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艳艳

作品数:25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哲学宗教
  • 3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2篇政治法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4篇伦理
  • 10篇道德
  • 6篇哲学
  • 4篇舆论
  • 4篇伦理学
  • 3篇媒介
  • 2篇道德场
  • 2篇道德生活
  • 2篇信息方式
  • 2篇医学伦理
  • 2篇身体转向
  • 2篇神哲学
  • 2篇网络
  • 2篇网络伦理
  • 2篇网络舆论
  • 2篇现代医疗技术
  • 2篇理学
  • 2篇伦理风险
  • 2篇媒体
  • 2篇进路

机构

  • 24篇东南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作者

  • 24篇蒋艳艳
  • 1篇黄勇
  • 1篇蒋佶成
  • 1篇周琛

传媒

  • 3篇道德与文明
  • 3篇东南大学学报...
  • 2篇哲学动态
  • 2篇河南社会科学
  • 2篇伦理学研究
  • 1篇东岳论丛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社会科学家
  • 1篇自然辩证法研...
  • 1篇东北大学学报...
  • 1篇学术探索
  • 1篇吉首大学学报...
  • 1篇北京理工大学...
  • 1篇思想理论教育
  • 1篇2015南京...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京国际生命伦理学高峰会议暨中国第二届老年生命伦理与科学会议”综述被引量:1
2015年
2015年6月27~28日,“南京国际生命伦理学高峰会议暨中国第二届老年生命伦理与科学会议”在东南大学召开。会议由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和“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2011”协同创新中心主办,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社会科学》、江苏医学人文“三学会”和《医学与哲学》协办。来自美国、英国、日本和海峡两岸的近二百位学者参与了会议。会上,东南大学“老龄化国际研究中心”揭牌成立,同时还举行了东南大学孙慕义教授的专著《后现代生命伦理学》(上、下册),以及由孙慕义教授主译的国际著名生命伦理学家恩格尔哈特教授的《基督教生命伦理学基础》首发式。会议期间,共有二十六位学者作了主题演讲,对生命伦理学和老龄伦理学领域的一些重大前沿问题展开了学术交流。
蒋艳艳
关键词:生命伦理学老年
当前我国社会道德生活的影响因子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对比道德国情大调查2007年、2013年和2017年的数据,可以发现,近十年来中国社会道德状况的整体面貌获得了相对改善,但与此同时当前中国道德的精神素质又呈现出复杂情形,新问题凸显。退化中的传统伦理策源地将导致道德精神培育失去神圣性根源;拓展中的生活世界伦理建构将使道德精神培育风险与机遇并存。有效改善道德生活,应当致力于调整影响因子元素及其结构,它不仅需要重视传统伦理策源地的作用,而且要积极引导生活世界伦理建构的新兴力量。
蒋艳艳
关键词:道德生活精神哲学
互联网时代公民道德的生成逻辑
2016年
"网民"已成为现代社会"民"的基本形态及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道德建设的关注点不得不由线下之"民"向线上之"网民"延伸。互联网公民道德建设成为重要议题。互联网从"伦"的实体形态、情感机制和自然原素三方面强化了"后伦理时代"的"后伦理"特性,塑造出"后伦理形态"的"网民":认知的伦理观、"原子式思考"的伦理方式和"精神式微"的伦理能力。而"公民道德"的一切道德哲学意义都倾注于"公民"一词。因此,互联网公民道德建设的道德哲学要义即要达成"网民"向"公民"的道德哲学转化。然而,"网民"与"公民"之间存在着一条精神鸿沟:"物质"之"网"与"精神"之"公"的道德哲学差别。
蒋艳艳
关键词:网民公民互联网公民道德
新媒体影响下后现代传媒环境的道德重建被引量:9
2012年
新媒体在便利受众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使传媒环境突显出后现代化的趋势,向去中心化、泛娱乐化、虚拟化方向发展。在此种后现代传媒环境下,道德价值体系是解构还是建构、道德选择标准是"义"还是"利"等问题给新媒体营造良好道德环境设下了重重阻碍。后现代媒体环境下的道德重建,必须促进"他律"与"自律"的动态融合。激励道德主体的"自律"精神,为"他律"提供基础;发挥外在规范的"他律"作用,将其内化为"自律"。
蒋艳艳蒋佶成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新媒体传媒环境道德冲突道德重建
道德判断的精神哲学诠释——以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为学术资源
2020年
道德判断是道德哲学中一个亘古而常新的基本问题。有别于规范伦理学和元伦理学的解读,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一书中基于否定之否定的辩证理路,以人的意识、精神的自我运动与发展过程为视角,揭示出道德判断在精神的自我发展中经历着一个从普遍意识的判断到伪善的宿命,再到良心的“优美灵魂”及其和解的动态辩证过程,这对当代人深刻认识道德判断及其精神哲学意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蒋艳艳
关键词:黑格尔道德判断伪善
重大疫情中网络舆论公信力及其伦理构建——基于江苏省调查数据的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新冠肺炎重大疫情的暴发对网络舆论的公信力带来了巨大挑战,以实证调查和伦理思辨的方式探究并反思重大疫情中网络舆论的公信力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流媒体、政府发布和自媒体是此次网络舆论传播的三类核心媒介,三类媒介在信用水平上呈现出集体性的信用焦虑,其根源在于"永远有待完成"的道德本性以及传播语境变革下诸媒介道德准则践行的不足,在信任度上则表现出差异性的信任困局,其症结在于诸媒介伦理信念在场状态的不同,"信用-信任"机制的生态失衡最终加剧了网络舆论的公信力风险。"理念-行动"方案路径的提出将有助于重大疫情中网络舆论公信力的伦理构建。
蒋艳艳
关键词:疫情网络舆论公信力伦理构建
身体转向与现代医疗技术的伦理审思
医学伦理建立在身心二元论的基础之上,以延续和规范生命为最终目的.但二元论片面强调"身"的机械修复而忽视"心"的情感体验,导致诸多伦理困境无法得到妥善解决.对现代医疗技术的伦理审思有...
蒋艳艳
关键词:医学伦理学身体转向
第二媒介时代的道德场
蒋艳艳
文献传递
传统媒体:网络伦理问题的新突破——基于网络谣言的分析
在网络谣言"风生水起"的时代,"无根"的网络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掌握权威话语权、遭受网络"绑架"的传统媒体更难辞其咎,充当"二传手"的传统媒体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网络谣言的扩散。因此,传统媒体应当在网络谣言易发的情况下...
蒋艳艳
关键词:网络谣言网络伦理传统媒体
文献传递
人工智能背景下主体意义重构的可能进路
2024年
人工智能作为现代文明的重要产物,极大地促使了人类力量的增长与人类幸福,但也对人的主体意义产生威胁。主体以主体的存在为现实基础,是对主体内在价值的深切承认,并以此来影响外部世界,从而引起外部世界的意义变革。主体的内在价值是主体意义的核心和关键着力点。主体自我确定性、个性和情感是主体重要的内在价值,是考量主体意义的重要标准。人工智能的推进正在对主体的内在价值带来解构的风险,从而使主体意义的重构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课题。技术与人文思路的结合是主体意义重构的重要进路,对于维护主体的尊严、增益人类的未来等有着重要的伦理意义。
陈亚慧谢震蒋艳艳
关键词:人工智能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