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泽江

作品数:58 被引量:807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8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8篇农业科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6篇土壤
  • 34篇红壤
  • 19篇施肥
  • 16篇长期施肥
  • 10篇交换性
  • 8篇PH
  • 7篇旱地
  • 6篇氮肥
  • 6篇施用
  • 6篇水稻
  • 6篇土壤PH
  • 6篇剖面
  • 6篇作物
  • 6篇母质
  • 5篇土壤酸化
  • 5篇农田
  • 5篇红壤旱地
  • 5篇不同施肥
  • 4篇玉米
  • 4篇水稻土

机构

  • 55篇中国农业科学...
  • 14篇中国农业科学...
  • 6篇江西省红壤研...
  • 5篇长江大学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贵州大学
  • 4篇西北农林科技...
  • 4篇吉林农业大学
  • 4篇中国热带农业...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金正大生态工...
  • 2篇河南理工大学
  • 2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钢铁研究总院
  • 1篇贵州科学院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江西省农业科...
  • 1篇新疆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新疆农业科学...

作者

  • 57篇蔡泽江
  • 32篇徐明岗
  • 25篇王伯仁
  • 24篇文石林
  • 16篇张璐
  • 14篇张会民
  • 10篇李冬初
  • 9篇张文菊
  • 9篇黄晶
  • 8篇孙楠
  • 6篇柳开楼
  • 5篇刘立生
  • 4篇高强
  • 4篇余强毅
  • 4篇黄庆海
  • 3篇段英华
  • 3篇韩天富
  • 3篇赵凯丽
  • 2篇杨学云
  • 2篇聂军

传媒

  • 13篇植物营养与肥...
  • 8篇中国农业科学
  • 5篇中国土壤与肥...
  • 4篇土壤学报
  • 4篇农业环境科学...
  • 4篇农业资源与环...
  • 2篇中国农业科技...
  • 2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土壤
  • 1篇湖南农业科学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年份

  • 3篇2024
  • 9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21
  • 5篇2020
  • 5篇2019
  • 2篇2018
  • 6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作物产量对土壤pH的响应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2023年
【目的】土壤酸化是耕地质量退化的突出问题,研究主要农作物产量对土壤pH的响应及其影响因素,为土壤酸化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数据库,分别以玉米(maize)、水稻(rice)、小麦(wheat)、大豆(soybean)、土壤pH(soil pH)、作物产量(yield)为关键词,获取1980—2020年已公开发表的文献数据。基于国内外大田试验,分析了玉米、水稻、小麦、大豆产量与土壤pH的关系,运用Sigmoid函数计算作物酸害阈值,结合皮尔逊相关性分析与偏相关分析,明确作物酸害阈值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1)4种作物产量伴随土壤pH降低均呈“S”型降低趋势;玉米、大豆、小麦和水稻产量95%的酸害阈值分别为pH 5.87、5.34、5.32和4.21。2)作物相对产量与交换性铝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pH、交换性钙、钙铝比、有机质、有效磷、化学氮肥施用量呈显著正相关。当土壤pH大于酸害阈值时,作物产量与有机质、有效磷呈显著正相关,当土壤pH小于酸害阈值时,作物产量与土壤pH、交换性钙、钙铝比呈显著正相关,与交换性铝呈显著负相关。3)偏相关分析表明,剔除有机质影响后,相对产量与pH的相关系数升高0.207,交换性铝与相对产量的相关系数升高0.072;剔除有效磷影响后,相对产量与pH的相关系数升高0.085,交换性铝与相对产量的相关系数升高0.147;剔除施氮量影响后,相对产量与pH的相关系数升高0.026,交换性铝与相对产量的相关系数降低0.009。有效磷、有机质和化学氮肥施用量是影响作物产量对土壤pH响应的关键因素。【结论】当土壤pH低于酸害阈值时,较高的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可降低土壤pH对作物产量的不利影响,即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越高,作物酸害越轻。
连旭东张璐刘思汝蔡泽江郑磊张强周建利徐明岗
关键词:作物产量土壤PH有机质有效磷氮肥施用
整合分析生物炭施用对土壤pH的影响被引量:2
2023年
为量化生物炭施用对土壤pH的影响,为生物炭在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中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数据整合分析(Meta-analysis)的方法,基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用关键词“生物炭”“Biochar”“土壤pH”和“土壤酸碱度”进行检索,收集到国内外关于生物炭对土壤酸碱度影响研究已公开发表的59篇文献中413组试验数据,分析土壤条件、生物炭特性、生物炭施用量等对土壤pH的定量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生物炭相比,生物炭施用能显著提高土壤pH,平均增幅为8.70%。其中,以强酸性(4.5壳渣类生物炭(7.02%)>木材类生物炭(6.61%)。不同热解温度下,以≤400℃制得的生物炭提升效果最佳,为15.26%;而在热解温度400~700℃时,随着热解温度升高,提升效果降低。施用生物炭3个月内土壤pH的增幅最大,之后增幅逐渐减缓。以上结果表明在强酸性(4.5
高静徐明岗李然蔡泽江孙楠张强郑磊
关键词:生物炭土壤酸碱度
湘南丘陵区水田改旱地后土壤磷的有效性及淋失风险
2024年
【目的】研究不同母质发育的水稻土改旱地后土壤有效磷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为红壤区磷素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集3种母质(石灰岩、第四纪红色黏土和砂页岩)发育的水稻土及相邻的水田改旱地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全磷、有效磷、水溶性磷和无机磷组分(Al-P、Fe-P、Ca-P和O-P)的变化特征,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随机森林分析,探究水田改旱地后土壤磷素有效性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水田改为旱地后,石灰岩、砂页岩发育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20.48和17.60 mg/kg (P<0.05),但水溶性磷含量均低于磷素环境阈值;土壤磷活化系数分别提高了2.67和2.22个百分点;Al-P含量分别增加了46.07和51.28mg/kg;石灰岩发育的土壤Fe-P含量增加了62.11 mg/kg。相关分析表明,水田改旱地后,Fe-P、Al-P与磷活化系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CA和随机森林分析结果表明Fe-P、Al-P是土壤磷素有效性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论】湘南红壤丘陵区水田改为旱地后,第四纪红色黏土发育的红壤磷素有效性未发生显著变化,石灰岩和砂页岩发育的土壤磷素有效性由于铁磷和铝磷在全磷中比例的增加而显著提升。3种母质发育的水田改旱地后,其水溶性磷含量均低于环境磷阈值,引发磷淋失的风险较低。
杨昌富张璐陈波浪陈波浪文石林
关键词:红壤成土母质无机磷组分
水田改旱地和菜地后红壤酸度和养分变化特征
2024年
【目的】以红壤区典型县域祁阳为例,分析不同母质发育的水田改为旱地和菜地后土壤酸度和养分含量变化特征,为该区合理利用土地防治酸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18个点位,采集水田及相邻的旱地和菜地,分析土壤pH、交换性酸、交换性盐基离子、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和养分含量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碱性母质发育的土壤pH均显著高于酸性母质发育的土壤。酸性母质发育的水田改为菜地后土壤pH降低了0.48个单位;碱性母质发育的水田改为旱地和菜地后土壤pH分别降低了0.74和0.53个单位。双直线模型拟合分析表明,当水田、旱地和菜地的土壤pH分别低于5.88、5.78和5.63时,土壤交换性铝含量快速升高,且降低一个pH单位土壤交换性铝含量分别增加1.09、2.33和2.93 cmol(+)·kg^(-1)。酸性母质发育的水田改为旱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别降低了11.06和0.42 g·kg^(-1),而菜地无显著变化;碱性母质发育的水田改为旱地和菜地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显著下降,降幅分别为13.88—17.28和0.57—0.71 g·kg^(-1)。碱性母质发育的水田改为旱地和菜地后土壤有效氮含量分别降低了47.66和42.34 mg·kg^(-1)。两种母质发育的水田改为菜地后土壤全磷、有效磷含量均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0.41—0.48 g·kg^(-1)和26.79—28.69 mg·kg^(-1)。两种母质发育的水田改为旱地和菜地土壤全钾含量无显著变化;碱性母质发育的水田改为旱地和菜地后土壤有效钾含量显著升高,分别升高了36.69和65.76 mg·kg^(-1)。相关分析表明,土壤pH与土壤交换性钙和镁、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交换性酸和铝与有效磷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交换性钙和镁、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酸性母质和碱性母质发育的水田改为旱地�
邱海华蒯磊鑫张璐刘立生刘立生蔡泽江
关键词:母质红壤土壤酸度养分特征
红壤幼龄桔园套种豆科牧草后土壤酸度变化特征被引量:1
2017年
基于2010—2011年开展的幼龄桔园套种豆科牧草对土壤酸度影响试验,以当地常规管理模式为对照,分析了种植圆叶决明和罗顿豆对土壤pH、交换性酸、铝的影响,及其与土壤养分含量的关系,并结合室内培养试验分析豆科牧草影响红壤酸度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与试验之初相比,套种圆叶决明处理0~20 cm土壤pH升高了0.19个单位,而罗顿豆处理土壤pH无显著变化。与常规模式相比,套种圆叶决明处理0~20 cm和20~40 cm土壤pH分别升高了0.26个和0.39个单位,而0~20 cm土壤交换性酸、铝含量分别降低了1.25 cmol(+)·kg^(-1)和1.35 cmol(+)·kg^(-1),20~40 cm土壤交换性酸、铝均降低了1.07 cmol(+)·kg^(-1)。土壤交换性铝含量与土壤全氮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土壤全氮与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室内培养试验表明,豆科牧草的灰化碱含量和还田量是影响其改良红壤酸度的两个主要因素。可见,在酸性红壤上套种圆叶决明和罗顿豆未加剧表层(0~40cm)土壤酸化,相反套种圆叶决明对红壤酸度具有一定的缓解效果。
蔡泽江徐明岗张璐王伯仁文石林申华平
关键词:交换性酸圆叶决明罗顿豆
我国南方不同母质土壤pH剖面特征及酸化因素分析被引量:28
2019年
【目的】母质是影响土壤理化性质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不同母质土壤pH的剖面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为防治土壤酸化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湖南祁阳白茅草植被下七种母质(第四纪红土、红砂岩、板页岩、花岗岩、石灰岩、紫色页岩、河流冲积物)发育的土壤,测定不同层次(0-20、20-40、40-60、60-80和80-100 cm)土壤pH,通过比较表层(0-20 cm)与底层(60-100 cm) pH的差异来表征表层土壤是否酸化及酸化程度;测定0-20 cm土层的酸碱缓冲容量、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比表面积及颗粒组成,分析影响表层酸化的主要因素。【结果】石灰岩剖面土壤的pH (8.46~8.72)最高,呈强碱性,其次为河流冲积物(7.37~7.87)、紫色页岩土壤(7.41~8.00),呈碱性;花岗岩、第四纪红土、红砂岩、板页岩四种母质发育的红壤呈酸性或强酸性,以花岗岩红壤pH (5.31~5.70)较高,其次为第四纪红土(4.62~4.97)、红砂岩红壤(4.31~4.67),板页岩红壤pH (4.25~4.49)最低。比较表层(0-20 cm)与底层(60-100 cm)土壤的pH,发现七种母质剖面土壤的表层均出现了pH降低,说明表层已出现酸化现象,酸化程度大小依次为:紫色页岩土壤>河流冲积物土壤、花岗岩红壤>第四纪红土、红砂岩红壤>石灰岩土壤、板页岩红壤。对表层土壤的比表面积、颗粒组成(黏粒、粉粒、砂粒含量)和pH、酸碱缓冲容量、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含量共八种理化因素进行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由于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七种母质土壤并未发现影响表层酸化的主要因素,但在四种母质(第四纪红土、红砂岩、板页岩、花岗岩)发育的酸性红壤中阳离子交换量是影响表层酸化的主要因素。【结论】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与表层红壤酸化差值呈显著负相关,是影响第四纪红土、红砂岩、板页岩和花岗岩四种酸性红壤表层酸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赵凯丽王伯仁徐明岗徐明岗石伟琦蔡泽江
关键词:母质酸化阳离子交换量土壤剖面
长期不同管理措施下红壤剖面碳、氮储量变化特征被引量:8
2016年
基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红壤肥力长期试验平台,研究长期不同施肥、休闲和轮作措施下旱地红壤剖面(0-100cm)土体及不同层次(20cm/层)有机碳(SOC)和全氮(TN)储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试验初始相比,24年不施肥(CK处理)0-100 cm各层有机碳储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但全氮储量在40-100cm各土层表现出累积趋势。24年施化肥(N、NP、PK、NPK)和化肥配施秸秆处理(NPKS)明显增加40-100cm有机碳和全氮储量,0-40cm各层碳储量有所耗竭而氮储量无明显影响。24年有机无机配施(NPKM)明显增加表层0-20和40-100cm的有机碳和全氮储量。休闲(Fallow)和轮作(NPKMR)措施大幅度提高0-100cm各层有机碳和全氮储量,但两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对于0-100cm整个土体而言,休闲和轮作处理大幅度增加了土壤剖面的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其中有机碳储量比初始分别提高64%和93%,全氮储量比初始分别提高71%和82%。不同措施下0-100cm各层有机碳与全氮储量及其变化量间均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关系(P〈0.01),但不同管理措施显著改变了碳氮储量间的相关关系,但储量变化量间的相互关系无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休闲或豆科轮作措施能显著提升红壤剖面碳、氮库容,是红壤肥力恢复和培肥较优管理措施。
徐虎申华平张文菊王小利蔡泽江王伯仁
关键词:红壤储量有机碳全氮土壤剖面
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各粒级组分中氮含量及分配比例的影响被引量:5
2012年
土壤培肥过程中氮素的积累和在各级土壤颗粒中的分配对了解土壤氮素积累机制和氮素的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红壤旱地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采用离心法分离土壤颗粒,通过分析氮素在土壤不同颗粒中的含量,研究长期施肥对土壤中不同粒级土壤氮的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二十年后,在0—20 cm土层,施肥处理的全氮含量在1.19~1.98 g/kg之间,施肥处理全氮含量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CK)。在20—4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分布在0.59~0.84 g/kg之间,显著低于表层土壤氮含量;在0—20 cm土层,与氮磷钾化肥配施处理(NPK)相比,单施或者配施有机肥的土壤与砂粒、粗粉粒、细粉粒、粘粒结合的氮含量分别提高220%、84%、46%和26%。而在20—40 cm土层,与NPK处理相比,有机肥的施用仅提高了与细粉粒、粘粒结合的氮含量,降低了与粗粉粒结合的氮含量;在0—20 cm土层中,红壤氮素主要分布在粘粒中。20—40 cm土层CK、NPK和氮磷钾配施加秸秆还田处理(NPKS)表现为与粗粉粒结合的氮的分配比例最高,而施用有机肥的处理氮素分布仍以粘粒占比例最高。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表层<5μm粒级的土壤颗粒中氮含量和作物的经济产量呈显著性正相关。长期施用有机肥可以显著提高表层土壤全氮及与各个颗粒结合氮的含量,不同处理的氮主要保存在粘粒中。而亚表层土壤中,施化肥或者秸秆还田加速了粘粒结合态氮的耗竭,配施有机肥促进了氮在粘粒中的积累,也更有利于土壤全氮的积累,是可持续的氮素管理措施。
申小冉徐明岗张文菊吕家陇王伯仁蔡泽江
关键词:长期施肥红壤土壤颗粒氮分配
一种防治土壤复酸化的调控系统、方法及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治土壤复酸化的调控系统、方法及应用,属于农业技术领域,该系统包括:获取模块:基于基础数据,分别计算生物量与实际石灰用量间的关系、玉米籽粒碱含量和玉米秸秆碱含量与实际石灰用量间的关系、氮肥产酸量与实际石灰...
蔡泽江张璐文石林张文菊余强毅
氮肥形态及用量对坡耕地红壤pH的影响机理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硝化释放氢离子(H^(+))是化学氮肥加速农田红壤酸化的主要过程之一。坡耕地红壤以“酸、瘦”为基本特征且硝化能力弱,厘清不同形态氮肥对坡耕地红壤pH的影响特征,为红壤区坡耕地酸化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开展化肥形态和尿素用量两个玉米盆栽试验,供试土壤为坡耕地红壤。化肥形态试验设6个氮肥形态处理:尿素、硫酸铵、硝酸铵、碳酸铵、氯化铵、硝酸钾,施氮量均为N 200 mg/(kg,土);尿素用量试验设置施N 25 mg/kg(N25)、50 mg/kg(N50)、100 mg/kg(N100)、200 mg/kg(N200)、300 mg/kg(N300)、400mg/kg(N400);两个试验均以不施肥(CK1)和只施磷钾肥(CK2)为对照。玉米播种后45天收获,玉米植株样品测定植株生物量及养分含量,土壤样品测定pH、盐基离子、无机氮含量。【结果】与CK1、CK2相比,除尿素外的5个氮肥形态处理土壤pH均显著降低,以硫酸铵和氯化铵处理的降幅最大,为0.74~0.87个单位,其次为硝酸铵、碳酸铵和硝酸钾处理,降幅为0.34~0.37个单位,而尿素处理与CK1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CK2。当尿素N施用量<200 mg/kg时,土壤pH与CK1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CK2;施N量为300 mg/kg时,pH与CK2相当但显著低于CK1,而施N量为400 mg/kg时,pH显著低于CK1和CK2(P<0.05)。与CK1和CK2相比,硫酸铵、硝酸铵、碳酸铵和硝酸钾处理土壤交换性钙、镁离子含量分别降低了0.89~1.74和0.19~0.30 cmol/kg;与CK1相比,尿素N50~N400处理分别降低了0.43~0.81和0.11~0.25 cmol/kg;与CK1、CK2相比,除硝酸钾处理交换性钾离子显著增加外,其余处理交换性钾、钠离子含量无显著变化。与CK1相比,硫酸铵、碳酸铵以及尿素N300和N400处理土壤铵态氮含量增加了18.45~119.36 mg/kg,硝酸铵、硝酸钾以及尿素N300和N400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了7.26~50.09 mg/kg;与CK2相比,尿素、硫酸铵、碳酸铵以及尿素N300、N400处理土壤铵态氮含量显著增加了16.17~123.60
杨昌富王好圆覃双结张璐文石林文石林
关键词:PH化学氮肥硝化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