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艳平
- 作品数:5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两种麻醉方式对高龄患者髋关节手术中肺活量的影响被引量:3
- 2014年
- 全身麻醉、椎管内阻滞和外周神经阻滞是最常用的麻醉技术,每种技术均有各自的优缺点。采用B超引导和神经刺激器定位,行椎旁-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具有对全身影响小和术后镇痛好的特点[1]。本文观察椎旁-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用于老年患者髋关节手术中对动脉血氧分压、Sp O2和肺活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选择两所医院2009年3月—2014年3月因股骨头骨折或股骨颈骨折行手术治疗的高龄老年患者32例,男13例,女19例,年龄74~102岁,平均年龄81.8岁;术前诊断股骨颈骨折14例,粗隆间骨折17例,股骨头骨折1例。
- 虞艳平张永俊范圣登袁岩
- 关键词:麻醉硬膜外神经阻滞髋关节高龄
- 电针点状刺激电极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针点状刺激电极,包括电极本体,所述电极本体的贴片上设置有点状电极,所述贴片的粘贴面与点状电极的电极刺激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电极刺激面的直径为5mm。所述点状电极设置在贴片的中部。所述贴片的粘贴面上设...
- 吴周全邹志清虞艳平诸亮
- 文献传递
- 瑞芬太尼在小儿扁桃体手术麻醉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小儿扁桃体手术麻醉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苏醒时间。方法选择行扁桃体手术的患儿40例。随机分成瑞芬太尼组(Ⅰ组)和芬太尼组(Ⅱ组)。麻醉诱导:Ⅰ组瑞芬太尼(静脉泵注),Ⅱ组芬太尼,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术中维持:Ⅰ组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泵注),阿曲库铵。Ⅱ组丙泊酚,芬太尼(间断给药),阿曲库铵。监测指标包括插管前、插管时、手术中10分钟、手术结束时,清醒拔管时的MAP,HR和SpO2记录从停药到清醒的时间,是否再入睡。结果I组插管时、术后拔管时MAP和HR低于Ⅱ组(P<0.05)。I组术中10分钟及手术结束时的HR低于Ⅱ组(P<0.05)。I组苏醒时间短于Ⅱ组(P<0.05),I组再入睡率低于Ⅱ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用于小儿扁桃体手术麻醉可提供稳定的血液动力学状态,快速苏醒和较高的满意度。
- 袁岩虞艳平范圣登
- 关键词:瑞芬太尼芬太尼小儿扁桃体麻醉
-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神经阻滞在高龄患者髋关节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评价高龄患者髋关节手术应用椎旁-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和硬膜外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髋关节手术的高龄患者30例,年龄69-102岁,ASAⅡ或Ⅲ级。将30例患者分为硬膜外麻醉组(Ⅰ组)和椎旁-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Ⅱ组),每组15例。观察两组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效果、血压、心率变化和麻醉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均满意。Ⅰ组麻醉后血流动力学变化较Ⅱ组明显(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患者切口处感觉消失时间和"4"字试验疼痛消失时间短,恶心呕吐发生率和留置导尿率低(P<0.05)。结论老年患者髋关节手术选择椎旁-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或硬膜外麻醉均可获得满意效果。椎旁-腰丛-坐骨阻滞麻醉对患者的生理功能影响小。
- 袁岩虞艳平张永俊范圣登沈江洪涛
- 关键词:髋关节手术神经阻滞硬膜外麻醉
- 两种神经阻滞在高龄患者髋部手术中应用
- 2020年
- 比较椎旁-腰丛-骶丛神经阻滞与股-股外侧-闭孔-臀上皮-髂腹下神经皮支-骶丛神经阻滞对高龄患者髋部手术麻醉中的血流动力学影响以及麻醉效果的比较。方法:六十例,80 岁以上,因髋部骨折进行手术的高龄患者,ASA 分级在 3~4 级。被随机分配到两组 L 组(椎旁-腰丛-骶丛神经阻滞)和 P 组(股-股外侧-闭孔-臀上皮-髂腹下神经皮支-骶丛神经阻滞)。L 组行超声和神经刺激器双重引导下的 T12 或 L1 椎旁、L3-4 或 L4-5 间隙的腰丛、以及骶旁坐骨神经阻滞。P 组行超声和神经刺激器双重引导下的股-股外侧-闭孔-髂脊上方臀上皮神经- 髂脊缘外侧髂腹下神经皮支和肋下神经皮支-骶旁坐骨神经阻滞。所有患者均在入室前尽可能按照生理需要量补充液体,入室后行桡动脉穿刺测压,10 分钟内经静脉泵入 0.6ug/kg 的右美托咪定,患者轻度镇静后行神经阻滞麻醉。麻醉操作完成后 10 分钟评估效果,采用患侧髋部活动、温度和疼痛感觉评估,如有不完善,推注 2~3ml 丙泊酚,以 2mg/kg/h 的丙泊酚泵注维持,再根据情况间断追加,并记录总体使用量。经观察监护动脉血压下降超过基础值的 30%时,适量使用盐酸麻黄碱,调整血压。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均无明显差异(P>0.05)。2、L 组在区域阻滞后、手术开始时、手术中 15 分钟、手术 30 分钟后后的平均动脉压值较麻醉穿刺前均有显著下降(P<0.01)。3、P 组在区域阻滞后、手术开始时的平均动脉压与入室平均动脉压有明显下降(P<0.05),手术中 15 分钟、手术 30 分钟后的平均动脉压值较入室平均动脉压均有显著下降(P<0.01)。4、L 组的麻黄碱使用量较 P 组明显增加(P<0.05);P 组的丙泊酚使用量较 L 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与 L 组相比,P 组的血流动力学更稳定;但 P 组的术中辅助药使用更多。两组患者均在神经阻滞及静脉镇静镇痛辅助下�
- 袁岩范圣登张永俊虞艳平
- 关键词:麻醉技术髋关节手术高危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