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丹玲
- 作品数:10 被引量:68H指数:4
- 供职机构: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美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2006-2015年深圳市龙岗区孕产妇死因分析及干预对策被引量:11
- 2017年
- 目的了解深圳市龙岗区近10年孕产妇死亡的变化趋势和死因构成,探讨近年来采取的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龙岗区2006-2015年孕产妇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龙岗区近10年孕产妇死亡65例,平均死亡率为16.74/10万;孕产妇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2015年低至4.89/10万。孕产妇死亡直接产科因素为产科出血占20.0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占10.77%、羊水栓塞占18.46%、异位妊娠占10.77%、子宫破裂占1.54%;间接产科因素导致孕产妇死亡比例上升,2012年开始间接产科因素导致的死亡超过直接产科因素导致的死亡,2014、2015年直接产科因素导致的孕产妇死亡为0。结论龙岗区近年来采取的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干预措施,对控制孕产妇死亡起到了较显著的作用,可为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制定策略提供参考。
- 史丹红王艳邹丹玲
- 关键词:孕产妇死亡干预措施
- 乳房按摩联合产后康复仪在初产妇中应用效果分析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探讨乳房按摩联合产后康复仪在初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6月我院分娩的初产妇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从产后当日开始,对照组给予乳房按摩,实验组采用乳房按摩联合产后康复仪治疗。比较两组产妇的泌乳始动时间、泌乳量和母乳喂养情况、泌乳功能以及乳房硬度和胀痛情况。结果实验组产妇泌乳始动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产妇母乳喂养者占95.0%,泌乳充足者占97.0%;对照组产妇母乳喂养者占82.0%,泌乳充足者占8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产妇产后24 h和48 h泌乳功能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产妇乳房硬度和胀痛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初产妇中应用乳房按摩联合产后康复仪治疗能有效促进初产妇泌乳,有助于泌乳量和母乳喂养率的有效提高,同时对减轻产妇乳房发硬和胀痛等情况具有积极作用。
- 史丹红吴丽萍肖淑珠邹丹玲王存华
- 关键词:乳房按摩产后康复仪初产妇
- 2004-2009年度深圳市龙岗区围产儿死亡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分析近6年深圳市龙岗区围产儿死亡水平,死因分布及其变化情况,为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09年深圳市龙岗区围产儿死亡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深圳市龙岗区围产儿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Z=-9.984,P=0.000),6年来合计死亡率为10.37‰;2004-2009年深圳市龙岗区围产儿死亡例数中91.46%是流动人口,流动人口的围产儿死亡率较高(χ2=134.643,P=0.000),6年合计围产儿死亡率男女性别比为0.96,显示女性围产儿死亡比男性高;围产儿死因主要是出生缺陷、胎儿因素、脐带胎盘因素等。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及流动人口管理,提高孕产妇孕期保健及性别平等意识,是降低龙岗区围产儿死亡的重要举措。
- 张绍强张玲邹丹玲陈文英
- 关键词:围产儿死亡率
- 2010-2016年深圳市龙岗区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分析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了解深圳市龙岗区2010-2016年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的现况、变化趋势及死亡原因,探讨预防措施。方法:收集2010-2016年龙岗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及意外死亡监测资料,描述性分析其发生强度、变化趋势、主要死因及流行病学分布。结果:7年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平均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率为8.71/万,未呈下降趋势,主要发生在1~4岁幼儿组,占64.14%(161/251)。意外死亡为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占总死亡数的22.21%。意外死因前3位顺位依次是意外窒息、交通意外、溺水;婴儿组主要以意外窒息为主,占82.22%,主要发生在冬季;1~4岁儿童组主要为交通意外、溺水、意外铁落,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季。流动人口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率高于户籍和暂住人口,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9.907,P=0.000)。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男女性别比为1.35,不同性别意外死亡率无明显差别(χ~2=1.117,P=0.290)。结论:意外伤害是危害龙岗区5岁以下儿童生命的重要因素,应采取综合措施,提高群众自我保健和防范意识,重点预防婴儿意外窒息和1~4岁儿童交通意外和溺水,最大限度的降低儿童死亡,提高儿童生存水平。
- 邢萌萌卫国任路忠王志隆邹丹玲
- 关键词:死亡率
- 深圳市龙岗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分析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 分析近6年深圳市龙岗区5岁以下儿童死因分布、死亡率及其变化情况,为进一步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4至2009年深圳市龙岗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深圳市龙岗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CMH χ2=97.85,P〈0.01),6年来平均死亡率为5.64‰(996/176 633);2004至2009年深圳市龙岗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例数中83.06%(1 059/1 275)是流动人口,流动人口的死亡率较高(χ2=13.94,P〈0.01),从2005年以来婴儿死亡性别比均在正常值范围下限1.20以下,显示女性婴儿死亡水平偏高;5岁以下儿童死因主要是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溺水、先天性心脏病和意外窒息等.结论 重视妇幼保健工作及流动人口管理,加强产科、儿科技术建设,提高居民孕期保健及性别平等意识,预防和减少儿童意外死亡,以上措施是降低龙岗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重要途径.
- 张绍强张玲邹丹玲陈文英冯文成夏洪波
- 关键词:死亡率性别比
- 龙岗区2004~2009年出生缺陷监测资料分析被引量:18
- 2012年
- 目的:了解近几年深圳市龙岗区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及变化趋势,为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2009年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4~2009年龙岗区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3.05‰,流动人口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常住人口;男性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4.15‰,女性发生率为11.50‰,男性出生缺陷发生率比女性发生率高;常见出生缺陷类型为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及总唇裂;出生缺陷中的死胎、死产导致死亡构成比呈下降趋势(χ2=38.19,P<0.000 1),新生儿存活构成比则呈上升趋势(χ2=36.65,P<0.000 1)。结论:积极开展三级预防,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
- 张绍强张玲邹丹玲陈文英夏洪波
- 关键词: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发生率
- 2004-2014年深圳市龙岗区孕产妇死亡监测分析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了解深圳市龙岗区孕产妇死亡动态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深圳市龙岗区2004-2014年各产科医院孕产妇死亡监测资料。结果2004-2014年深圳市龙岗区孕产妇死亡率呈逐渐下降趋势,由51.60/10万下降至7.4/10万,下降率达597.30%;孕产妇死因前3位依次为产后出血(21.95%)、羊水栓塞(19.51%)、异位妊娠(10.98%)。结论为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应继续加大"降消"力度,加强流动孕妇管理,增强孕产期保健知识宣教,扩大孕产期保健覆盖率,同时注重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处理产科危急症能力。
- 邹丹玲王齐曲红红王志隆
- 关键词:孕产妇死亡率
- 深圳市龙岗区2010年流产妇女艾滋病哨点监测分析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分析2010年深圳市龙岗区流产妇女艾滋病(AIDS)相关影响因素,和HIV、HCV、梅毒的感染状况,为进一步完善AIDS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深圳市龙岗区流产妇女监测哨点(龙岗区人民医院)的被监测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集血样进行HIV、HCV和梅毒抗体检测,并对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401名流产妇女中,AIDS防治知识知晓率为52.37%,HIV检测阳性1例,阳性率为0.25%;梅毒检测阳性4例,阳性率为1%;丙肝抗体阳性检测4例,阳性率为1%。结论 HIV发病率已向普通人群扩散,应加强流产妇女HIV知识的干预力度和健康教育工作。
- 邹惠英刘丽红李观强江白玲邹丹玲
- 关键词:流产妇女艾滋病病毒丙肝病毒梅毒
- 2006-2015年深圳市龙岗区新生儿重度窒息调查及相关因素研究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调查2006-2015年深圳市龙岗区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情况,并分析导致新生儿重度窒息的相关因素。方法取2006-2015年深圳市龙岗区医疗卫生机构新生儿基础资料388 181份,统计重度窒息发生率及死亡率并做趋势分析,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新生儿重度窒息相关因素。结果 2006-2015年龙岗区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由5.03‰下降至1.00‰,2015年重度窒息新生儿死亡率为十年间最低,为21.95%。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35岁、孕期保健次数<5次、早产、妊娠期高血压及胎盘异常是新生儿重度窒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新生儿重度窒息高危孕产妇,应加强孕期保健及监测,提高妇幼保健水平,做到及早诊断、及时干预。
- 史丹红王艳邹丹玲
- 关键词:重度窒息新生儿患病率
- 早期干预对33周以下早产儿2~3岁时神经发育影响的随访研究被引量:14
- 2016年
-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33周以下早产儿2~3岁时神经发育的影响,为制定深圳市早产儿早期干预模式及流程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4~12月期间在龙岗区出生的33周以下早产儿150例,其中75例早产儿1岁以内接受早期干预(干预组),75例给予常规的保健指导(对照组);随机抽取同期出生的75例足月儿作为足月组。在早产儿矫正年龄2岁、3岁时用格赛尔发展量表(Gesell)行智能发育评估,比较各组早产儿的脑瘫、语言发育迟缓和精神发育迟滞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早产儿2岁时的精细运动、语言理解能力评分分别为(95.29±9.70)分、(91.20±9.44)分,均低于干预组的(98.84±9.41)分、(95.21±9.5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早产儿3岁时的精细运动、语言理解能力评分分别为(96.76±10.37)、(93.47±9.70)分,均低于干预组的(101.80±10.24)、(97.86±9.9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早产儿2岁时的神经系统异常检出率为4.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00%,3岁时的神经系统异常检出率为2.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早产儿2岁及3岁时的神经系统异常检出率与足月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33周以下早产儿1岁以内进行早期干预能降低早产儿2~3岁时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的发生率,改善早产儿预后。
- 李慧丽钱刚邹丹玲王强任路忠罗仕萍
- 关键词:早期干预早产儿智力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