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峰
- 作品数:56 被引量:295H指数:9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部属(管)医院临床学科重点项目湖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观察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和孤儿核受体相关因子1(nuclear receptor related factor1,Nurr1)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帕金森病(PD)大鼠的有效性,验证并评价Nurr1对TH所起的调控作用,探寻TH在特定环境中适量表达的调控机制。方法将稳定转染TH、TH-Nurrl的和未经转染的MSCs分别移植至PD大鼠后运用旋转试验观测PD大鼠的行为学变化。移植后第9周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检测移植治疗后TH的表达情况。结果基因修饰组PD大鼠行为学较MSCs组明显改善(P<0.05),且TH-Nurr1组动物行为改善和TH抗原阳性率均高于TH组(P<0.05)。结论基因修饰的MSCs移植后能高效稳定地表达TH,且双基因的协同表达将极大提高PD基因治疗的效果,从而为PD治疗的基因选择提供新的依据和思路。
- 刘晓艳康慧聪胡琦许峰李巷刘志广唐坤胡传琛朱遂强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孤儿核受体酪氨酸羟化酶帕金森病
- 慢病毒载体靶向沉默原代大鼠海马神经元黏着斑激酶表达siRNA的筛选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制备针对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的siRNA慢病毒载体,转染入原代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筛选最佳的感染条件和沉默靶点序列。方法根据siRNA原理设计、构建、酶切、转化、PCR鉴定、阳性克隆测序并病毒包装3种靶向大鼠FAK的siRNA(T1,T2,T3),并转染至原代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神经元细胞FAK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FAK蛋白表达。结果成功制备3种FAK siRNA慢病毒载体,并成功转染到神经元细胞中,在感染复数(MOI)为10并加入5μg/mL polybrene条件下转染率达到90%以上。T1、T2、T3均可抑制FAK基因及蛋白的表达,但T1沉默效果最好,敲除效率达到6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筛选出最佳的转染条件及最佳沉默靶向性序列T1,为后续研究整合素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中的机制奠定了实验基础。
- 张金平唐荣华吴军刘红星焦莉许峰康慧聪朱遂强薛峥
- 关键词:黏着斑激酶海马神经元
- 原发性单侧症状帕金森病黑质的DTI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黑质的DTI改变状况,探讨PD早期诊断的线索。方法:以原发单侧症状PD患者10例为PD组,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0名为对照组。两组分别予以磁共振DTI脑检查,测量计算双侧黑质区域的ADC值和FA值,并将PD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原发单侧症状PD组患者症状对侧的黑质FA值较同侧和健康对照组FA值明显下降(分别为0.254±0.083,0.314±0.022,0.409±0.043;t=-2.424,P=0.038<0.05和t=5.112,P=0.001<0.05)。对照组双侧黑质FA值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分别为0.406±0.046,0.419±0.030;t=-1.1871,P=0.301>0.05)。PD组症状的同侧黑质FA值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也有显著意义(分别为0.409±0.043,0.314±0.022;t=6.214,P=0.002<0.05)。PD组症状对侧和同侧黑质部位ADC值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分别为t=0.140,P=0.893>0.05和t=0.334,P=0.748>0.05)。结论:单侧症状PD患者的对侧黑质早期就可能存在神经元的缺失或轴突功能受损,提示黑质部位FA值分析可作为PD早期或亚临床诊断的线索之一。
- 舒红格漆剑频王承缘朱文珍许峰王辉
- 关键词:帕金森病黑质扩散张量成像
- 脑出血微创术后意识水平与肿瘤坏死因子水平相关性研究
- 2008年
- 目的探讨微创术后意识水平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有无联系。方法以接受保守治疗脑出血患者为对照组,以接受微创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病人急性期格拉斯哥意识障碍评分(GCS),并对研究组患者血清、血肿液TNF-α动态监测,分析GCS与TNF-α之间的联系。结果研究组GCS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和血肿液TNF水平与GCS评分相关性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术后意识水平的变化与TNF水平没有必然联系。
- 徐沙贝许峰唐洲平胡伟孟祥武
- 关键词:脑出血微创术肿瘤坏死因子急性期
- 锂-匹鲁卡品致痫后大鼠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层神经前体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被引量:6
- 2005年
- 目的:观察锂-匹鲁卡品致痫后大鼠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层神经前体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探讨自体神经前体细胞在颞叶癫痫病理进程中的潜在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8/12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进行。取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64只,随机分为致痫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32只。①给药:致痫组采用锂(3mmol/kg)-匹鲁卡品(50mg/kg)腹腔注射以诱导大鼠急性癫痫模型,持续抽搐达30min后,给予阿托品(1mg/kg)腹腔注射,30min后或大鼠抽搐濒危时再给予地西泮(10mg/kg),水合氯醛(5mL/kg)联合腹腔注射;对照组以生理盐水(4mL/kg,4mL/kg)取代氯化锂和匹鲁卡品,其余用药步骤及方法同致痫组。每组又分给药后3,7,14和28d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8只。②标本制备:两组大鼠于相应时间点前1d以增殖性细胞的标记物5-溴脱氧尿苷50mg/kg腹腔注射给药3次,间隔4h1次。24h后麻醉状态下处死取材。③观察指标:利用Nissle染色观察海马区域神经元的丢失情况,免疫组化方法观察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层5-溴脱氧尿苷阳性细胞数目的变化,评估自体神经前体细胞增殖情况。结果:经补充后64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各致痫组大鼠齿状回门区、CA1和CA3区可见不同程度的内氏小体减少或者消失。②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层5-溴脱氧尿苷阳性细胞数:致痫组致痫后即逐渐上升,第14天达到高峰,第28天已开始下降(F=655.61,P<0.0001)。致痫组致痫后7,14和28d高于对照组[(31±5),(95±5),(18±3)个/mm2;(10±2),(11±1),(11±1)个/mm2,P<0.0001]。结论:急性痫性发作可造成脑海马神经元脱失,并能促进大鼠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层神经前体细胞的明显增殖,后者在颞叶癫痫的病理进程中具有意义。
- 许峰康慧聪笱玉兰张广慧唐洲平朱遂强
- 关键词:齿状回
- 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血肿扩大的临床调查被引量:9
- 2008年
- 目的: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血肿扩大进行临床调查和分析。方法: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患者90例,出现血肿扩大者30例为研究组,未出现血肿扩大的60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临床特征。结果:入院时2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酗酒者和症状恶化者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出血部位、凝血功能异常者和糖尿病患者无差异。结论:血压增高、酗酒及症状恶化与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血肿扩大有一定关系。
- 许峰朱遂强唐洲平康慧聪胡琦孟祥武刘晓艳王霞胡华强
-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扩大血压酗酒
- 腺苷对原代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的作用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在离子通道水平研究腺苷对原代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BKCa)的作用。方法采用新生24h的乳鼠,取出海马,清除表面血管,以胰酶消化和巴氏管吹打的方法制备海马神经元,细胞培养6~8d后,MAPⅡ染色鉴别神经元表面标志;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对细胞进行封接、破膜并记录BKCa通道电流,以细胞旁方式给药观察不同浓度腺苷对BKCa通道的作用。结果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上可以成功记录到BKCa电流,其为一组幅值较大,可以快速激活且几乎不失活的外向电流;腺苷(1~100μmol/L)可以增大BKCa电流,浓度越高,增长幅度越大;100μmol/L腺苷对BKCa电流的影响具有电压依赖性,同时它还可以使BKCa电流的激活曲线负向漂移。结论腺苷可以增大海马神经元BKCa电流幅值,这可能是腺苷作为内源性抗癫痫物质发挥抗癫痫作用的机制之一。
- 李巷康慧聪刘晓艳胡琦许峰刘志广朱遂强
- 关键词:腺苷海马神经元膜片钳技术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
- 酪氨酸羟化酶和核受体相关因子1基因共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探讨增强核受体相关因子1(Nurr 1)表达对酪氨酸羟化酶(TH)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中THmRNA的表达,以及对MSCs表达TH阳性细胞数的影响。方法:TH转染组(TH组)和TH与Nurr 1共同转染组(Nurr1-TH组)转染10d后,用半定量RT-PCR检测TH mRNA的表达,细胞免疫化学方法检测TH的表达。结果:Nurr1-TH组TH mRNA表达相对水平和MSCs内TH阳性细胞百分率均高于TH组(P>0.05);空白质粒对照组未检测到TH表达。结论:TH基因修饰的MSCs能高效稳定的表达TH mRNA,Nurr 1能显著增强TH修饰的MSCs中TH mRNA的表达和TH阳性细胞数,为下一步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奠定了基础。
- 刘晓艳康慧聪胡琦许峰朱遂强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孤儿核受体酪氨酸羟化酶逆转录病毒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研究纹状体提取液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DN)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培养出MSCs,经流式细胞仪鉴定后分为A、B、C 3组,前5 d每组均用预诱导液诱导,后10 d A组换用1∶1体积比稀释的纹状体提取液,B组换用1∶2体积比稀释的纹状体提取液,C组则续用不含提取液的预诱导液诱导,最后将分化出的细胞用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化鉴定,行阳性细胞计数,确定各组DN阳性率。结果:A、B、C 3组诱导出的DN阳性率分别是11.9%、8.3%及1.6%,A组和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纹状体提取液能诱导MSCs向DN分化。
- 胡琦康慧聪刘晓艳许峰朱遂强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
- 氯化锂-毛果芸香碱点燃癫大鼠模型中腺苷激酶表达的动态改变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观察氯化锂-毛果芸香碱慢性点燃大鼠在点燃过程中脑内腺苷激酶(ADK)表达的动态演变情况,探讨癫发作与ADK的关系及时间演变特征,以评价ADK在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氯化锂-毛果芸香碱点燃大鼠模型,分模型组、对照组和正常组。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的方法监测发作后24h和1、6个月时大鼠脑内ADK表达的动态改变情况。结果:氯化锂-毛果芸香碱点燃后24h时,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ADK的表达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点燃进入慢性期后的1和6个月时则相反,ADK表达较点燃前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DK表达6个月时较1个月时更高(P<0.05或P<0.01),即慢性期ADK的表达增高随时间延长越加明显。结论:ADK在点燃过程中呈现双向改变特征,急性期表达降低,促进细胞外腺苷浓度的增高;进入慢性期,反复的癫发作导致了ADK的过表达,这可能是导致癫反复发作而无法控制的重要因素。
- 康慧聪刘晓艳胡琦许峰李巷刘志广王媛朱遂强
- 关键词:腺苷激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