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牛初乳
  • 2篇轮状
  • 2篇轮状病毒
  • 2篇抗轮状病毒
  • 2篇病毒
  • 1篇蛋白
  • 1篇毒性
  • 1篇性细胞
  • 1篇婴幼
  • 1篇婴幼儿
  • 1篇婴幼儿腹泻
  • 1篇幼儿腹泻
  • 1篇嗜碱
  • 1篇嗜碱性细胞
  • 1篇牛乳
  • 1篇葡萄糖
  • 1篇葡萄糖转运
  • 1篇葡萄糖转运蛋...
  • 1篇葡萄糖转运蛋...
  • 1篇缺血

机构

  • 5篇上海第二医科...
  • 3篇上海第二医科...

作者

  • 5篇蒋明华
  • 2篇钱龙华
  • 2篇郁凯明
  • 2篇陈惠金
  • 1篇陈冠仪
  • 1篇徐猗
  • 1篇李申生
  • 1篇刘在勇
  • 1篇刘志伟
  • 1篇陈俊仪
  • 1篇沈晓明
  • 1篇钱勇
  • 1篇黄海

传媒

  • 2篇临床儿科杂志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年份

  • 1篇2005
  • 1篇2002
  • 1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8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脑缺氧缺血对葡萄糖转运蛋白1基因和葡萄糖转运蛋白3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2
2005年
目的 从分子水平研究脑缺氧缺血 (HI)损伤后脑内能量衰竭的发病机制 ,为今后建立安全有效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治疗方案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 SD新生大鼠 1 0 0只 ,分为HI组及正常组 ,各组新生大鼠分别于HI后 2、2 4、48、72h及 7d在无菌操作下断头取脑 ,分取右侧脑组织、皮质及海马组织 ,应用RT PCR方法 ,探讨各组各时段新生大鼠脑内葡萄糖转运蛋白 1 (GLUT1 )和葡萄糖转运蛋白 3(GLUT3)基因表达情况 ,以研究脑HI对GLUT1基因和GLUT3基因表达影响。结果 正常情况下GLUT1和GLUT3基因均随日龄增加而表达增高 ,海马部位表达普遍高于皮质部位。HI可致GLUT基因表达明显增高 ,皮质部位表达普遍高于海马部位。HI后 2 4h达高峰 ,至HI后 7d则显著低于正常组。结论 GLUT基因表达上调对于维持脑组织能量供给、延迟由能量衰竭引起的级联反应有重要意义。
陈琤陈惠金蒋明华钱龙华陈冠仪
关键词:脑缺氧脑缺血葡萄糖转运蛋白基因表达
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外周血嗜碱性细胞的变化
1989年
有关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引起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机制,目前认识尚未一致,我们从外周血嗜碱性细胞数量与功能两方面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钱勇黄国芳蒋明华刘在湧李申生
关键词:外周血嗜碱性细胞
抗轮状病毒牛初乳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6
1997年
为了给临床提供特异有效的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的生物制剂,以SA11轮状病毒免疫受孕乳牛,制备抗轮状病毒免疫牛初乳,从临床治疗角度,对80例婴幼儿急性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43例应用抗轮状病毒牛初乳治疗,37例应用思密达治疗,对两组进行了疗效对比观察。结果表明:抗轮状病毒免疫牛初乳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效率和72小时粪便病毒转阴率分别达91%,79%和89%;而思密达治疗组的疗效及72小时大便病毒转阴率则相应为41%,24%和39%,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为临床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提供了安全有效。
郁凯明刘在勇沈晓明陈俊仪蒋明华黄心蕊钱龙华
关键词:轮状病毒感染婴幼儿腹泻抗轮状病毒牛初乳
抗轮状病毒牛初乳抑制肠道轮状病毒的机制探讨被引量:16
1998年
本文应用抗轮状病毒免疫牛初乳,对43例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进行了治疗,同时对37例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给予思密达治疗作为对照,以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与大便排毒之间的关系,结果免疫初乳治疗组72小时止泻的总有效率为91%,大便病毒抗原转阴率为89%;而思密达组总有效率为41%,经治疗72小时腹泻仍不止22例,占59%,72小时大便病毒抗原仍阳性为61%。表明抗轮状病毒免疫牛初乳能有效地发挥其特异性中和病毒和抑制病毒的增殖,从而达到其治疗作用,思密达仅仅起到肠道粘膜的屏障保护作用,但不能特异性抑制病毒在肠腔细胞中的增殖。
郁凯明徐猗黄海蒋明华
关键词:初乳轮状病毒抗病毒作用牛乳
多聚-L-赖氨酸包被载玻片改良法被引量:1
2002年
蒋明华陈惠金刘志伟
关键词:包被改良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