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柏峰

作品数:202 被引量:3,786H指数:34
供职机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4篇政治法律
  • 56篇经济管理
  • 34篇社会学
  • 13篇文化科学
  • 2篇哲学宗教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医药卫生
  • 1篇艺术

主题

  • 41篇法治
  • 23篇法律
  • 19篇乡村
  • 16篇农村
  • 15篇法学
  • 12篇社会
  • 11篇执法
  • 11篇纠纷
  • 10篇司法
  • 10篇干部
  • 9篇依法
  • 9篇秩序
  • 9篇治国
  • 9篇村治
  • 8篇依法治国
  • 8篇社会治理
  • 8篇乡村治理
  • 8篇法治社会
  • 8篇法治思想
  • 7篇政治

机构

  • 173篇中南财经政法...
  • 33篇华中科技大学
  • 9篇中国人民大学
  • 6篇西南政法大学
  • 5篇北京大学
  • 3篇清华大学
  • 3篇武汉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四川大学
  • 2篇云南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2篇重庆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湖南大学
  • 1篇湖南省社会科...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作者

  • 188篇陈柏峰
  • 5篇董磊明
  • 4篇尤陈俊
  • 4篇侯猛
  • 3篇徐涤宇
  • 3篇成凡
  • 2篇苏力
  • 2篇张德淼
  • 2篇刘磊
  • 2篇郭俊霞
  • 1篇吴汉东
  • 1篇姚洋
  • 1篇李学尧
  • 1篇王亚新
  • 1篇王正绪
  • 1篇白钢
  • 1篇罗岗
  • 1篇陈杭平
  • 1篇黄志辉
  • 1篇龙卫球

传媒

  • 13篇法律和社会科...
  • 8篇文化纵横
  • 7篇开放时代
  • 6篇法制与社会发...
  • 6篇法学研究
  • 5篇学术界
  • 5篇法商研究
  • 5篇中国法律评论
  • 4篇中外法学
  • 4篇华中科技大学...
  • 4篇民主与法制
  • 4篇法学
  • 4篇人文杂志
  • 4篇高等学校文科...
  • 3篇中国社会科学
  • 3篇求索
  • 3篇开发研究
  • 3篇思想战线
  • 3篇法学家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年份

  • 5篇2024
  • 6篇2023
  • 15篇2022
  • 8篇2021
  • 10篇2020
  • 7篇2019
  • 12篇2018
  • 9篇2017
  • 19篇2016
  • 8篇2015
  • 8篇2014
  • 5篇2013
  • 11篇2012
  • 9篇2011
  • 15篇2010
  • 11篇2009
  • 11篇2008
  • 8篇2007
  • 8篇2006
  • 1篇2005
20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农民上访的分类治理研究被引量:95
2012年
面对日渐高涨的上访潮,信访工作制度不断强化上访人的权利和接访人的职责。从调研来看,相关制度建设并没有给基层政府提供有效的治理措施,基层政府也未能摸索出合法的治理措施,而是陷入非法运作的边缘。当前的信访困局在于信访渠道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淤塞,面对成千上万的上访者,政府未能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来对上访者的问题进行性质区分。分类治理可能是疏通信访渠道的有效途径。根据这一思路,目前的上访可以分为有理上访、无理上访、商谈型上访三大类及若干具体小类。若能建立正确的分类原则,找到合理的治理方法,并建立必要的配套措施,信访渠道完全可以疏通,成为社会利益重要的表达渠道和商谈空间,发挥出应有的功效。信访制度因此可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柏峰
关键词:上访
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卫生监督执法的实践及解释——以滇中S镇为例被引量:9
2016年
在当前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和卫生监督执法的良好贯彻过程中,兼具行政性和半行政性的基层政策执行组织体系的建立与运转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这体现了国家能力的发展。但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和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中仍然存在的实践困境,则体现了当前国家能力的限度和缺陷。国家能力的发展,离不开规范体系的建立和推行,也离不开基层相关职能部门的组织建设和有效运转。对于当前的中国而言,在国家能力发展走向多元、深入社会的进程中,组织体系的完善和运转是一个更为切实和紧迫的问题。特别在我国已经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情况下,要想在基层社会贯彻落实相关法律规范(包括公共政策),就必须着力完善基层政策执行组织体系的构成与实践。
陈柏峰刘杨
关键词:公共卫生服务卫生监督执法
取消农业税对农村基层法治建设的影响被引量:8
2007年
取消农业税既为农村基层法治建设提供了可能性空间,也提出了一些挑战。之前因收取税费而形成的乡村利益共同体正在被打破,村民自治获得了制度性空间;但伴随着税费取消而来,为了应对财政压力而进行的乡村体制改革,对逆转农村社会灰色化和治安恶化趋势无所助益;而税费压力的消除,使得基层司法和基层政府的关系开始疏远,从而为基层司法独立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空间。
陈柏峰
关键词:取消农业税
信访机制的异化与基层治理的转型——从武汉山乡个案展开被引量:2
2016年
在武汉山乡的征地拆迁个案中,上访人经历了从协商型上访、维权型上访到谋利型上访的尴尬过程,这意味着信访机制的异化。从基层信访治理实践来看,资源媒介型治理模式是信访机制异化的根本原因。在资源总量大幅增加的条件下,基层政府通过利益诱导来对上访进行直接治理,或者通过资源配置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从而实现对上访的间接治理。资源媒介型治理模式是思想教育型治理模式的替代。市场经济条件和基层政府的自利性,使得以说服、教育、调解为主,强制、惩罚为辅的思想教育型治理正在丧失正当性。资源媒介型治理不是权力的合法运用,因此信访治理转型任重道远。需要确立正当利益原则,对民众和基层政府的利益诉求以正当利益为标准,并通过财政预算制度来确保基层政府遵守正当利益原则。
陈柏峰
面向水利供给的农地制度模式选择被引量:5
2020年
农田抛荒现象频发,直接原因是劳动力不足、耕种不方便等,深层原因则是种田成本日渐增高,其中最大的影响因素是水利供给。水利供给与土地制度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集体土地所有权不断弱化,依附于土地的乡村治理体系随之变化,乡村组织的水利供给能力难免同时弱化。"三权分置"背景下,经营权流转并不必然带来规模经营,不能将分化的农民整合为有共同利益诉求的主体,进而有效解决水利供给问题。从各地农地制度模式的经验来看,土地制度安排应关注"水土关系",面向水利供给,优化土地权利结构,激活种田农户与村集体的利益关联,激发农民主体性,再造集体土地所有权,重建乡村组织体系。
陈柏峰
关键词:农地制度
政法教育与新政法教育被引量:1
2022年
本次开放时代论坛的主题是"从‘学科性学术’到‘问题性学术’",我想以法学教育为例来展开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昨天诸位学者的讨论,很有启发。我先谈谈对此问题的一般性看法。问题性学术与学科性学术,或者说学术问题与学术建制,应该是一种辩证关系。学术建制本来是服务于学术问题,或者说服务于知识体系。没有学术建制,我们的知识就难以体系化,讨论学术问题就很容易变得零散,对学术问题的看法就容易走向感觉主义,变成直观感受的表述。
陈柏峰
关键词:学科性感觉主义法学教育辩证关系体系化
农地的社会功能及其法律制度选择被引量:20
2010年
土地私有化和变相私有化论在当前中国社会有着很大影响,这可能将农地法律制度引入歧途。作为其基础的农地权利致富论,在耕地问题上忽视了规模经营的结构,在农村非农用地问题上忽视了土地级差收益的性质。中国的农地法律制度应当充分考虑农地的社会功能。从农民生活结构等微观层面来看,农地生产收入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缺之则农民的基本生活和劳动力再生产都难以有效维持;从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化发展等宏观层面来看,农地给农民提供了稳定就业及生活意义,有效维持了城乡社会稳定。正因此,当前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应当得以维持,并可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
陈柏峰
关键词:农地法律制度社会功能土地私有化
群众路线三十年(1978—2008)——以乡村治安工作为中心被引量:48
2010年
三十年来,乡村治安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发生了重要变迁。改革初期的群众路线延续了集体化时代的样态,直接呼应群众的要求,依靠群众来维护治安,并通过接近群众来维护群众的安全感。新时期的群众路线主要包括"接近群众","呼应群众要求"和"依靠群众维护治安"则受到了程序法治主义的限制。群众路线变迁的同时,治安联防、线人等"专门工作"有所进展,基层国家权力的运作则发生了显著变迁。与群众路线相伴的身体治理方式和德行治理方式逐渐衰落,而与专门工作相伴的技术治理方式却未能有效替代,乡村治安因此陷入了困境。基于此,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浓厚的传统国家迈向市场经济的现代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基层国家权力应当保持何种形态,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陈柏峰
关键词:群众路线国家权力
基督教传播与中国宗教再认识——从鄂南农村经验切入被引量:1
2012年
鄂南农村的宗教实践中存在诸多相互冲突的观念。基督教的传播很快,已经伤及了农民的日常生活习惯和信仰体系,与政府的意识形态严重不符;政府官员和农民将基督教与文明联系在一起,而将本土宗教和信仰贬斥为迷信;同时他们又认为农民的基督教信仰并不虔诚,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信仰体系吸纳基督教有很高的信心;另外,基层政府的宗教统计漏洞百出,出现了许多啼笑皆非的现象。在这些冲突观念的背后,是人们对中国宗教根深蒂固的误解。因此,需要厘清这些观念的来源,重新认识基督教和中国的宗教。可以将中国的宗教分为根本性宗教和辅助性宗教:祖先崇拜可以对有限的生命赋予无限的意义,帮助农民突破人生的局限性,构成了中国农民的根本性宗教;其他各种宗教信仰大多只是农民临时求助的对象,属于辅助性宗教。农民最初信仰的是作为辅助性宗教的基督教,期望它解决他们人生遇到的问题,但基督教却会给他们一整套生活意义系统,并摧毁农民原有的根本性宗教体系。
陈柏峰
关键词:基督教传播中国宗教
农民价值观的变迁对家庭关系的影响——皖北李圩村调查被引量:107
2007年
皖北李圩村分家、赡养和家庭关系的经验材料表明,年轻人对父辈的剥夺越来越严重,也越来越赤裸裸,孝道日益衰落,同时,年轻一代的兄弟关系也越来越离散。这体现了当前农民家庭关系的日益理性化,家庭和村庄生活的日益功利化而缺乏长远预期,这些仅仅从权利义务、公德等角度去理解显然是不够的,而应当放到农民价值观变迁和价值世界倒塌的宏大背景下,才能做到正确理解。
陈柏峰
关键词:家庭关系孝道价值观变迁
共1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