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松林
- 作品数:20 被引量:142H指数:7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胸部爆震伤致纵隔气肿的诊断与治疗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探讨胸部爆震伤致纵隔气肿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要点,提高对其认识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2012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14例胸部爆震伤致纵隔气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2例,女性2例;年龄18~65岁,平均47.0岁;炸药爆炸伤6例,煤气爆炸伤3例,烟花爆竹爆炸伤2例,高压锅爆炸伤3例;受伤至入院时间为30min^4h。全组病例入院后即明确诊断为纵隔气肿和多发伤,胸部CT示游离气体聚集于纵隔胸膜内结缔组织,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胸闷、胸痛,其中出现呼吸困难5例,咳嗽、咯血2例,恶心、呕吐1例。结果14例纵隔气肿中行纵隔引流术7例,胸腔闭式引流术5例,末行引流术2例;开胸探查止血5例,气管修补2例,食管破裂修补1例,非手术治疗6例[其中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治疗2例]。结果中未说明。死亡1例,其余病例痊愈出院,随访2个月无纵隔气肿再发。结论胸部爆震伤伤情复杂,常合并纵隔气肿,早期有效诊断并及时发现严重的张力性纵隔气肿及纵隔器官损伤,进行有效的干预治疗措施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 余小平易云峰陈松林陈检明张艳美
- 关键词:纵隔气肿多发伤引流术
- 杂交手术在复杂B型主动脉夹层应用临床探讨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观察杂交手术在复杂B型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例复杂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腔内修复术(TEVAR)与杂交手术治疗,统计治疗效果。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置入覆膜支架;术中血管造影提示支架安放位置精确,夹层隔绝成功,支架尚未出现明显内漏与偏移,主动脉夹层真腔血流恢复正常,旁路与目标血管血流顺畅。术后3 d有1例患者出现脑卒中,术后10 d有1例患者切口血肿,其余患者围手术期均无死亡以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3.4±7.8)个月,随访期间均恢复正常生活。结论复杂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杂交手术治疗,能进一步增加TEVAR术的成功率,值得推广。
- 陈检明易云峰焦昌結钟京陈松林
- 关键词:B型主动脉夹层杂交手术
- 前列地尔在肺癌全肺切除围手术期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肺癌全肺切除围手术期应用前列地尔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0例拟行肺癌全肺切除手术患者,随即分为实验组(应用前列地尔)30例,对照组30例,均行左(右)全肺切除术,实验组术后同时给予前列地尔治疗1周。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7天分别检查动脉血气分析PaO2,监测SPAP、MAP、DPAP变化。结果应用前列地尔治疗结束后,实验组SPAP、MAP、DPAP低于对照组,实验组中动脉血气分析PaO2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性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列地尔可以降低单侧全肺切除围手术期SPAP、MAP、DPAP,改善单侧动脉血气分析PaO2。
- 钟京易云峰叶峥嵘陈检明焦昌结陈松林
- 关键词:前列地尔肺动脉压血气分析
- 胸部爆震伤的临床特点和救治分析被引量:16
- 2018年
- 目的探讨爆震伤所致胸部创伤的临床特征和救治方法,提高对胸部爆震伤的认识及处理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2000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5例胸部爆震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42例,女性23例;年龄18~55岁,平均42.6岁;致伤原因:化工厂爆震伤16例,锅炉爆震伤11例,煤气罐爆震伤23例,粉尘爆震伤5例,地下矿井爆震伤10例。血气胸22例,心包积液3例,纵隔血肿15例,肋骨骨折28例;合并烧伤46例,复合肺吸入性损伤38例,腹部脏器损伤12例,颅脑损伤5例。对胸部损伤情况、影像学资料、治疗措施及预后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 13例患者入院时神志模糊、52例神志清楚,受伤至入院时间为(3.16±0.78)h,其中42例出现咳嗽、咯血等症状。胸部X线(或)CT检查结果显示:毛玻璃样改变7例,肺段或肺叶性实变23例,弥漫性实变35例。胸腔闭式引流术15例,开胸止血8例,肺叶修补6例,肺叶切除术3例,膈疝修补4例,胸部巨大缺损重建5例,开胸探查并内固定胸壁12例,气管、支气管断裂修复2例,胸腹联合探查7例。21例并发肺部感染,32例发生休克;死亡3例,存活62例,存活患者随访6个月无死亡病例。结论胸部爆震伤外轻内重,复合伤及并发症多,伤情复杂,临床救治难度较大,及时、有效地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稳定在胸部爆震伤救治中具有重要作用。
- 陈松林易云峰陈检明钟京焦昌结郭军华
- 关键词:胸部创伤爆震伤
- 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多发肋骨骨折术后镇痛和炎症反应的影响被引量:27
- 2020年
-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术后镇痛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7月—2018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9医院收治的48例单侧多发肋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18~69岁[(41.1±10.4)岁]。肋骨骨折3~9根[(5.7±1.9)根]。患者均行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手术。24例采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镇痛(椎旁阻滞组),24例采用静脉自控镇痛(静脉镇痛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术后1 h(T2)、术后6 h(T3)、术后24 h(T4)、术后48 h(T5)记录静息和咳嗽咳痰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抽取静脉血,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静息状态下,两组间T1时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相点VAS较T1明显下降(P<0.01),椎旁阻滞组术后T2~T4时VAS[(3.4±0.7)分、(3.2±0.8)分、(3.1±0.7)分]明显低于静脉镇痛组[(4.8±0.9)分、(4.4±0.7)分、(3.9±0.8)分](P<0.01),两组间T5时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咳嗽咳痰时,两组间T1时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镇痛组术后各时相点VAS均超过6分[分别为(7.7±1.0)分、(7.6±1.3)分、(7.4±1.2)分、(7.1±0.9)分],明显高于椎旁阻滞组[(3.6±0.7)分、(3.3±0.7)分、(3.2±0.6)分、(2.9±0.7)分](P<0.01)。两组NE、TNF-α和IL-6水平在T2时与T1比较均明显增加(P<0.01),在T5时与T1比较均明显降低(P<0.01);术后各时相点椎旁阻滞组NE水平[分别为(65.5±19.0)ng/ml、(42.5±12.5)ng/ml、(26.3±9.3)ng/ml、(20.9±7.9)ng/ml]明显低于静脉镇痛组[(76.7±18.2)ng/ml、(51.4±15.1)ng/ml、(35.5±10.0)ng/ml、(28.6±9.0)ng/ml](P<0.05),TNF-α水平[分别为(8.7±1.9)pg/ml、(6.0±1.3)pg/ml、(3.9±0.9)pg/ml、(2.8±0.8)pg/ml]明显低于静脉镇痛组[(10.0±2.1)pg/ml、(6.8±1.5)pg/ml、(4.7±1.1)pg/ml、(3.6±1.0)pg/ml](P<0.05),IL-6水平[分别为(11.5�
- 刘建东陈建华王伟立陈松林陈检明焦昌结易云峰
- 关键词:肋骨骨折自主神经传导阻滞镇痛细胞因子类
- 严重胸外伤的临床研究
- 易云峰陈检明焦昌结钟京陈松林
- 项目所属科学技术领域:临床医学-外科-胸部外科。主要技术内容:因严重胸外伤而导致居高不下的死亡率仍排全球创伤患者的第二位。伤者可因呼吸、循环功能障碍而威胁生命,病情多样、复杂和凶险,处理不当可迅速发生系列并发症危及生命。...
- 关键词:
- 关键词:严重胸外伤入院前急救
- 镍钛合金抓握式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临床观察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探讨镍钛合金抓握式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术后疼痛和并发症的影响,为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入院治疗的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用回顾性分析方法,从外固定治疗、镍钛合金抓握式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者中,分别随机抽取162例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统计两组患者临床愈合情况、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同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骨折愈合优良率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2%(P<0.01);观察组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3.5±0.5)d、(8.7±1.9)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6.8±1.3)d、(11.9±3.5)d(P均<0.01)。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均<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0.6%)稍低于对照组(4.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镍钛合金抓握式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疗效显著,可使患者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提前、住院时间缩短、疼痛减轻。
- 郭军华易云峰陈检明焦昌结钟京宋志明余小平陈松林
- 关键词:多发性肋骨骨折接骨板内固定视觉模拟评分法
- 单孔电视胸腔镜在单纯性创伤性膈疝中的治疗分析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单孔电视胸腔镜在单纯性创伤性膈疝中的治疗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175医院2008年3月至2014年3月78例单纯性创伤性膈疝治疗的临床资料,男52例,女26例,年龄18~62岁,平均年龄(35.2±8.5)岁,将患者随机分为单孔胸腔镜组40例(采用单孔胸腔镜手术)和剖胸组38例(剖胸手术还纳疝入的腹腔器官)。采用不可吸收线间断缝合修补膈肌缺损,缺损无法缝合修补,采用补片修补。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拔除胸腔引流管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 78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随访3~36个月,平均18个月,未发现膈疝复发。与剖胸组比较,单孔胸腔镜组手术切口长度短[(3.1±1.3)cm vs(7.2±3.7)cm,P<0.05],术中出血量少[(51.0±6.3)m L vs(80.4±4.9)m L,P<0.05],手术时间短[(70.0±15.1)min vs(125.4±18.3)min,P<0.01],拔除胸腔引流管时间短[(2.7±1.3)d vs(5.1±0.8)d,P<0.05],住院时间短[(14.0±1.3)d vs(22.5±1.6)d,P<0.01]。结论单孔胸腔镜治疗单纯性创伤性膈疝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改善了创伤性膈疝患者术后恢复质量,是治疗单纯性创伤性膈疝的有效手术方式。
- 陈松林易云峰田素科陈检明钟京焦昌结
- 关键词:创伤膈疝
- 胸部创伤围术期二次剖胸手术与血栓风险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分析胸部创伤患者围术期二次剖胸手术对发生血栓事件风险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0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75例胸部创伤施行剖胸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二次剖胸手术,将患者分为二次剖胸组(36例)和对照组(139例)。二次剖胸组:男25例,女11例;年龄(65.4±5.5)岁;胸部创伤简明损伤定级(AIS)(3.8±0.6)分。对照组:男98例,女41例;年龄(64.6±5.3)岁;胸部AIS(3.7±0.8)分。比较两组ICU住院时间、胸腔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1,3,5,7,9,11d内皮素-1(ET-1)、D-二聚体和血小板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二次剖胸手术对发生血栓事件风险的影响。同时比较两组血栓发生率等情况。结果二次剖胸组与对照组相比,ICU住院时间长[(4.2±1.4)d:(1.8±1.0)d](P〈0.01)、胸腔腔引流量多[(1550±250)ml:(635±184)m1](P〈0.01)、术后卧床时间长[(5。4±1.6)d:(1.5±0.9)d](P〈0.01)。二次剖胸组与对照组术后不同时相点ET-1、D-二聚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小板计数在术后第5天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次剖胸组出现深静脉血栓12例(33%),其中6例因血栓相关并发症死亡;对照组出现深静脉血栓8例(5.7%),均治愈(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ET-1(OR=7.46,95%CI4.53~11.06,P〈0.05)、D-二聚体(OR=4.28,95%CI2.65~8.37,P〈0.05)、血小板计数(OR=1.13,95%CI0.56~1.98,P〈0.05)是血栓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胸部创伤同术期二次剖胸手术增加血栓事件风险。ICU住院时间、胸腔胸腔引流量、卧床时间是血栓事件风险因素,而ET-1、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是血栓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 陈松林邓华易云峰陈检明钟京焦昌结郭军华
- 关键词:胸部损伤围术期外科手术血栓
- 创伤性血胸合并胸椎爆裂骨折的救治体会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创伤性血胸合并胸椎爆裂骨折救治体会,提高创伤所致的血胸合并胸椎爆裂骨折的认识及处理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175医院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36例创伤性血胸合并胸椎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36例患者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42.6(18~52)岁。胸椎骨折的分布:单个节段1例,2个节段8例,3个节段17例,4个节段6例,5个节段4例。采取急诊科、骨科、胸心外科、康复医学科联合救治模式:4例失血性休克失代偿期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急诊即予抗休克治疗;32例接受手术治疗。结果 36例中,4例因失血性休克经积极抗休克等综合救治血压仍不稳定,出现"致死三联征"(低体温、代谢性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死亡;3例术后2~3周因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9例成功救治,术后恢复良好。脊柱Frankel分级:术前A级14例中术后恢复至B级4例、C级2例、无明显改善5例、死亡3例;B级8例中恢复至C级3例、D级1例、无明显改善2例、死亡2例;C级8例中恢复至D级5例、无明显改善3例;D级6例中恢复至E级4例、死亡2例。成功救治的29例经康复治疗后26例可坐立、3例可下床活动。结论创伤性血胸合并胸椎爆裂骨折是一种复杂的多发伤,采取多学科联合救治的快速康复医学模式,完善院内早期救治平台,预防损伤所致的不可逆性病理损害,早期抗休克、手术及康复治疗是抢救生命、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
- 田素科易云峰陈松林陈检明钟京焦昌结丁真奇鲜航
- 关键词:创伤血胸胸腔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