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玮
- 作品数:18 被引量:136H指数:8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复方甘草酸苷对小鼠实验性结肠炎NF-κB、STAT3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被引量:6
- 2011年
-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的病因、发病机制不明,且缺乏有效治愈手段。对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药物干预的作用机制。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对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其对NF-κB、STAT3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方法:40只健康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四组,一组为正常对照组,另三组以噁唑酮诱导实验性结肠炎,随后分别腹腔注射0.9%NaCl溶液(模型对照组)、复方甘草酸苷(甘草酸苷组)或予柳氮磺砒啶(SASP)灌胃(SASP组)7 d。观察各组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组织大体和组织学损伤评分以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蛋白质印记法检测结肠黏膜NF-κB、STAT3活化水平。结果:模型对照组DAI、大体和组织学损伤评分、MPO活性以及结肠黏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中活化NF-κB p65、STAT3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甘草酸苷组和SASP组则较模型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甘草酸苷组与SASP组间仅DAI和组织学损伤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能有效改善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炎症活动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NF-κB、STAT3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 姚惠香陈维雄陈玮朱金水孙群
- 关键词:复方甘草酸苷信号转导NF-ΚBSTAT3转录因子
- 生长抑素联合清营汤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疗效被引量:8
- 2007年
-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生长抑素联合清营汤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6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n=34),对照组(n=34),并观察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结果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联用清营汤组治疗1周后,患者APACHEⅡ评分明显下降,两周复查CT显示联用清营汤组,患者急性胰腺炎的CT严重度指数(CT severity index,CTSI)评分明显下降。而单纯施他宁组患者治疗一周后APACHEⅡ评分略有下降,两周复查CT显示患者急性胰腺炎的CTSI评分略下降。两组结果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早期应用生长抑素联合清营汤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 孙群朱金水达炜陈玮
- 关键词:胰腺炎生长抑素清营汤疗效
- 川芎嗪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TNF-α、IL-4和IFN-γ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0年
-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大鼠肝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4(IL-4)和γ干扰素(IFN-γ)表达的影响,进一步阐明川芎嗪抗肝纤维化的可能作用机理。方法8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模型对照组(M组)、川芎嗪治疗组(T组)和空白对照组(R组),采用四氯化碳造模。8周后,T组予以川芎嗪腹腔注射(一日1次80mg/kg),R组予以相同容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共8周。实验结束后所有大鼠处死,分别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采用半定量计分系统(SSS)评估肝纤维化程度,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TNF-α、IL-4和IFN-γ在肝内的表达。结果T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明显低于R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TNF-α、IL-4的表达明显高于N组,IFN-γ的表达明显低于N组;T组TNF-α、IL-4的表达明显低于M组,IFN-γ的表达则明显高于M组;R组TNF-α、IL-4及IFN-γ的表达介于M组和T组之间。结论川芎嗪用于大鼠肝纤维化有显著疗效,其机制可能与其能影响TNF-α、IL-4及IFN-γ等细胞因子在肝组织的表达有关。
- 陈玮陈维雄金涌陆允敏
- 关键词:川芎嗪肝纤维化Α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4
- 川芎嗪联合维生素A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TNF-α的影响被引量:4
- 2008年
- 姚惠香陈玮陈维雄陈金联朱金水
- 关键词:维生素A川芎嗪(TNF)-Α纤维化程度
- 川芎嗪对大鼠肝纤维化转化生长因子-β_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被引量:15
- 2007年
- 目的研究川芎嗪对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对转化生长因子(TGF)-β_1/Smads信号通路可能的影响。方法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挑选70只予皮下注射40%四氯化碳,其余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N组),8周后造模组中随机处死16只(M组)并证实肝纤维化形成,其余肝纤维化大鼠随机分成2组,分别予以川芎嗪腹腔注射(T组,80mg·kg^(-1)·d^(-1))和0.9%氯化钠溶液腹腔注射(R组),疗程为8周。实验结束所有大鼠采血后处死,分别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采用纤维化半定量计分系统评估肝纤维化程度,Masson染色评估肝组织中胶原纤维百分比,荧光定量聚含酶链反应检测肝组织内TGFβ_1、Smad3和Smad7表达。结果①T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和肝组织中胶原面积密度分别为7.8±2.5和11.68±2.26,较R组的10.2±2.8和18.84±2.74明显减轻(P值分别<0.05、0.01)。②M组大鼠肝组织中TGF-β_1、Smad3的相对表达分别为1.54±0.08和1.62±0.03,较N组的0.78±0.15和0.88±0.17明显升高(P值均<0.01),M组Smad7相对表达为0.88±0.11,显著低于N组的1.31±0.02(P<0.01)。③T组肝组织TGF-β_1、Smad3分别1.02±0.09和1.07±0.01,均显著低于M组(P值均<0.01),而Smad7为1.15±0.01,显著高于M组(P<0.01)。结论川芎嗪具有明显的逆转肝纤维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降低TGF-β_1的表达以及改善Smad3与Smad7之间的失衡有关。
- 陈玮陈维雄陈金联陆允敏姚惠香
- 关键词:川芎嗪四氯化碳肝纤维化转化生长因子-Β1
- 胃大部切除术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影响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对幽门螺杆菌(H.pylori,Hp)感染的影响。方法60例Hp感染阳性病人因不同病因行胃大部切除术,手术前后取胃黏膜经Giemsa染色和^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检测Hp感染。结果胃大部切除术后Hp感染阳性率较术前显著下降(55%vs100%,P<0.05),胃大部切除Billroth Ⅰ式吻合术后Hp感染阳性率显著高于BillrothⅡ式吻合术后(71.43%vs40.63%,P<0.05)。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引起肠胃反流对Hp感染可能有抑制作用。
- 王如华陈尼维陈维雄朱金水陈玮姚惠香
- 关键词:胃大部切除术幽门螺杆菌感染肠胃反流
- 空肠淋巴肉瘤并发肠扭转1例报告
- 1998年
- 空肠淋巴肉瘤并发肠扭转1例报告孙群陈玮蒋西华陈维雄朱金水作者单位: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消化科(200233)患者:男性,21岁。1996年3月因反复呕吐伴中上腹隐痛2月入院。无发热、无呕血及黑便。体检,重度贫血貌,心肺无异常,上腹部可扪及一柔软包块,局...
- 孙群陈玮蒋西华陈维雄朱金水
- 关键词:肠扭转消化道恶性肿瘤剖腹探查小肠恶性肿瘤急性肠扭转
- 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生长抑素受体的表达
- 2007年
- 目的探讨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组织生长抑素受体(SSTR)的表达及其变化,为临床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治疗提供借鉴。方法取SD大鼠60只,其中40只按皮下注射四氯化碳一周2次,每次2mL/kg的方法造成肝纤维化模型,另外20只皮下注射相同容量生理盐水作为正常对照组(A组)。根据造模的不同时间及肝组织的病理改变,20只造模7周后的SD大鼠设为肝纤维化组(B组),20只造模12周后的SD大鼠设为肝硬化组(C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组织中SSTR的表达及分布。结果A组仅见少量SSTR_1表达,未见SSTR_2及SSTR_3表达。与A组相比,B组和C组SSTR_1、SSTR_2及SSTR_3表达均增强,其中尤以C组最为显著(B组各值与A组相比P<0.05;C组各值与A组相比P<0.01,C组各值与B组相比P<0.05)。结论肝纤维化肝组织中SSTR_1、SSTR_2及SSTR_3的表达增强,且与肝纤维化进展程度相关。
- 王如华朱金水陈尼维陈玮姚惠香陈维雄
- 关键词:四氯化碳肝纤维化生长抑素受体
- 肠道菌群改变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影响被引量:9
- 2013年
- 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以及微生态制剂对其影响。方法 60例NAFLD患者,以6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采集粪便标本,测定肠道菌群。NAFLD患者给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口服(500 mg/次,3次/d),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ALT、AST、GGT)及血脂(TC、TG)水平的变化,肝脏脂肪定量及粪便中肠道菌群变化。结果 NAFLD组治疗前肠道葡萄球菌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多,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数量明显降低(P<0.05);NAFLD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肝功能(ALT、AST)、血脂(TC)水平明显下降、肝脏脂肪定量明显减少,肠球菌、双歧杆菌及乳杆菌数量明显上升,葡萄球菌数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 NAFLD患者存在肠道菌群改变,微生态制剂在NAFLD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姚惠香朱金水陈维雄陈玮孙群
-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肠道菌群微生态制剂
- 白细胞介素-4、13在恶唑酮诱导的小鼠实验性结肠炎中的变化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IL)-4、IL-13在恶唑酮诱导的小鼠实验性结肠炎中的变化,并探讨其在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昆明小鼠24只随机均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以恶唑酮灌肠造模)。造模3d后全部处死,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脾脏单个核细胞(SMC)和肠黏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LPMC)。进行细胞培养后,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IL-4、IL-13的表达量。结果培养24h后,模型组SMC、LPMC和PBMC中IL-4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值均<0.01),SMC和PBMC中IL-13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值分别<0.05、0.01)。结论IL-4和IL-1 3在UC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 陈玮陆允敏陈维雄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结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