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丽丽

作品数:8 被引量:43H指数:4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角膜
  • 7篇激光
  • 5篇准分子
  • 5篇准分子激光
  • 5篇近视
  • 5篇分子
  • 4篇屈光
  • 3篇手术
  • 3篇磨镶术
  • 3篇角膜磨镶术
  • 2篇原位
  • 2篇散射
  • 2篇切削术
  • 2篇屈光手术
  • 2篇屈光性
  • 2篇屈光性角膜
  • 2篇准分子激光角...
  • 2篇准分子激光角...
  • 2篇近视眼
  • 2篇激光角膜屈光...

机构

  • 7篇天津市眼科医...
  • 3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市眼科研...

作者

  • 8篇谢丽丽
  • 8篇王雁
  • 7篇李晶
  • 6篇左彤
  • 6篇李智敏
  • 5篇金颖
  • 5篇耿维莉
  • 4篇薛超
  • 4篇杨晓艳
  • 3篇张琳
  • 2篇侯杰
  • 2篇刘丽清
  • 1篇王静
  • 1篇王雅丽
  • 1篇吴迪

传媒

  • 4篇中华眼视光学...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中国实用眼科...
  • 1篇中华实验眼科...
  • 1篇第十一届全国...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飞秒激光LASIK和SBK角膜瓣厚度的对照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评价飞秒激光LASIK(FS—LASIK)制作的角膜瓣的预测性、可重复性和均匀性,并与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SBK)进行比较,从而了解FS—LASIK的制瓣特点。方法临床系列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0年6月至8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角膜屈光手术的患者66例,其中FS—LASIK组32例63只眼,对照组SBK组35例69只眼(其中1例1只眼行FS—LASIK,另1只眼行SBK)。应用Visante OCT在术后1d采集水平和垂直子午线上距离角膜顶点1mm,2mm,3mm以及角膜顶点共13个点的角膜瓣厚度。统计方法为方差分析或t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FS—LASIK组的平均中央角膜瓣厚度为(97.49±7.34)μm,SBK组的平均中央角膜瓣厚度为(112.93±9.99)μm。FS—LASIK组实际中央角膜瓣厚度与平均中央角膜瓣厚度差值绝对值的均数为(5.74±3.98)μm,SBK组为(8.11±5.75)μm,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P=0.005)。角膜瓣的空间形态:FS—LASIK组在距离角膜顶点不同距离的位置,瓣厚度基本均匀一致(F=1.206,P=0.303);SBK组呈中央薄周边厚的形态,进刀部位角膜瓣厚度高于出刀部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46,P=O.009)。结论飞秒激光制瓣与机械刀相比,在预测性和可重复方面更有优势,从中央到周边角膜瓣厚度均匀一致。
薛超王雁左彤耿维莉金颖张琳谢丽丽李晶李智敏
关键词:角膜磨镶术激光原位飞秒激光角膜瓣厚度光学相干
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前后散射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BK)矫正屈光不正手术前后的散射特征.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行SBK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46例(92眼),男29例,女17例,年龄18-39岁,平均(24.0±5.4)岁;等效球镜度为-4.75--11.13D,平均(-6.70±1.50)D;散光度为0-2.50D,平均(0.68±0.58)D。手术前,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平均曲率值、角膜中央厚度等。手术前及手术后第1天、第1周、第1个月,应用C-Quant散射光计量仪测量患者的散射值。对所得数据分别应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及Pearson相关进行分析。结果SBK手术前眼内散射光计量值平均为0.90±0.13,手术后第1天、第1周、第1个月眼内散射光计量值分别为0.96±0.13、0.98±0.10、0.99±0.09,与术前比较,术后各个随访时间点散射均增加(F=24.94,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手术前散射光计量值与等效球镜度、平均曲率值、角膜中央厚度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各时间点散射光计量值增加量与术前散射光计量值水平呈负相关(r=-0.47、-0.67、-O.78,P均〈0.05),与术前等效球镜度、切削深度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BK术后早期散射增加可能是影响视觉质量的因素之一,术前散射光计量值愈低的患者术后增加量愈明显。
李晶王雁谢丽丽薛超王雅丽耿维莉金颖杨晓艳
关键词:散射角膜磨镶术激光近视视觉质量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散射的变化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李晶王雁左彤刘丽清侯杰谢丽丽杨晓艳李智敏
近视眼角膜前表面形态与角膜高阶像差的相关分析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近视眼角膜前表面形态(角膜曲率、高度、非球面性)与角膜高阶像差的相关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近视患者57例(57眼),球镜度-1.50-6.00D,平均(-3.88±1.12)D,柱镜度0-3.50D,平均(-0.59±0.58)D,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获取角膜表面变异系数(ISV)、角膜高度的非对称指数(IHA)、非球面系数(Q值)及角膜前表面像差,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ISV、IHA和O值与角膜高阶像差的相关关系。结果ISV与角膜垂直彗差(Z3^-1)、水平彗差(Z3^+1)均呈正相关(r=0.389,P=0.003;r=0.594,P〈0.001),与角膜球差(Z4^0)呈负相关(r=-0.400,P=0.002);ISV与角膜的三阶像差(S3)呈正相关(r=-0.683,P〈0.001),与角膜的四阶像差(S4)呈负相关(r=-0.373,P=0.004)。IHA与Z3^-1、S3呈正相关(r=0.446,P〈0.001;r=0.445,P〈0.001)。Q值与砑、S4呈正相关(r=0.849,P〈0.001;r=0.761,P〈0.001),与角膜的五阶像差(S5)呈负相关(r=-0.280,P=0.035)。结论角膜表面曲率变异越大,角膜的i阶像差越大。角膜表面高度上下越不对称,角膜垂直彗差越大。Q值越大,即角膜形状越偏向扁椭圆形,角膜球差越大。
李智敏王雁杨晓艳谢丽丽李晶薛超
关键词:近视角膜像差
高度近视眼准分子激光角膜前弹力层下磨镶术前后角膜生物力学变化的研究
2011年
目的分析和探讨高度近视患者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前弹力层下磨镶术(SBK)前后角膜生物力学特性变化的特点。方法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高度近视患者36例(65眼),年龄19~34岁,平均(22.9±3.6)岁,等效球镜度-6.375—12.50D,平均(-8.35±1.21)D,所有患者均行SBK。术前和术后1个月,应用眼反应分析仪(ORA)对患者的模拟Goldmann眼压(IOPg)、角膜补偿眼压(IOPcc)、角膜阻力因子(CRF)、角膜滞后量(CH)及内向压平时间(Timeln)和外向压平时间(TimeOut)进行测量和分析。应用配对t检验对手术前后IOPg、IOPcc、CRF、CH、Timeln、TimeOut和TimeOut—Timeln变化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多重回归和Pearson相关分析影响角膜生物力学特性变化的因素。结果术前IOPg、IOPcc、CRF、CH和TimeIn、TimeOut及TimeOut.Timeln分别为(17.5±3.0)mmHg、(17.6±2.9)mmHg、(11.1±1.4)mmHg、(10.5±1.3)mmHg、(8.0±0.4)ms、(18.6±0.2)ms和(10.7±0.4)ms,术后1个月分别为(12.4±3.5)mmHg、(16.4±3.3)mmHg、(7.0±1.2)mmHg、(7.5±1.0)mmHg、(7.2±O.5)ms、(18.4±0.2)ms和(11.2±0.5)ms。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14.2、3.5、28.1、24.9、17.4、16.2、-10.7,P均〈0.01)。aIOPg、aCRF与切削量(AD)呈正相关(r=0.247,P=0.047;r=0.298,P=0.016),而aIOPcc、aCH和/XTimeln、ATimeOut及a(TimeOut-Timeln)与AD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BK矫正高度近视会对角膜生物力学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其术后角膜生物力学信号发生一系列变化,与激光切削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谢丽丽王雁左彤耿维莉金颖张琳
关键词:近视角膜磨镶术激光原位角膜生物力学
飞秒激光与常规刀片准分子激光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早期变化的对照研究被引量:17
2014年
背景 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已广泛用于屈光不正的矫治,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预测性,但缺乏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动态变化的研究.了解FS-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动态变化对于预防医源性角膜膨隆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分析FS-LASIK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情况,并与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SBK)、上皮刀辅助的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术后情况进行比较.方法 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10年6-9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72例144眼,分为FS-LASIK组23例46眼,SBK组28例56眼,Epi-LASIK组21例42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d(Epi-LASIK组术后3d)、1周、1个月用Visante OMNI测量术眼角膜后表面水平子午线和垂直子午线上角膜顶点及距离角膜顶点1、2、3 mm共13个点的角膜后表面高度,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在FS-LASIK组,术前、术后1d、1周、1个月术眼角膜顶点方位角膜后表面高度分别为(2.03±0.78)、(2.26±0.96)、(2.16±0.85)和(2.06±0.89)μm;在距角膜顶点1 mm、2 mm区域,术眼的术后变化趋势与角膜顶点区域的变化相同;在距角膜顶点3 mm区域,上述4个时间点术眼的角膜后表面高度分别为(-4.64±1.68)、(-5.39±1.85)、(-4.73±1.71)和(-4.71±1.52) μm.在SBK组,术前及术后1d、1周、1个月角膜顶点区域角膜后表面高度分别为(1.44±0.63)、(1.74±0.75)、(1.66±0.69)和(1.53±0.71) μm;在距角膜顶点1 mm、2 mm区域,术眼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趋势与角膜顶点区域一致;在距角膜顶点3 mm区域,上述4个时间点角膜后表面高度分别为(-5.09±1.76)、(-5.48±1.68)、(-5.27±1.81)和(-5.19±1.77)μm,术后发生了轻微后移.在Epi-LASIK组,术前,术后3d、1周、1个月�
薛超王雁左彤耿维莉金颖张琳李晶谢丽丽李智敏
关键词: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角膜后表面近视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散射的变化及其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1
2011年
目的探讨眼内散射在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及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后的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病例系列研究。对87例(87只眼)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行Epi.LASIK(45只眼)或LASIK(42只眼),使用C—quant散射仪分别在手术前、手术后1、4、10个月测量散射光计量值。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Pearson相关进行数据分析。结果Epi.LASIK组及LASIK组手术前、手术后1、4、10个月眼内散射光计量值分别为(0.91±0.17)、(1.03±0.15)、(1.11±0.13)、(1.01±0.16)及(0.96±0.14)、(1.05±0.12)、(1.10±0.12)、(0.98±0.1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29,8.11;P〈0.05);与手术前相比两组各时间段的变化量分别为(0.12±0.18)、(0.19±0.20)、(0.08±0.16)及(0.09±0.13)、(0.15±0.17)、(-0.01±0.17)。Epi-LASIK组手术后4个月眼内散射光计量值与手术前屈光度、剩余基质床与中央最薄角膜厚度之比(RBT/CCT)、切削比有明显相关性(r=-0.344,-0.361,0.361;P〈0.05),LASIK组无明显相关性(r=0.186,0.162,-0.206;P〉0.05)。Epi—LASIK组手术后1~4个月发生2级、1级、0.5级haze分别有1、2、4只眼,其4个月时眼内散射光计量值变化量分别为0.52,(0.37,0.42),(0.06,0.09,0.07,0.17)。发生2级haze眼在haze消退后散射值变化量由4个月时的0.52降至10个月时的0.11。结论Epi.LASIK及LASIK术后早期眼内散射光计量值较术前均增高,随时间延长有下降趋势。角膜伤口愈合反应可能是Epi-LANK术后早期散射增加的主要因素,而LASIK术后早期增加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界面相关因素。Epi-LASIK术后轻度以上haze眼散射明显增加。
李晶王雁左彤刘丽清侯杰谢丽丽杨晓艳李智敏
关键词:散光近视视敏度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后10年角膜内皮细胞的观察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评价和了解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的远期影响,并探究其与切削深度、激光扫描时间等手术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PRK术后10年患者24例(44眼):随机选取未接受过眼科手术的正常眼作为对照组,共25例(45眼)。应用非接触角膜内皮镜测量角膜中央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利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研究PRK术后10年组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与手术参数间的相关性。另将PRK术后10年患者按切削量大小分为低切削(〈60um)、中切削(60。90pum)和高切削(〉90um)3组,并对比分析此3组及对照组间角膜中央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结果PRK术后10年组与对照组间平均内皮细胞面积、内皮细胞密度、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六边形内皮细胞百分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90、1.323、0.569、0.788,P〉0.05)。平均内皮细胞面积和内皮细胞密度与等效球镜度间具有明显相关性(r=-0.424、0.420,P〈0.01),同时该两参数与准分子预切削深度间亦显示具有相关关系(r=0.391、一0.388,P〈0.01)。PRK术后低、中、高切削组与对照组间平均内皮细胞面积、内皮细胞密度、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六边形内皮细胞百分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195、1.961、0.817、1.529,P〉0.05)。结论PRK术后远期角膜中央内皮细胞密度及形态无明显异常改变。等效球镜度及预切削深度会影响平均内皮细胞面积和内皮细胞密度。
吴迪王雁耿维莉左彤金颖王静李晶李智敏谢丽丽李晶李智敏谢丽丽李晶李智敏谢丽丽张琳李晶李智敏谢丽丽
关键词: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内皮角膜激光准分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