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沁

作品数:170 被引量:370H指数:9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机械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28篇期刊文章
  • 31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45篇医药卫生
  • 5篇机械工程
  • 5篇文化科学
  • 3篇生物学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电子电信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理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6篇视网膜
  • 46篇网膜
  • 23篇细胞
  • 21篇血管
  • 20篇角膜
  • 19篇黄斑
  • 18篇青光
  • 18篇青光眼
  • 17篇玻璃体
  • 12篇手术
  • 12篇近视
  • 11篇断层扫描
  • 11篇糖尿
  • 11篇糖尿病
  • 11篇内障
  • 11篇白内障
  • 11篇病变
  • 9篇上皮
  • 7篇视光
  • 7篇视力

机构

  • 138篇南京医科大学
  • 15篇江苏省人民医...
  • 10篇南京医科大学...
  • 3篇复旦大学
  • 1篇湖州师范学院
  • 1篇金陵科技学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南华大学
  • 1篇南京工程学院
  • 1篇南京医学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中南大学
  • 1篇南昌大学第一...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福建中医药大...
  • 1篇南京市中医院

作者

  • 162篇蒋沁
  • 63篇姚进
  • 25篇曹国凡
  • 22篇薛劲松
  • 18篇徐向忠
  • 18篇沈轶
  • 11篇李柯然
  • 10篇袁南荣
  • 9篇赵玥
  • 9篇颜标
  • 8篇姚进
  • 8篇李秀苗
  • 7篇商卫红
  • 5篇袁松涛
  • 5篇颜智鹏
  • 5篇王成虎
  • 5篇徐英男
  • 4篇陈楠
  • 3篇李巧林
  • 3篇张荟

传媒

  • 30篇国际眼科杂志
  • 20篇眼科新进展
  • 13篇南京医科大学...
  • 12篇江苏省第十五...
  • 7篇中国实用眼科...
  • 5篇中国激光医学...
  • 5篇中华眼底病杂...
  • 5篇江苏卫生事业...
  • 4篇眼科研究
  • 3篇生命科学
  • 3篇眼视光学杂志
  • 3篇江苏医药
  • 3篇国际眼科纵览
  • 3篇中国眼底病论...
  • 2篇临床眼科杂志
  • 2篇中国医院
  • 2篇医学研究杂志
  • 2篇中国肿瘤外科...
  • 2篇中华实验眼科...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年份

  • 4篇2024
  • 8篇2023
  • 22篇2022
  • 17篇2021
  • 12篇2020
  • 9篇2019
  • 3篇2018
  • 7篇2017
  • 9篇2016
  • 11篇2015
  • 14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 6篇2008
  • 6篇2007
  • 5篇2006
  • 1篇2003
17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角膜塑形镜离焦技术在近视防控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23年
近视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渐上升趋势,严重影响青少年儿童的眼部健康,引起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损失。因此,近视防控工作至关重要且刻不容缓。近年来,角膜塑形镜逐渐在近视防控领域体现出其优越性。目前,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发展的原理主要以视网膜远视性光学离焦学说为主,促使近视患者的远视性离焦向近视性离焦漂移从而延缓眼轴增长。其控制近视发展的效果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离焦总量、瞳孔直径、光学区设计及镜片偏心等。角膜塑形镜的广泛使用将有效降低青少年儿童的近视发病率,本文就角膜塑形镜利用离焦技术控制近视发展的原理、离焦量和离焦环位置与近视防控效果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阐明角膜塑形镜离焦技术在近视防控中的研究进展。
黄建峰张晓培李童燕蒋沁
关键词:近视角膜塑形镜光学离焦眼轴
EGCG通过调节RPE的自噬功能改善UVB诱导的视网膜光损伤作用
目的:细胞自噬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内的一种溶酶体依赖性的降解途径,RPE细胞内适度的自噬过程有利于清除胞内集聚的受损蛋白和细胞器异常的,自噬过程参与AMD的疾病发生、发展.UVB照射介导RPE降解伴随着RPE细胞自噬的改...
姚进李超鹏陶志富李秀苗蒋沁颜标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三个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8年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是一种损伤视力及致盲性眼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基因变异及遗传在POAG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已知的POAG相关基因有20余种,包括3种明确的POAG致病基因:myocilin(MYOC),optineurin(OPTN)和WD repeat domain 36(WDR36),本文就这3种POAG致病基因研究作一综述。
沈轶曹国凡蒋沁
关键词: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基因变异
毒蕈碱拮抗剂减缓近视发展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7年
近视的患病人群在全世界范围内快速增加,关于近视的治疗方法研究已成为国际上眼科研究的热点之一。药物治疗是目前较为常用的减缓近视发展的方法,药物对近视发展的干预已成为越来越受期待的治疗方式,其中毒蕈碱拮抗剂减缓近视发展的效果已得到国内外的公认。毒蕈碱拮抗剂对不同M受体具有不同的干预途径和作用效果。本文中分析阿托品、哌仑西平、托吡卡胺和盐酸环戊通等毒蕈碱拮抗剂的药理、药效和不良反应以探究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其临床价值,并对毒蕈碱拮抗剂治疗近视的应用和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陈辉蒋沁
关键词:近视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在青光眼诊治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7年
青光眼是全球不可逆盲的主要原因,但其具体的病理生理学仍不太清楚。目前认为血液动力学改变是青光眼病理生理学的关键因素之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是一种新的成像技术,使视网膜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可视化,并使用新颖的算法生成高分辨率图像、量化视网膜和脉络膜的血管密度和血流。本文对OCTA测量视网膜血管密度的变化在青光眼诊治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使用OCTA诊断青光眼、评价病情严重程度提供参考。
黄薇蒋沁曹国凡
关键词:青光眼血管密度
Ultra Q:YAG与传统Nd:YAG激光玻璃体消融术治疗飞蚊症的疗效比较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通过观察Ultra Q∶YAG玻璃体消融术治疗飞蚊症的长期效果,评价Ultra Q:YAG较传统Nd∶YAG激光的治疗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5/2020-01于我院确诊为玻璃体混浊并接受激光玻璃体消融术治疗的112例130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激光玻璃体消融术治疗,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A、B两组,A组(60例70眼)接受Ultra Q∶YAG玻璃体消融术治疗;B组(52例60眼)接受传统Nd∶YAG激光治疗。根据患者玻璃体混浊的形态将A、B组各分为两亚组:其中A1组45例52眼和B1组30例38眼,玻璃体混浊形态多为Weiss环、絮状、致密膜状;A2组15例18眼和B2组22例22眼,玻璃体混浊形态多为细点状、丝状、网状。比较治疗前后的BCVA,治疗次数差异及主觉症状改善情况。结果:BCVA:治疗前A1组和A2组、B1组和B2组、A组和B组均无差异(P>0.05);A组和B组在治疗后2wk,1mo时均有差异(P<0.001),A1组和A2组在治疗后1、6、12mo均有差异(P=0.019、0.042、<0.001)。A组患者治疗后的主觉症状改善程度优于B组(P=0.006)。A1组治疗后的主觉症状改善程度优于A2组(P<0.001)。Ultra Q∶YAG比传统Nd∶YAG激光所需的激光治疗次数少(P<0.001)。同一种激光方法,不同玻璃体混浊形态,治疗次数无差异(P>0.05)。结论:Ultra Q∶YAG较传统Nd∶YAG激光进行玻璃体消融治疗飞蚊症,更易于操作、更安全、具有更好的主觉症状改善,尤其是对于伴有Weiss环、絮状、致密膜状混浊物的患者。
唐莉赵玥姜静蒋沁王成虎
关键词:飞蚊症
靶向导航激光连续波阈值下功率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观察靶向导航激光连续波阈值下功率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CSC)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8年11月至2020年6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CCSC患者28例28只眼纳人研究。其中,男性17例17只眼,女性11例11只眼;均单眼发病。患者平均年龄(36.24±5.14)岁,平均病程(4.7±1.3)个月。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眼底自身荧光、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及其血管成像、多焦视网膜电图和微视野检查。BCVA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靶向导航激光系统行连续波阈值下功率治疗。治疗后2周及1、3个月采用与治疗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患眼BCVA、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10°范围平均光敏度(MS)以及黄斑中心区1环、2环P1波振幅密度变化。治疗前后CMT、SFCT、MS以及黄斑中心E1环、2环?,波振幅密度比较采用〖检验。结果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1、3个月,患眼平均logMARBCVA分别为0.74±0.16、0.57±20.16、0.22±0.05、0.21±20.06,平均CMT分别为(512.33±31.56)、(350.40±36.61)、(256.49±22.38)、(253.45±223.65)um,平均SFCT分别为(462.82±25.38)、(462.37±39.54)、(461.51±29.36)、(461.25±234.55)цт,平均MS分别为(16.32±5.41)、(17.53±4.23)、(19.52±4.12)、(21.35±2.77)dB。患眼治疗前与治疗后不同时间BCVA(t=6.52、5.71、6.01,t=0.00、0.00、0_00)、CMT(t=3.08、6.57、4.90,P=0.01、0.00、0.00)、SFCT(t=7.01、6.54、4.85,>0.08、0.07、0.17)、MS(t=6.17、4.25、5.46,t=0.02、0.00、0.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患眼黄斑中心区1环、2环P1波振幅密度分别为(64.37±18.25)、(85.31±13.98)、(98.35±14.52)、(98.40±22.17)nV/deg^(2)和(36.12±18.32)、(44.02±17.15)、(62.35±14.85)、(63.17±15.79)nV/deg^(2)。患眼治疗前与治疗后不同�
赵玥张苏臧晓蒋沁姚进
非侵入式眼表分析仪评价儿童异常瞬目症与干眼的相关性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通过裂隙灯显微镜和非侵入式眼表分析仪评价异常瞬目患儿干眼的状况。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7-2018年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门诊收治的85例(170眼)3~13岁眼表正常的异常瞬目患儿。采用裂隙灯显微镜行眼前节检查、Keratograph-D眼表综合分析仪测量非侵入性泪河高度(NTMH)、非侵入性首次泪膜破裂时间(NITBUTf)、非侵入性平均泪膜破裂时间(NITBUTav)、睑板腺缺失评分等分析儿童异常瞬目的原因。数据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秩相关进行分析。结果:85例患者NTMH值为(0.19±0.05)mm;NITBUTf值为(7.5±5.3)s;NITBUTav值为(8.6±5.6)s;睑板腺缺失面积评分为(0.7±0.8)分。睑板腺拍照中78眼睑板腺均无缺失,62眼睑板腺缺失面积<1/3,27眼睑板腺缺失面积为1/3~2/3,3眼睑板腺缺失面积>2/3。46眼伴睑板腺腺体形态异常。77例(91%)被诊断为干眼,8例(9%)正常。其中水液缺乏型干眼占10例(13%);蒸发过强型干眼占25例(32%);混合型干眼占42例(55%)。性别与NTMH无相关性,但与NITBUTf和NITBUTav均有显著相关性(r=0.31、0.32,P<0.001)。年龄与NTMH和NITBUTf无明显相关性,但与NITBUTav有相关性(r=0.19,P<0.017)。异常瞬目的病程与NTMH、NITBUTf和NITBUTav均呈显著负相关(r=-0.61、-0.37、-0.40,P<0.001)。结论:干眼可能是导致眼表正常的儿童异常瞬目的主要原因,非侵入式眼表综合分析仪是一种非接触、无创、可重复性强的快速检查手段,在异常瞬目患儿眼表状况评估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李柯然李苛苛童楠蒋沁
关键词:泪膜稳定性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周细胞的药物治疗进展
2022年
周细胞是位于毛细血管外表面的特殊壁细胞,参与血管形成,维护血管稳定。近年来,随着对周细胞生物学功能的深入探索,其在眼部血管性疾病中的作用受到极大的关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病理特点是微血管功能紊乱,其中周细胞丢失是DR的早期标志。研究发现,多种西药及中药可在糖尿病应激条件下保护周细胞,调节周细胞功能,对DR的早期病变及预后方面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本文就眼部周细胞的基本概况、DR中周细胞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两方面进行系统性综述。
朱传艳朱妍蒋沁姚进
关键词:周细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西药靶向药物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手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手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接受治疗的45例(47眼)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采用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其中24眼行自体内界膜剥除并填塞手术(填塞组);23眼单纯内界膜剥除术(未填塞组)。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手术前后视力、眼压、眼底照相、FFA、黄斑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网膜复位及黄斑裂孔闭合情况。结果:填塞组与未填塞组术前视力分别为(1.63±0.48)LogMAR和(1.65±0.48)LogMAR,术后6~12个月时患者的视力分别为(1.00±0.12)LogMAR和(1.04±0.07)LogMAR,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填塞组黄斑裂孔闭合率为91.6%(22/24),未填塞组黄斑裂孔闭合率为65.2%(15/2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填塞组网膜均复位,无视网膜脱落复发,未填塞组视网膜脱落复发率为8.6%(2/23)。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手术,从解剖上封闭黄斑裂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高度近视合并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方法。
沈轶姚进蒋沁
关键词:内界膜填塞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高度近视
共1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