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郝正虎

作品数:5 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矿业工程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化学工程
  • 1篇矿业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3篇褐煤
  • 2篇烟气
  • 2篇数学模型
  • 2篇传热
  • 2篇传热传质
  • 1篇单颗粒
  • 1篇循环流化床
  • 1篇循环流化床锅...
  • 1篇制粉
  • 1篇制粉系统
  • 1篇生物质
  • 1篇脱水
  • 1篇温度历程
  • 1篇粒径
  • 1篇粒径分布
  • 1篇流化
  • 1篇流化床
  • 1篇流化床锅炉
  • 1篇火力发电
  • 1篇锅炉

机构

  • 5篇清华大学
  • 3篇上海理工大学
  • 1篇沈阳工程学院
  • 1篇中国电力企业...

作者

  • 5篇郝正虎
  • 3篇吕俊复
  • 3篇张守玉
  • 2篇吴玉新
  • 2篇王秀军
  • 2篇彭定茂
  • 1篇黄凤豹
  • 1篇尹炜迪
  • 1篇李建锋
  • 1篇刘吉堂

传媒

  • 1篇清华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电机工程...
  • 1篇洁净煤技术
  • 1篇2010中国...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褐煤脱水改质技术被引量:11
2010年
介绍了褐煤的性质及褐煤直接发电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国内外褐煤脱水、改质及干燥技术的特点。振动床褐煤干燥技术处理量大,干燥效果好,过程易控,是最适合中国褐煤提质的工艺技术。
王秀军彭定茂黄凤豹张守玉郝正虎吕俊复
关键词:褐煤脱水
单颗粒褐煤烟气干燥过程模型研究被引量:17
2012年
褐煤干燥对提高褐煤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深入研究高温烟气干燥褐煤的物理过程,在一维球坐标系下对单个球形褐煤颗粒的干燥脱水过程建立了数值模型。模型中以褐煤颗粒内的蒸发界面为基础,将褐煤颗粒分为干区和湿区,对湿区求解传热方程,对干区求解烟气传热和传质方程,模拟褐煤干燥中的水分蒸发过程。模型采用Crank-Nicolson隐式差分方法进行离散化,模拟得到单个褐煤颗粒动态蒸发的过程。利用该模型分析不同粒径褐煤干燥过程中的烟气温度、颗粒含水量、颗粒内部温度分布等变化规律。发现颗粒最高温度不超过烟气和颗粒的最终平衡温度。褐煤颗粒粒径和初始烟气温度对褐煤的干燥过程有重要影响,较高的初始烟气温度条件下所需的干燥时间短,干燥时间近似与褐煤颗粒粒径的平方成正比。
郝正虎吴玉新吕俊复张守玉王秀军彭定茂
关键词:烟气传热传质数学模型
基于颗粒粒径分布的褐煤烟气干燥过程建模被引量:1
2014年
褐煤在制粉系统干燥下降管中的温度历程决定了其脱挥发份过程,影响了系统的安全和可靠性。粒径分布不均是下降管中的褐煤干燥过程的重要特点。该文基于颗粒内部的干湿区和退缩蒸发界面假设构建褐煤干燥模型,研究了不同粒径分布下褐煤的干燥过程,并对于实际工况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干燥过程开始受到小颗粒控制,随后受大颗粒控制。小颗粒的干燥过程可以分为干燥阶段、升温阶段、降温和平衡阶段。实际情况下,毫米级小颗粒在干燥管中具有可燃挥发分析出的危险,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初始烟气温度与平衡温度;窄粒径分布可以减少小颗粒份额,降低可燃挥发分析出的影响。
尹炜迪吴玉新吕俊复郝正虎张守玉
关键词:粒径分布制粉系统温度历程
260T/H循环流化床锅炉掺烧生物质性能测试与分析
在260t/h循环流化床锅炉上进行了生物质与煤的掺烧试验,测试了掺烧比例为0%、10%、20%、30%四种条件下的锅炉运行性能.结果表明,当掺烧比不大于30%时,锅炉可以达到85%负荷的稳定运行,锅炉效率基本不变;随着掺...
刘吉堂李竟岌郝正虎李建锋杨海瑞刘青
关键词:火力发电循环流化床锅炉生物质
文献传递
折流下落床高温烟气褐煤干燥技术开发与关键技术研究
借鉴振动床低温烟气褐煤干燥技术,提出了烟气与褐煤顺流的折流下落床高温烟气褐煤干燥技术。依据该技术设计了整个干燥系统,用于200t/h的煤提质示范工程建设,并进行了初步调试运行,取得成功。分析提出了该示范工程中存在问题的解...
郝正虎
关键词:烟气传热传质数学模型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