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钟贤良

作品数:15 被引量:109H指数:7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医疗卫生类)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脑损害
  • 5篇出血
  • 4篇脑损伤
  • 3篇重症
  • 3篇脑功能
  • 3篇昏迷
  • 3篇继发
  • 3篇继发性
  • 3篇高压氧
  • 3篇高压氧治疗
  • 2篇血压
  • 2篇血肿
  • 2篇预后
  • 2篇早期高压氧
  • 2篇早期高压氧治...
  • 2篇神经内镜
  • 2篇重度脑室内出...
  • 2篇重型
  • 2篇重症患者
  • 2篇颅脑

机构

  • 8篇暨南大学第二...
  • 6篇暨南大学
  • 5篇深圳市人民医...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深圳...
  • 1篇深圳市第二人...
  • 1篇深圳市宝安区...
  • 1篇深圳市南山区...

作者

  • 15篇钟贤良
  • 14篇单爱军
  • 12篇杜波
  • 4篇王进
  • 4篇李肖亮
  • 2篇龙连宫
  • 2篇彭玉平
  • 2篇陈东
  • 2篇梁建
  • 2篇梁建
  • 1篇张玉娟
  • 1篇张玉娟
  • 1篇于长久
  • 1篇李超
  • 1篇王永剑
  • 1篇胡继良
  • 1篇李永胜
  • 1篇谢曼英
  • 1篇赵中江
  • 1篇郝文文

传媒

  • 5篇中国急救医学
  • 3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中华危重症医...

年份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1
  • 2篇2010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早期高压氧治疗对重型脑损害患者昏迷情况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早期高压氧治疗对重型脑损害患者昏迷情况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重型脑损害患者72例,根据患者病情给予患者急诊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或者常规支持治疗。按照接受高压氧治疗时间不同将患者分成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4例。在入院后或术后1~3周行高压氧治疗患者纳为对照组,在入院后或术后5~20h行高压氧治疗患者纳入观察组。连续行高压氧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6个月后的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GC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随访,观察组GOS评分为1分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评分为4分的患者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行高压氧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重型脑损害患者昏迷状态,减轻患者脑损伤,改善患者预后,临床应用价值高。
钟贤良杜波钟源波单爱军
关键词:早期高压氧
神经重症患者继发性脑损伤监测治疗进展被引量:4
2011年
神经重症患者继发性脑损伤最常见原因是缺血、缺氧和颅内出血,如对疾病和脑损伤的复杂性认识不足,无疑加重了脑损伤程度及救治的最佳时机;早期或超早期了解脑组织灌注情况,对可疑患者实施无创颅内压(f—VEP)和脑状态监测(CSM),实时动态监测脑内生理、生化改变;尽早改善脑组织能量供应,遏制脑组织损伤及脑功能障碍;对不同病况急性期继发性脑损伤患者实施相对特异性的急诊救助方案,以掌握多学科专业知识,进行多学科诊断的急诊医生为主导,实施跨学科协作的急救模式,将神经重症继发性脑损伤患者监测治疗纳人“一站式”急救体系,并积极予以药物、理疗及必要的手术救治措施;从源头上降低神经重症患者继发性脑损伤的病死率。
单爱军李肖亮杜波钟贤良梁建
关键词:继发性脑损伤
脑损害昏迷患者早期高压氧治疗在脑复苏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通过脑状态监测仪(CSM)、临床指标(GCS、BP、SO2%等)、生化(NSE)指标监测,分析脑复苏过程中早期甚至超早期高压氧ICU单元在急重型脑损害昏迷患者促醒、复苏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拓展早期甚至超早期高压...
钟贤良
关键词:脑损害脑功能脑复苏高压氧昏迷
文献传递
神经内镜通道内技术治疗重度脑室内出血的研究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通道内技术在治疗重度脑室内出血(IVH)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技术要点及手术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7~2016—01符合纳入标准的32例神经内镜通道内技术治疗重度IVH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全脑室系统积血铸型病例11例,双侧侧脑室、三脑室积血病例9例,单侧侧脑室、三脑室及四脑室积血病例7例,单侧侧脑室、三脑室积血病例5例;术前均行脑CT/CTA确定诊断,术前血肿体积(75.6+_12.5)mL,Graeb评分6—12分,GCS评分5~12分。所有患者均采用神经内镜通道内技术清除脑室内血肿,伴有四脑室内积血病例行腰大池外引流术;记录并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IVH体积、Graeb评分、GCS评分,术中指标、引流管拔除时间、堵管例数、ICU住院天数、并发症以及随访3个月时的GOS评分等。结果神经内镜通道内技术术后即时CT显示侧脑室及三脑室内积血几乎完全清除,存在四脑室内积血患者经腰大池引流后平均血肿清除时间2—4d。术后伤口脑脊液漏4例,颅内感染2例,颅内积气8例,无二次出血及堵管病例,EVD管拔除时间2—3d,腰大池外引流管拔除时间3~4d,ICU住院天数4—6d。头皮切口均采用3cm基底小弧形皮瓣,骨孔直径0.8~1.0cm,术中平均失血量30mL(20—50mL),平均手术时间65min(45—110min)。术后随访3个月GOS评分:恢复良好21例,轻度残疾6例,重度残疾5例,无死亡病例。结论神经内镜通道内技术清除脑室内血肿仅需在颅骨上钻孔即可完成手术,具有操作方便、损伤小、血肿清除率高、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技术要点:常规侧脑室额角穿刺,充分发挥透明导管鞘和血肿碎吸器的作用;侧脑室和三脑室内血肿清除吸引器采用不同压力,侧脑室内血肿以吸除/碎吸为主,三脑室内血肿要以低负压拖拉出室间孔后再调高负压吸引
杜波彭玉平钟贤良王进郝文文吕文单爱军
关键词:神经内镜
神经内镜内技术治疗亚急性-慢性和慢性分隔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内技术(INET)在治疗亚急性-慢性和慢性分隔硬膜下血肿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非随机同期对照的研究方法将2015-05~2018-04符合纳入标准的74例患者分成INET治疗组(INET组)35例和钻孔引流治疗组(对照组)39例。记录并比较两组间的手术时间、硬膜下引流管(SDT)放置时间、颅内感染率及术后随访1个月时的Bender分级和6个月的血肿复发率。建立多参数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6个月内与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INET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64.4±13.6)min vs. (44.1±10.8)min,P=0.00],但其术后随访6个月内的血肿复发率(2.9% vs. 23.0%,P=0.04)和SDT放置时间均低于对照组[(2.1±0.7)d vs. (3.9±0.8)d,P=0.00];颅内感染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 vs. 5.1%,P=0.52)。随访1个月时的Bender分级总体有效率(100% vs. 89.7%,P=0.1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恢复至Bender 0级无症状患者的比率INET组高于对照组(94.2% vs. 76.9%,P=0.04)。多参数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应用INET手术(OR 3.62, 95%CI1.202~10.911, P=0.02)、年龄在65岁及以下(OR1.65, 95%CI1.051~2.602, P=0.03)和单侧硬膜下血肿(OR1.61, 95%CI 1.067~2.418, P=0.02)是术后复发率降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INET能够降低亚急性-慢性和慢性分隔硬膜下血肿的术后复发率,改善临床预后,是治疗该类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手术方法。
杜波单爱军李超彭玉平钟贤良王进张玉娟
依达拉奉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急诊病房及监护室收治的8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4)与观察组(n=45).对照组患者采用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依达拉奉联合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丙二醛(MDA)].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NIHSS评分、GCS评分、V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GCS评分、Vm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GCS评分、V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TNF-α、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TNF-α、IL-6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TNF-α、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SOD-1、MD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SOD-1水平均高于治疗前,MD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SOD-1水平高于对照组,MD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依达拉奉与亚低温联合方式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效果显著,应用前景良好.
钟贤良杜波钟源波徐建忠单爱军
关键词:依达拉奉亚低温重型颅脑损伤神经功能缺损昏迷
尼卡地平与乌拉地尔在脑出血急性期对比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对比尼卡地平与乌拉地尔在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急性期血压管理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深圳市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收治的ICH患者,根据初始选用降压药物不同(尼卡地平或乌拉地尔),分为尼卡地平组和乌拉地尔组。比较两组间的24h内血压达标率、目标血压到达时间、血压变异系数、24h内再出血率、7d内脑状态指数(cerebral stateindex,CSI)和28d病死率。不良反应指标包括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和低血压发生率。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7d内CSI动态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共77例病例纳入分析,尼卡地平组42例,乌拉地尔组35例。尼卡地平组24h内血压达标率(94±5)%,优于乌拉地尔组(86±11)%(P〈0.01)。尼卡地平组的目标血压到达时间(35±28)min快于乌拉地尔组(52±37)min(P=0.02),血压变异系数小于乌拉地尔组[(11.23±2.38)和(13.16±3.15),P=0.003];24h内再出血率和28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尼卡地平组CSI恢复比乌拉地尔组更快(F=1581.115,P〈0.01)。组间低血压、心动过缓和心动过速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乌拉地尔比较,尼卡地平在ICH急性期血压管理中具有起效快、血压控制平稳、血压达标率高等优点。此外,尼卡地平可能会更快改善ICH急性期的CSI。
王进单爱军钟贤良杜波龙连宫钟源波许士海
关键词:乌拉地尔尼卡地平血压脑出血急性期脑状态指数
重度脑室内出血尿激酶溶栓单双管引流效率比较被引量:20
2014年
目的:在尿激酶脑室内溶栓( IVF)治疗下,比较重度脑室内出血( IVH)患者在进行单管或双管脑室外引流( EVD)时的引流效率。方法选择2010-01~2013-06符合纳入标准的47例重度IVH患者随机分为单侧脑室外引流组(单管引流组)和双侧脑室外引流组(双管引流组),各组患者均接受同样的脑室内尿激酶溶栓方案,剂量为2万U q 12 h,双管引流组左右侧药物注入选择为随机;记录并比较脑室内溶栓前及溶栓后1、3、5、7 d时的平均每日脑脊液( CSF )引流量、颅内压(ICP)、GCS评分及ICU监护时间、脑室外引流管放置时间(IVC放置时间)、IVH体积、Graeb评分、颅内感染率,并随访比较发病后6个月时的GOS评分及病死率等。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IVH体积、初次Graeb评分、GCS评分、年龄及性别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ICU监护时间和IVC放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每日CSF引流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双管引流组平均每日CSF引流量更多。两组溶栓前及溶栓后1、3、5、7 d时IVH体积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管引流组优于单管引流组(P<0.05),而Graeb评分、ICP、GCS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引流期间均未发现颅内感染。随访比较6个月时的GOS评分(t=12.63,P=0.000)和病死率(χ2=7.57, P=0.006)发现,双管引流组明显优于单管引流组。结论对于严重、体积大的IVH,相同IVF治疗条件下,放置双管EVD引流较单管清除血肿效率更高,并能改善预后和降低病死率,且不增加颅内感染率和延长IVC放置时间及ICU监护时间。
杜波单爱军王进钟贤良
关键词:INTRAVENTRICULARINTRAVENTRICULARFIBRINOLYSIS
川芎嗪对重度脑损害脑功能保护的量化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利用数字化实时脑功能监测仪及临床指标探讨早期应用川芎嗪对重度脑损害昏迷患者脑功能保护的作用疗效。方法随机对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5月深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和急诊中心急性重度脑损害、Glasgow-Pittsburgh昏迷评分7~20分、发病24h内就诊且存活2周以上的患者共364例,随机(随机数字法)分成川芎嗪干预组186例和对照组178例,两组间除应用川芎嗪外其他治疗均相同。利用数字化脑状态监测仪(cerebralstatemonitor,CSM)获取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d、7d及14d时的量化脑功能指标:脑状态指数(cerebralstateindex,CSI),同时记录临床指标(Glasgow—Pittsburgh评分).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各指标统计学处理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证实,在治疗后的第3、7和14天内川芎嗪干预组比对照组的脑功能指标(CSI)及临床指标(Glasgow—Pittsburgh评分)随时间变化更快、改善幅度更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结论早期应用川芎嗪能够保护重度脑损害昏迷患者的脑功能。
杜波单爱军张玉娟钟贤良杨地陈东
关键词:川芎嗪脑损害脑功能
内科急重症患者继发性脑损害监测治疗进展
内科急重症患者脑损害具有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四高”特点,是影响人民健康的最大危害因素之一;引起的继发性脑损伤已呈明显上升趋势;在我国居各类疾病死因首位,是目前公共卫生领域备受关注的健康问题之一。各种...
李肖亮单爱军杜波钟贤良梁建
关键词:继发性脑损害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