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邵先杰

作品数:148 被引量:894H指数:17
供职机构:燕山大学车辆与能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经济管理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8篇期刊文章
  • 33篇专利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9篇石油与天然气...
  • 40篇天文地球
  • 7篇经济管理
  • 5篇矿业工程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化学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电气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35篇煤层气
  • 25篇油田
  • 20篇储层
  • 16篇油藏
  • 13篇盆地
  • 13篇测井
  • 11篇剩余油
  • 11篇气井
  • 10篇韩城矿区
  • 9篇煤层气井
  • 9篇稠油
  • 8篇三角洲
  • 8篇剩余油分布
  • 7篇地质
  • 7篇气水
  • 7篇煤层气开发
  • 7篇孔隙
  • 7篇采收率
  • 7篇储集
  • 6篇渗透率

机构

  • 137篇燕山大学
  • 2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0篇中国石油化工...
  • 5篇中国石油天然...
  • 3篇江苏油田
  • 3篇中国石化
  • 3篇中海石油(中...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油
  • 1篇江汉石油学院
  • 1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延安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国土资源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化胜利...
  • 1篇延长油田股份...
  • 1篇青海油田
  • 1篇山东科瑞石油...
  • 1篇恒泰艾普石油...

作者

  • 148篇邵先杰
  • 29篇马平华
  • 16篇褚庆忠
  • 13篇彭英明
  • 12篇单宇
  • 12篇李士才
  • 12篇石磊
  • 11篇张珉
  • 10篇陈小哲
  • 10篇梁武斌
  • 10篇汤达祯
  • 10篇武泽
  • 10篇康园园
  • 10篇胡景双
  • 9篇胥昊
  • 9篇王彩凤
  • 9篇李锋
  • 9篇董新秀
  • 9篇朱明
  • 8篇李武广

传媒

  • 15篇重庆科技学院...
  • 8篇特种油气藏
  • 5篇大庆石油地质...
  • 5篇油气地质与采...
  • 4篇新疆石油地质
  • 4篇石油勘探与开...
  • 3篇石油学报
  • 3篇煤炭工程
  • 3篇煤炭学报
  • 3篇测井技术
  • 3篇断块油气田
  • 3篇内蒙古石油化...
  • 3篇延安大学学报...
  • 3篇科学技术与工...
  • 3篇河北工程大学...
  • 3篇岩性油气藏
  • 2篇现代地质
  • 2篇石油实验地质
  • 2篇煤田地质与勘...
  • 2篇河南石油

年份

  • 4篇2023
  • 8篇2022
  • 5篇2021
  • 7篇2020
  • 14篇2019
  • 5篇2018
  • 11篇2017
  • 13篇2016
  • 11篇2015
  • 13篇2014
  • 8篇2013
  • 2篇2012
  • 6篇2011
  • 12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8篇2005
  • 5篇2004
1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煤储层动态地质建模思路与方法
由于煤层具有双孔隙介质结构和生产中渗透率动态变化的复杂性,导致常规的建模方法不适合煤储层.煤储层建模理论与技术的滞后,严重影响煤层气工业的发展.在长期的科研生产实践过程中提出了煤岩相约束下的动态地质建模思路,即'四步建模...
邵先杰李士才梁武斌乔雨朋陈小哲接敬涛
关键词:煤层气储层预测设计管理
文献传递
中高煤阶煤层气井产量递减类型及控制因素——以晋城和韩城矿区为例被引量:11
2013年
通过对晋城、韩城矿区煤层气井生产动态资料的分析和研究,认为煤层气井产量递减具有指数递减、调和递减、复合递减、突变递减和周期性递减等5种类型;而影响煤层气产量和递减类型的主要因素是边界条件、煤层气吸附特性、煤储层渗透率、解吸过程中的渗透率反弹、井间干扰、层间干扰和排采制度。研究还显示,通过对煤储层进行二次压裂、合理布设井网、合理调整排采制度、低产合采井选择性封层、准确把握合适的合采时机以及实施侧钻技术,有利于恢复和提高煤层气单井产量,延缓产量递减期,减缓递减速度,使递减类型趋向双曲线或调和递减类型,从而提高煤层气最终采收率。
王彩凤邵先杰孙玉波胥昊刘英杰石磊
关键词:煤层气韩城矿区
煤层气开发技术综述被引量:20
2010年
目前国内外煤层气开发技术主要包括钻井技术(定向羽状分支水平井钻井技术和空气欠平衡钻井技术)、完井技术(裸眼洞穴完井和套管射孔压裂完井)以及排采技术(有杆抽油泵技术、螺杆泵技术和潜油电泵技术)。在国内煤层气研究开发中仍存在如基础研究薄弱,没有形成从钻井、完井、生产到集输一体化的煤层气生产规模,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之间的资料和技术不共享,设备利用率低等诸多问题。定向羽状水平井、空气钻井技术、洞穴完井技术和压裂技术是当前煤层气开发技术的发展趋势,但必须加以改进使之成为适宜中国煤层气储层条件的技术。
康园园邵先杰石磊单宇王萍
关键词:煤层气开发完井技术
复杂断块油田提高开发效果技术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复杂断块油田由于断层发育、构造复杂、非均质性严重,开发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层间矛盾突出,需要不断采取措施,进行调整,才能保证产量稳定。根据复杂断块油田的开发特点和剩余油分布规律,通过对典型的成功开发实例分析,详细论述了水平井技术、大斜度定向井、周期注水、分层开采等技术在改善油藏开发效果方面的作用,该成果可对同类型油田的开发起到借鉴作用。
单宇邵先杰石磊康园园李武广
关键词:复杂断块剩余油
复杂小断块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以杨家坝油田为例被引量:12
2009年
复杂小断块油田具有面积小、断层发育、构造破碎、油水关系复杂以及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复杂等特点。通过对杨家坝油田资料的分析,提出了水淹层测井解释、矿场测试资料分析、动态分析以及数值模拟等多种剩余油研究方法。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富集在滩坝、河口砂坝微相中,其他砂体剩余油分布较少;纵向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含油面积较大的主力油层、漏射的非主力油层以及厚油层的顶部。
王娟茹邵先杰胡景双王萍单宇
关键词:剩余油油藏测井解释杨家坝油田
长期多参数地震信息连续监测系统及野外布置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长期多参数地震信息连续监测系统及野外布置方法,提供了一种可连续监测重力系数、地磁场、磁偏角、次声波、地应力、地下电阻率、水位和地温梯度等参数的异常以及地质体位移的系统,并提供了野外布置方法。依据这九大地球物...
邵先杰涂成毅犹遵艳马平华褚庆忠高文龙韩森伟
文献传递
我国煤层气开发技术现状及亟待攻关解决的关键技术
煤炭资源丰富、含气量高、煤层气储量大.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煤层气开发经历了矿场试验到规模化开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由于受煤储层构造复杂、厚度薄、变质程度高、孔隙度和渗透率低、地层压力低、解吸速度慢等因素的影响,生产过程中...
邵先杰武泽李士才汤达祯乔雨朋接敬涛梁武斌
关键词:煤层气
贵州DH地区上二叠统层序地层及聚煤作用分析
2018年
基于煤田地质勘查成果,研究贵州DH地区晚二叠世层序地层、沉积相及聚煤规律。对该地区上二叠统含煤岩系(宣威组)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以区域不整合面为层序界面,并结合厚煤层标志层以及岩性的特征,将该地区上二叠统含煤岩系划分为一个海侵体系域和一个低水位体系域。探讨沉积相格架下煤层厚度的变化规律,在建立该地区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划分出潮坪—潟湖沉积相,并进行聚煤作用分析。
彭英明邵先杰李峰刘泽恒李明峰Oyaka Dickens
关键词:上二叠统层序地层沉积相聚煤作用
川西地区有机流体包裹体产状、组分及成因序次分析被引量:10
2006年
川西地区三叠-侏罗系地层中的有机流体包裹体有6种赋存形式,3种主要相态。激光拉曼探针测试分析表明,包裹体的有机组分包括CH4、C2H2、C2H4、C2H6、C3H8、C3H6、C4H6、C6H6等8种组分,非烃组分主要包括CO2、H2、H2S、CO等4种。综合均一温度、盐度以及埋藏史、热史分析,有机流体包裹体可分为4个期次,是该地区油气生成、运移、演化以及不同成岩作用阶段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油气成藏规律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邵先杰
关键词: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
苏北盆地金湖凹陷碳酸盐岩沉积特征及演化模式被引量:4
2013年
根据对大量薄片和岩心的观察,金湖凹陷西斜坡碳酸盐岩的颗粒类型主要有生物碎屑、鲕粒、球粒、藻叠层石和陆源砂。生物碎屑含量丰富,以蠕虫动物中的环节动物门龙介虫科(Serpulidae)含量最高,占生物碎屑颗粒的70%以上,其他也见藻类、介形虫、腕足、腹足、硅藻、有孔虫、苔藓等化石。生物数量虽然比较多,但种属单调,耐盐度比较窄,为半咸水海洋生物组合。微量元素硼的质量分数平均为77.6×10^-6,硼与镓的比值(B/Ga)平均为3.6,也显示为半咸水环境。结合沉积物特征、生物组合和特殊矿物分析,认为金湖凹陷在古新统阜宁组二段第Ⅱ油组(E1f2^2)沉积时期,发生了海侵或与海洋有通道沟通、具有半成水溺湖环境特征。水体清澈,构造活动相对平静,湖盆沉降和沉积速率缓慢且补偿适中,因此在西斜坡沉积了一套厚度为10-20m、分布广阔的碳酸盐岩。根据颗粒类型和沉积特征,划分出4种沉积相带,包括陆源碎屑一碳酸盐混合相、鲕粒滩相、生物碎屑滩相、泥晶灰岩相,各相带在纵向和横向出现有规律的交替分布。生物碎屑灰岩溶孔发育,含油气丰富,已作为产能接替区投入了开发,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邵先杰王彩凤黄伟钟思瑛刘金华廖光明陈军
关键词:碳酸盐岩鲕粒金湖凹陷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