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姗娜

作品数:6 被引量:62H指数:3
供职机构:武汉市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血液
  • 5篇血液透析
  • 4篇静脉
  • 3篇动静脉内
  • 3篇动静脉内瘘
  • 3篇内瘘
  • 3篇静脉内
  • 3篇静脉内瘘
  • 2篇血管通路
  • 2篇血液透析患者
  • 2篇透析患者
  • 2篇维持性
  • 2篇维持性血液
  • 2篇维持性血液透...
  • 2篇护理
  • 1篇动静脉
  • 1篇动静脉内瘘手...
  • 1篇置管
  • 1篇肾病
  • 1篇肾缺血

机构

  • 6篇武汉市第一医...
  • 1篇四川省人民医...

作者

  • 6篇苏姗娜
  • 6篇何达
  • 3篇熊飞
  • 2篇陈芳
  • 1篇谢兰茜
  • 1篇万胜
  • 1篇张璜
  • 1篇程力
  • 1篇张炯
  • 1篇潘建华
  • 1篇汪泉

传媒

  • 2篇临床肾脏病杂...
  • 1篇护理研究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免疫学杂志
  • 1篇西南军医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Th17细胞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初步探讨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Th17细胞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方法建立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收集血清和肾脾脏标本,测定血清肌酐、PAS染色评估肾损伤情况,并计数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肾及脾脏CD4+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表达变化。结果肾缺血再灌注后6 h,肾组织损伤较轻,但淋巴细胞浸润最多。再灌注后24 h,肾组织损伤最重,然而几乎无淋巴细胞浸润。与对照组相比,缺血再灌注后小鼠脾脏及肾脏中均检测到CD4+T淋巴细胞活化,其亚群Th17细胞表达增加,而Th1和Th2细胞表达水平无变化。结论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淋巴细胞浸润呈现"后滞效应"。Th17细胞可能参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的病理过程。
汪泉苏姗娜何达陈芳张炯熊飞
关键词:肾缺血再灌注损伤CD4+T淋巴细胞TH17细胞
风险分级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功能的影响被引量:48
2019年
[目的]探讨风险分级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功能的影响。[方法]抽取8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动静脉内瘘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风险分级护理干预,两组干预时间均为12个月。比较两组病人动静脉内瘘震颤感、成熟度、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病人动静脉内瘘震颤感失功率(2.5%)及不成熟发生率(5.0%)均低于对照组(12.5%,17.5%),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12.5%)低于对照组(37.5%),护理满意度(95.0%)高于对照组(8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狭窄、斑块、血栓及血流量异常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病人干预后总体健康、生理职能、精神健康、活力、情感职能、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分级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动静脉内瘘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和提高护理满意度。
苏姗娜何达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
纤维鞘皮下段在中心静脉再置管中的利用价值
2020年
目的研究纤维鞘皮下段在特定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再置管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武汉市第一医院血液透析中心2012年9月至2019年6月间因导管脱落等原因再置入血液透析导管的特定透析患者21例,对其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的21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65.9±15.8)岁,平均透析龄(27.7±24.0)个月。再次置管原因包括导管完全脱落11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6例,长期导管完全堵塞失功2例,另有2例导管换管时异位穿刺不成功。21例患者中20例(95.2%)手术取得成功,1例(4.8%)换管失败改行股静脉长期导管手术。换管成功患者术后X线片复查导管位置正常。新置入导管透析中泵控血流量均在250 mL/min及以上。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该经原血液透析导管纤维鞘皮下段原位再置入新血液透析导管的手术方法,经济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作为原位导丝更换导管和异位穿刺更换导管等换管方法的有益补充。
何达苏姗娜陈芳程力张璜谢兰茜熊飞
关键词:血液透析血管通路中心静脉置管
单中心动静脉内瘘手术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分析行动静脉内瘘手术的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对动静脉内瘘的建立及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在武汉市第一医院行动静脉内瘘手术的490例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手术患者原发病以慢性肾球肾炎243例(占49.6%)、糖尿病86例(占17.6%)、高血压63例(占12.9%)为主。在开始透析前即完成动静脉内瘘的患者138例(占37.4%),绝大多数患者已达到 CKD 5期水平。惯用手行内瘘手术者77例(占15.7%),术后随诊调查发现无一例患者反映惯用侧手术后影响日常生活。首次手术患者中动脉直径(2.25±0.47)mm,静脉直径(2.08±0.49)mm,多次手术者动脉直径(3.10±0.92)mm,静脉直径(3.65±1.58)mm。首次手术者动静脉内径均较第二次及以上者为小(P〈0.05)。新建及重建内瘘患者即刻成功率为98.5%(447/454),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通畅率无统计学差异。老年患者1年通畅率低于中青年患者。结论①尿毒症患者开始内瘘手术时机较晚;②惯用侧手术对患者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③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手术成功率及通畅率无统计学差异;④老年患者内瘘长期通畅率偏低。
何达苏姗娜万胜潘建华熊飞
关键词: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血液透析
个体化健康管理应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效果观察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观察个体化健康管理应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终末期肾病(ESRD)行MHD治疗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健康教育管理干预,观察组予以个体化健康管理干预,两组干预时间均为6个月。采用MHD患者生活质量调查表评估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变化,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蛋白质热能耗损(PEW)发生率、血压及血清白蛋白水平,记录两组血液透析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干预前躯体功能、精神状态、症状与治疗副作用、疾病认知、家庭社会因素等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较干预前和对照组干预后明显升高(P<0.05);两组干预前PEW发生率、血压及血清白蛋白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后PEW发生率、血压较干预前和对照组干预后明显降低(P<0.05),而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干预期间低血压、低血糖、心律失常、新瘘闭塞、穿刺点出血等透析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体化健康管理可降低MHD患者PEW发生率、透析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和生活质量。
苏姗娜何达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终末期肾病
品管圈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护理中的价值分析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分析品管圈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护理中的价值。方法80例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根据数字表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传统护理措施予以干预,观察组(40例)采用品管圈予以干预,两组干预时间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血液透析治疗期间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的发生率,比较两组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了解度、团队精神、护理控制意识、人际关系等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干预后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的发生率(4.05%)明显低于对照组(10.17%)(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专业知识了解度、团队精神、护理控制意识、人际关系等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后专业知识了解度、团队精神、护理控制意识、人际关系等评分较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0.0%)明显高于对照组(75.0%)(P<0.05)。结论实施品管圈可明显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发生率,并提高护理人员护理水平及患者护理满意度。
苏姗娜何达
关键词:品管圈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