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浩

作品数:15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哲学宗教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0篇伦理
  • 9篇道德
  • 4篇道德发展
  • 3篇哲学
  • 3篇公民
  • 3篇公民道德
  • 2篇德福一致
  • 2篇智库
  • 2篇理学
  • 2篇伦理型
  • 2篇伦理型文化
  • 2篇伦理学
  • 2篇黑格尔
  • 1篇代文
  • 1篇当代伦理
  • 1篇当代伦理学
  • 1篇道德建设
  • 1篇道德生活
  • 1篇道德实践
  • 1篇道德行为

机构

  • 15篇东南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15篇赵浩
  • 4篇赵浩
  • 1篇刘波

传媒

  • 4篇东南大学学报...
  • 3篇道德与文明
  • 2篇齐鲁学刊
  • 2篇哲学分析
  • 1篇哲学动态
  • 1篇医学与哲学
  • 1篇伦理学研究
  • 1篇原道

年份

  • 4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民间信仰的伦理价值被引量:8
2019年
中国民间信仰中包含了丰富的伦理资源,其伦理价值通过一定的信仰活动表达和呈现,在某种意义上,民间信仰具有催生个体向善与推动社会向善的作用。具体言之,其通过各种形式的信仰活动中的道德实践,规范了个体的道德行为,表达了朴素的德福一致观与善恶报应观;民间信仰虽然有其明显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外,但是,依然具有引导民众向善的伦理价值,具有促进“公众之善”、推动“善世”的形成的社会作用。辩证地看待民间信仰的伦理价值,对于深入理解大众的道德生活,促进社会道德建设是有意义的。
卜俊兰赵浩
关键词:民间信仰道德实践德福一致伦理价值
现代文明背景下的公民道德发展——“公民道德与现代文明”国际学术交流会综述
2014年
2013年9月21-22日,“公民道德与现代文明”国际学术交流会在江苏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会议由江苏省委宣传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推进当代中国社会公民道德发展研究”课题组主办,东南大学“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协同创新中心”和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协办。来自美国、英国、德国、韩国、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等近百名学者、博士研究生及江苏省委、南京、苏州、常州市委宣传部官员参加了会议,为期两天的会议分为主题发言、评述、自由讨论、课题组专题报告等环节,专家学者们就大会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广泛交流,为公民道德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学术资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诸多的真知灼见。此次会议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特点,学者们与政府官员同时“在场”,官员们以学者的身份“在场”,学者们以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姿态“在场”,这是良好互动的开始,因为就此次会议讨论的公民道德发展主题来说,专家学者与政府官员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解决问题,需要知识精英与政治精英的联盟与合作。
刘波赵浩
关键词:公民道德建设学术交流会道德发展现代文明政府官员
公民道德养成过程中的传统伦理信仰价值资源及其现代转化
2024年
在以梁启超、梁漱溟为代表所推进的近代以来带有伦理启蒙性质的“公德—私德”之辩中,有关中国传统道德之公共性向度缺失已成共识,这被视为养成现代公民道德需要直面且必须予以纾解的文化难题,加之当前公民道德遭遇的现实问题,可能进一步放大这一缺陷及对传统道德的责难。然而,走出这一困境并不意味着只能外求,而是应当探寻中国文化传统之伦理信仰与公民道德养成之间的涵蕴关系。借助将传统宗教信仰进行理性化、世俗化改造之后公民宗教的孕育、涵养与转化,西方现代公民道德得以生成,然而,中西方文化从一开始就走向了不同的发展路径,传统中国并未产生西方式制度性宗教及其独一排他的信仰模式,但对伦理实体及其构成的整全世界的信仰塑造了传统中国的信仰形态,它具有支配人的内在心灵与指导人的道德实践的功能。这意味着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国传统的伦理信仰,使之为现代公民道德养成与完善提供价值资源,是一项具有时代意义的伦理学课题。
赵浩
关键词:公民道德价值资源
论冯友兰的道德行为观
2015年
本文主要论述冯友兰关于何谓道德行为及其要素的观点:觉解是道德行为的前提,行义与为公是道德行为的本质属性,仁是道德行为的情感基础。冯友兰的道德行为思想对当下伦理学中关于道德行为的相关争论具有参考价值,也对我们的道德实践具有引导意义。
赵浩
关键词:道德行为觉解冯友兰
走向伦理精神——第十二届《哲学分析》论坛樊浩教授作品研讨会综述
2016年
2015年11月14日,《哲学分析》编辑部与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哲学分析》论坛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召开,会议主题是:"走向伦理精神"——樊浩教授学术作品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台湾辅仁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学界前辈、
赵浩
关键词:哲学分析伦理精神
走向时间与现实深处的伦理叙述--论《现代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精神哲学规律》中的“隐”与“微”
2024年
当代中国的伦理学研究不乏深挖文本、融汇新知的传统伦理思想阐发,也不乏翻译引介、以西释中的西方伦理观念探索,然而缺少对当下中国伦理道德状况及其发展规律的整体化、体系化的“伦理叙述”,继而创造既立足于现时代的伦理精神又具有普遍性超越性的中国伦理学本土理论。通过透析樊浩《现代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精神哲学规律》一书中的思想线索,不同于既往的伦理学研究范式,本书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新的方法论,即以“现代中国伦理道德发展”为“绕着转的枢轴”,架通事实与价值、实然与应然之间的桥梁,向“实”而“证”,以“证”论“理”,在此基础上构筑中国特色的道德哲学理论体系与面向未来的伦理文化战略。需要商榷的是,这一新方法论仍有待进一步打开与扩展,真正地“回到事实本身”,为当代中国伦理学术发展注入更多的源头活水。
赵浩
面向“附近”的伦理学:不确定时代伦理探究的视域转换与理论建构
2024年
当社会处于“非常态”下原有道德规范失效与伦理经验失灵已成为当代伦理学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一方面这是当代社会已成常态的不确定性风险的临界状态与集中展现,另一方面应对伦理风险的现代伦理学策略在高度形式化与手段理性化之下左支右绌,对确定性的型构不仅未能规避社会的伦理风险,反而逼促不确定性伦理风险滋生肆虐。这一状况究其根源是现代社会不确定性特质与现代伦理学范式“两极化”发展后果的双重风险叠加,现代伦理学是遗忘与忽视“附近”的伦理学,过度聚焦孤独的“个体”和趋向遥远的“实体”是其结构性问题的一体两面,“极近”与“极远”的视差致使伦理探究视域的“附近”隐匿和消失。重返与面向道德生活世界的“附近”,重塑与我们每个人临在的道德空间和直接交往互动的“邻人”的内在伦理联系,关注个体德性培养的具体实践过程,从而为当代伦理学提供一个伦理感知和道德感动的坚实基点,提供一种当代伦理理论建构及走出“非常态”的新视域。
赵浩
关键词:不确定性伦理风险现代伦理学
“东大伦理”国际论坛暨道德发展智库月系列论坛述要
2020年
2019年10月26日至27日东南大学举办了"伦理道德发展的文化战略"国际论坛暨道德发展智库月系列论坛,此次论坛由第二届江南文脉论坛组委会、江苏省道德发展智库、江苏省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协同创新中心、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东南大学道德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一、现代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伦理型文化战略樊和平教授代表东大伦理团队作了题为"现代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伦理型文化战略"的成果发布,基于道德国情调查数据的分析.
赵浩
关键词:伦理型文化公民道德
回到“道德生活”:当代伦理学研究的主题变奏被引量:2
2018年
当代伦理学研究呈现越来越明显的经验趋向,这一趋向的实质可以概括为回到"道德生活",以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实践为理论建构的基石。它肇始于美德伦理学对传统规范伦理学的批判,兴盛于后现代伦理学,并在当代多元社会现实中继续深化,逐渐形成崭新的研究范式。回到"道德生活"将给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中国伦理学提供参与当代伦理学理论形态建构的主体机遇,推动西方伦理学理论的本土化与中国伦理学理论的全球化。同时也需要对这一趋向进行反思,避免研究的碎片化,将研究提升到本体论层面上继续探讨。
赵浩
关键词:道德生活当代伦理学中国伦理学全球本土化
个体化趋势下社会的伦理凝聚力
2024年
随着中国社会个体化进程的本土化演进,个体的道德自主性进一步彰显,对社会伦理问题的关注度逐步提升,社会的伦理道德发展状况既是大众的共同关切又能以此窥测当代中国社会的伦理魅力程度。社会的伦理凝聚力测评可以分为三个维度:社会风尚或社会的伦理感;社会公德或个体在社会中的道德感知、评价与公共行动;善恶因果律或对社会的伦理认同信念,由此构成“社会伦理-社会公德-社会伦理道德信念”的三维测评体系。具体呈现为:社会风尚整体向好,社会伦理浓度有待提升,同时大众的伦理敏感度增强;社会公德向善,又表现为抽象肯定与俱分并进,尤其是对新兴的社会公德问题普遍关切;伦理信念强,伦理共识高,社会伦理同一性信念的具体实践路径有待统一。以“伦理”看待社会,着力于应对新兴的社会伦理道德问题,有助于提升中国社会的伦理凝聚力。
赵浩
关键词:个体化社会风尚社会公德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