键词:数值模拟高原低涡热力作用
文献传递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甘肃省农业旱灾风险分析被引量:32
2013年
干旱灾害是甘肃省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以甘肃省1990~2010年的干旱受灾面积和播种面积的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模糊数学方法,建立甘肃省农业旱灾风险分析模型,对甘肃省农业旱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旱灾受灾指数在22%时的旱灾受灾概率最大,超过80%的旱灾受灾可能性就很小;旱灾风险值显示,农业旱灾受灾指数>10%~20%时的风险概率为1~1.6 a一遇,农业旱灾受灾指数>50%时的风险概率为12.2 a一遇,呈现出干旱发生周期短、发生频率高的特点,这说明甘肃省的农业旱灾出现频率高,发生周期短,灾情不容忽视。研究结果增加了对甘肃省农业旱灾的认识,对地区防灾减灾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王莺李耀辉赵福年胡田田
关键词:信息扩散旱灾风险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