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亚波

作品数:6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蛋白
  • 3篇对虾
  • 3篇养殖
  • 3篇泥蚶
  • 3篇凡纳滨对虾
  • 2篇生长素
  • 2篇水稻
  • 2篇水通道
  • 2篇水通道蛋白
  • 2篇通道蛋白
  • 1篇稻穗
  • 1篇底栖动物
  • 1篇对虾养殖
  • 1篇养殖池
  • 1篇养殖池塘
  • 1篇荧光
  • 1篇荧光蛋白
  • 1篇植株
  • 1篇生长素极性运...
  • 1篇适宜密度

机构

  • 4篇宁波大学
  • 3篇绍兴文理学院
  • 2篇浙江万里学院
  • 1篇中国热带农业...

作者

  • 6篇赵亚波
  • 3篇莫亿伟
  • 2篇林志华
  • 2篇何琳
  • 1篇王海
  • 1篇徐永健
  • 1篇陈晶晶
  • 1篇申屠基康
  • 1篇潘伟槐
  • 1篇林霞
  • 1篇何京
  • 1篇李夏杰
  • 1篇李强强

传媒

  • 1篇生物技术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生物学杂志
  • 1篇渔业现代化
  • 1篇水产学报
  • 1篇2013全国...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贝类对对虾养殖池塘沉积物中小型底栖动物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通过分析凡纳滨对虾单养及其与泥蚶混养实验的沉积物的理化特性、小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及其生物量的变化,研究贝类对对虾池中小型底栖动物的影响。实验中对虾放养密度均为17×10~4个/hm^2,泥蚶密度分别为0粒/m^2(S)、60粒/m^2(SC1)、120粒个/m^2(SC2)和180粒/m^2(SC3)。结果显示,随养殖时间增加:(1)沉积物中有机物含量呈上升趋势,pH与氧化还原电位逐渐下降;随贝类放养密度增加,底质环境恶化程度趋缓;(2)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呈下降趋势,随着贝类放养密度增加,小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变化逐渐减少;(3)回归分析表明,介形类与线虫比值与对虾产量呈较好的相关性,一定密度贝类混养有利于底泥中介形类与线虫比值的提高,初步结果为养殖过程中该比值平均要达到6,单次值不低于3.5。研究表明,对虾与泥蚶混养有利于底质的改善和小型底栖动物的生长,较高密度的泥蚶(80~140个/m^2)有明显净化底质的作用。
申屠基康林霞赵亚波徐永健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泥蚶底栖动物沉积物质量
生长素对水稻初生根根毛形成的影响
为了探讨生长素对水稻初生根根毛形成的影响,以中花11和高效表达OsPIN1a-GFP转基因水稻为材料,在种子根长为0.5~1.0 cm时,在气培条件下用含不同浓度的IAA、CaCl2及其它们的抑制剂TIBA和EGTA的琼...
莫亿伟李夏杰王海李强强赵亚波
关键词:生长素水通道蛋白钙调素结合蛋白
泥蚶与凡纳滨对虾混养比例和密度的研究
2016年
为优化泥蚶(Tegillarca granosa)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混合养殖体系,利用围隔法研究了泥蚶与凡纳滨对虾的适宜混养比例及泥蚶的适宜养殖密度。比例优化试验中,设置泥蚶密度分别为750、1 150和2 250 kg/hm2,虾苗密度均为1.7×105ind/hm2,泥蚶与对虾的个数比分别为1.84(A组)、2.75(B组)和5.50(C组)。在泥蚶和对虾的优化比例(4:1)下,设计泥蚶密度梯度,分别为50 ind/m2(L组)、75 ind/m2(M组)和100 ind/m2(H组)。结果显示,B组水体氨氮浓度显著低于A组(P<0.05),而A组硝酸盐氮浓度显著低于B组(P<0.05),其它水化学指标不存在显著差异;B组对虾产量显著高于A组(P<0.05),各处理组的收益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依次为B组>A组>C组。泥蚶密度试验中,M组泥蚶的规格、存活率和日均生长速率均高于L和H组,水化学指标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混合收益最佳的条件是:泥蚶和凡纳滨对虾的个数比为4∶1,泥蚶的养殖密度为75 ind/m2。
赵亚波何琳林志华
关键词:泥蚶凡纳滨对虾适宜密度混合养殖
OsPIN1a基因在水稻植株不同组织表达与定位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为了探讨水稻生长素极性运输输出载体蛋白OsPIN1a的在水稻不同组织的作用和分布。方法:以带有GFP和GUS标记的转OsPIN1a基因水稻和野生型中花11水稻为研究材料。通过PCR方法检测抗性标记基因潮霉素基因判断植株是否阳性;通过半定量RT-PCR方法分析OsPIN1a基因在转基因植株幼穗、叶片、根系的表达;通过GUS组织染色检测OsPIN1a在幼穗、叶片、根系中的活性;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OsPIN1a-GFP蛋白在根尖亚细胞定位情况。结果:实验所用的水稻株系均为转基因株系;RT-PCR检测发现,在根尖、叶片和幼穗中hpt和OsPIN1a基因均有表达;GUS组织染色结果表明,幼穗、叶片、根系均有GUS活性,其中在幼嫩的组织中表达量最大,如刚萌发种子胚芽鞘、花药和柱头;GUS活性受外源生长素诱导而受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TIBA)的抑制;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OsPIN1a-GFP蛋白主要分布在根尖细胞膜上。结论:实验表明OsPIN1a基因参与了水稻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发育,这些组织发育可能都受到生长素极性运输的调控。
赵亚波卜贤盼李培纲王路蝉陈晶晶莫亿伟
关键词:水稻生长素极性运输绿色荧光蛋白GUS染色根尖
虾贝综合养殖池塘纤毛虫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2
2018年
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和泥蚶(Tegillarca granosa)综合养殖池塘内浮游纤毛虫进行了采集与种类鉴定,并利用聚类分析和冗余分析(RDA分析)方法,对纤毛虫群落结构的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46种浮游纤毛虫,主要包括:寡毛目17种,腹毛目9种,钩刺目4种,盾纤目4种,管口目3种。丰度以寡毛目占绝对优势种,其他目丰度较低,试验期间总丰度呈现先下降后快速攀升再下降的趋势,总体上纤毛虫的丰富度指数上升,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变化一致。纤毛虫群落结构变化主要体现在寡毛目下拟盗虫属(Strobidinopsis),急游虫属(Strombidium),拟铃虫属(Tintinnopsis)及钩刺目下柱毛虫属(Cyclotrichium)和中缢虫属(Mesodinium)的交替变化。试验期间主要优势种与溶氧(DO)呈显著正相关(P<0.01),其硝酸盐氮(NO_3^-)、亚硝酸盐氮(NO-2)和磷酸盐(PO3-4)含量的最适值较低。结果表明,对虾养殖池塘内纤毛虫以寡毛目为主,其他目占比偏低,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DO,SD,NO_2^-,PO_4^(3-)及NO_3^-)呈现较好的相关性。
赵亚波林志华何京何琳
关键词:浮游纤毛虫凡纳滨对虾泥蚶海水养殖
花期前后稻穗水分含量与水通道蛋白基因家族表达关系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水稻开花期对水分胁迫非常敏感直接影响到结实率,水分供应主要通过水通道蛋白来完成,为了研究花期稻穗的相对含水量与水通道蛋白基因家族表达关系,探讨了花期前后6 d内稻穗相对含水量和水通道蛋白基因家族表达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稻穗相对含水量呈现出花前最高、开花期当天最低、花后则再出现增加的规律;OsPIPs基因家族中各个基因表达的水平各有不同,其中OsPIP1-1、OsPIP1-2、OsPIP2-1、OsPIP2-4和OsPIP2-7的表达水平较高,而OsPIP2-2、OsPIP2-3和OsPIP2-8这3个基因在花期前后6 d内均没有表达;所有OsTIPs基因均表达,但不同OsTIPs基因表达水平在不同时间点也不同,除了OsTIP1-2和OsTIP3-2的表达量比较低外,其他基因的表达量都非常高;OsNIPs基因家族表达量相对较低,如OsNIP1-2、OsNIP1-4、OsNIP3-2及OsNIP3-3在花期前后均不表达,而OsNIP1-1和OsNIP2-1在开花前后均有表达,并在开花当天表达量较高;OsNIP2-2和OsNIP3-1只在开花当天表达,其他时间点均不表达;OsSIP1-1、OsSIP1-2在花前3 d表达量最大,而OsSIP2-1在开花当天表达量最大,其他时间点略有下降。结果说明,花期前后稻穗内OsTIPs基因家族表达量最大,然后是OsPIPs基因家族,再次是OsSIPs和OsNIPs基因家族,但不同水通道蛋白家族各基因间的表达模式也不同,可能与对水分运输分工差异有关,其中液泡膜水通道蛋白在水稻花期水分运输中的作用可能最大。
赵亚波李培纲陈泽恺潘伟槐莫亿伟
关键词:稻穗水通道蛋白相对含水量基因表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