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常
- 作品数:22 被引量:50H指数:4
-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更多>>
-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初探被引量:1
- 2001年
- 传统的外语教学强调语言学习技能的重要性而忽视文化因素的作用。事实上,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文化因素应该贯穿于整个外语教学活动之中,以使学生的外语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 赵建常关韶江
- 关键词: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文化因素文化背景语言能力风俗习惯
- 网络文学出版的生机、障碍与除障之道被引量:9
- 2014年
- 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网络文学也蓬勃兴起。由此,网络文学出版这一新的出版形式逐渐进入读者的视野,其自由、平等、个性的可贵特征备受作者和读者的青睐,因而呈现出勃勃生机。然而,由于版权保护的困难及其滥用自由、膨胀个性、创作失范等缺陷,也使网络文学出版的发展遇到了重大障碍。网络文学出版合乎历史发展趋势,市场前景可观,但只有国家、作者、读者、编辑、传统出版等各方协调联动,网络文学出版才能破除发展的障碍,走上蓬勃发展的坦途。
- 赵建常
- 关键词:网络文学出版
- 不应遮蔽的史实被引量:1
- 2006年
- 读了旷新年先生的《"当代文学"的建构与崩溃》一文感触颇深。我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门外汉,本来没有什么资格对旷先生文中的观点发表意见;但是作为一个俄语工作者,我想有必要对旷先生关于苏联认识的谬误做个澄清。1991年,苏联这个曾同美国抗衡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世界一流大国"竟在历史的瞬间突然瓦解。这不只意味着一个超级大国的崩溃,而且还意味着长达70年之久的苏联社会主义试验的失败,也就是旷先生文中所说的"当代历史实践的失败"。15年后的今天,当以一种客观理性的眼光去回首苏联70年的历史进程,我们就会发现。
- 赵建常
- 关键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苏联文学苏联社会主义十七年文学遮蔽
- 从俄国文学中的女性管窥俄罗斯宗教文化被引量:5
- 2001年
- 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 ,在俄罗斯文学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本文旨在通过十八、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的部分悲剧女性来分析、透视俄罗斯的宗教文化 ,进一步揭示宗教在悲剧产生中所起的作用。
- 赵建常
- 关键词:俄国文学女性宗教文化
- 战争记忆与个人意识——《巴别尔马背日记》的自传性解读
- 2012年
- 当前,日记已成为自传研究的一部分,真实性是二者的共同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巴别尔马背日记》是一部记录作家生平活动的自传作品,包含许多极有价值的一手资料。日记记录了苏波战争期间巴别尔本人在骑兵军里的所见所闻,留下了他最真实的记忆和最真切的感受;它是一位孤寂者在自我诉说中呈现给世人的战争真相和个人真情,具有极高的真实性和时代精神。
- 赵建常
- 关键词:自传战争记忆
- 1990年代俄罗斯卫国战争小说的生命主题被引量:1
- 2020年
- 战争作为一种人类历史现象,总是和政治、道德及人性等概念密切相连,并折射出人类命运在极端境遇中的存在与选择。以此为契机,1990年代的俄罗斯卫国战争小说将战争作为写作背景,深入剖析与战争密切相关的苏联社会及处于其中的人的命运。本文以1990年代两部著名的卫国战争题材小说,即阿斯塔菲耶夫的《被诅咒的与被杀死的》和弗拉基莫夫的《将军和他的部队》为例,从残酷的生存环境、异化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命意识的觉醒三方面论述这一时期卫国战争小说中的生命主题,揭示人在极端境遇中所承受的生命之重以及人性可怕的裂变,以达到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
- 赵建常
- 关键词:生命意识
- 开端就在终结中——评瓦尔拉莫夫小说《沉没的方舟》中的末世论倾向被引量:2
- 2006年
- 当代俄罗斯作家瓦尔拉莫夫创作上的末世论倾向是他作品的一大特色,在小说《沉没的方舟》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曾经是东正教分裂派教徒避难所的布哈拉,在世界末日的恐惧中最终沉没,走向死亡;经历了世界末日痛苦的人们对生活有了冷静的思考,并且在死亡中得以复活与新生。作者站在宗教高度对人类和世界进行终极关怀,他呼唤新人出现,期待人们通过科学真理的学习和传统道德的自我完善,在保持独立个性的前提下实现人与人的友谊和社会的复兴。
- 赵建常
- 关键词:末世论
- 俄罗斯文学与宗教文化被引量:3
- 2006年
- 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给俄罗斯文化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本文通过对俄罗斯宗教文化的分析和它在俄罗斯文学中的体现,揭示宗教文化对俄罗斯文学的影响,从而进一步说明宗教是俄罗斯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赵建常
- 关键词:宗教文化俄罗斯文学
- 战争书写中的人性真实被引量:12
- 2006年
- 赵建常
- 关键词:战争文学人性真实两次世界大战人类历史艺术魅力
- 不同的自由之路——萨特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自由观对比被引量:2
- 2006年
- 哲学大师萨特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自由问题都做着终身的思考与探索,他们的自由观有着相近之处,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便有着更多的不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自由出于对他人及社会的考虑,因而表现出的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而萨特等存在主义者强调从自身个体的生命体验的角度看待自由,因而是一种个人主义。
- 赵建常
- 关键词:萨特陀思妥耶夫斯基自由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