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邦华
- 作品数:46 被引量:309H指数:11
- 供职机构: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卫生厅青年科技人才基金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湖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武汉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趋势及处置被引量:7
- 2014年
- 2003年SARS的爆发,暴露了传染病监测和报告存在的问题。国务院卫生部明确提出建立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2004年1月1日卫生部正式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网络报告系统。近10年来,武汉市卫生应急工作以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新发疾病、不明原因疾病和重大传染病暴发疫情为中心,以完善应急体系、健全制度、
- 金小毛周小琦陈邦华孔德广汪鹏胡权
-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明原因疾病网络报告系统传染病监测传染病疫情
- 2004-2017年武汉市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26
- 2019年
- 目的分析武汉市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及规律,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17年武汉市病毒性肝炎疫情数据进行分析,不同地区、性别等分布差异采用χ~2检验,探讨影响武汉市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的相关因素。结果 2004-2017年武汉市累计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数124 415例,年均发病率98.76/10万,总体呈下降趋势。乙肝报告病例数最多,占71.68%,其次为丙肝,占14.70%。年均报告发病率前三位的地区均为中心城区(χ~2=9 510.51,P<0.05),男性发病率(年平均发病率130.52/10万)高于女性(年平均发病率65.08/10万)(χ~2=13 662.96,P<0.05)。乙肝发病率最高峰在50~岁年龄组,甲肝、乙肝、丙肝、戊肝及未分型肝炎的报告发病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甲肝:χ~2=583.05,P<0.05;乙肝:χ~2=12 774.17,P<0.05;丙肝:χ~2=10 076.97,P<0.05;戊肝:χ~2=4 350.77,P<0.05;未分型肝炎:χ~2=1 548.14,P<0.05)。职业以家政、家务及待业、离退休人员及农民为主。结论武汉市病毒性肝炎的报告发病率虽然呈下降趋势,但在传染病报告发病中仍占重要位置,其防治应以乙肝为重点。在做好免疫预防工作的基础上,应针对性地加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防控工作。
- 杨小兵邹娇娇陈邦华黄娟周旺
-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发病率疾病监测
- 求和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在武汉市手足口病疫情预测预警中的应用被引量:14
- 2015年
- 目的探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在手足口病预测预警中的应用。方法利用武汉市2009-2013年手足口病月发病率数据,拟合ARIMA模型,对武汉市2014年1~8月各月发病率进行预测。结果 ARIMA(1,0,0)×(1,1,0)12能很好的拟合武汉市手足口病发病情况,模型预测结果基本符合实际发病变动趋势。结论 ARIMA模型可用于模拟手足口病发病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预警。
- 汪鹏陈邦华孔德广杨小兵余滨
- 关键词:ARIMA模型手足口病
- 广东省一起恙虫病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5
- 2013年
- 恙虫病是人感染恙虫病立克次体所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一般呈散发,偶有暴发或流行。广东省属恙虫病自然疫源地,全年均有病例报告,夏季病例数较多,以散发为主,也有暴发疫情发生。近年来广东省恙虫病发病呈现增加趋势,2006~2011年发病率在0.41/10万至1.40/10万。因恙虫病不是法定报告传染病,加上该病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基层医疗机构无特异检i贝0方法,易发生误诊和漏诊,实际发病数应高于目前所报告的发病数。2011年6—7月汕头市潮阳区报告发生多例疑似恙虫病病例,为核实疫情及查找原因进行此项调查。
- 刘隽陈邦华吴德刘文华姚丽君毛晓庭肖亮恒钟豪杰彭志强
- 关键词:恙虫病病例对照研究
- 武汉市2005-2009年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了解和掌握武汉市2004~2009年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分析其流行特征,为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武汉市2004-2009年呼吸道传染病的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武汉市2005-2009年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2008年最高,达133.95/10万。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中心城区和远城区发病率经u检验,P<0.001,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不同疾病其发病季节分布不同。武汉市2005-2009年共报告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84起,其中急性呼吸道传染病71起,占83.33%,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占57.14%。结论武汉市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加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管理,尤其是学校、托幼机构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监测与管理是当前防制工作的重点。
- 陈剑杜虹李秋玲陈邦华刘普林胡权
- 关键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 湖北省孕妇膳食营养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研究
- 目的查明湖北省部分地区孕妇膳食营养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为制定符合湖北省实际情况的干预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方法抽取湖北省城乡孕妇进行追踪调查,对孕、产妇和新生儿进行体格测量,采集孕妇血样测定血营养生化指标,现场完成问卷...
- 陈邦华毛丽梅孙秀发刘烈刚祁振英刘念张德楷陈开明
- 关键词:膳食营养孕妇出生体重
- 文献传递
- 武汉市1992~2006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分析武汉市1992~2006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更好地预防和控制乙脑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疫情报告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与发病特点及三间分布。结果1992~2006年武汉市共报告乙脑病例433例,死亡10例,年均发病率0.41/10万,年均病死率2.31%,乙脑发病呈明显下降趋势,且2005年和2006年连续两年无乙脑病例报告;发病季节在4~9月,高峰期在7~8月;病例主要集中于新洲区(占39.72%)、黄陂区(占31.87%)、江夏区(占12.24%)等郊区;15岁以下的患者占94.23%(408/433),散居儿童发病占61.20%(265/433)。结论武汉市乙脑发病主要表现为散发,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人群以低年龄组为主。近年来乙脑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乙脑监测和防控依然不能放松。
- 陈邦华胡权余滨刘普林高丽
- 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
- 武汉市2006~2007年度流感监测被引量:9
- 2008年
- [目的]了解武汉市2006~2007年度流感流行状况,为流感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流行病学、病原学和血清学监测,对武汉市近年的流感流行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1772550例门诊病例中监测到流感样病例185971例,ILI就诊比例为10.5%;共采集流感样病例咽拭标本933份,分离到不同型别的流感病毒294株,其中H1N1型占37.8%,H3N2型占25.5%,B型Victoria系18.0%,B型Yamagata系19.0%;人群中H3N2的血清抗体水平最高;武汉市流感流行状况呈双峰型,流感样病例就诊比例变化与病毒分离率相一致,两年来流感流行优势株由H1N1亚型变为H3N2亚型。[结论]武汉市仍应加强对各型流感病毒的监测,以预防、控制流感的流行。
- 周玉林新明余滨陈邦华王永红王菊华刘玉刘传楠朱洪浩
- 关键词:流感病毒分离流感样病例
- 2006-2009年武汉市成蚊密度监测研究被引量:20
- 2010年
- 目的调查武汉市2006-2009年成蚊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情况,为蚊虫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诱蚊灯法。结果 4年捕获蚊虫1科4属6种,共151 116只,城区致倦库蚊为优势种,占城区蚊虫总数的99.9%,农村三带喙库蚊为优势种,占农村蚊虫总数的62.3%。每年季节消长情况相似,密度高峰一般在6~8月;1~3月和11~12月成蚊密度很低,4年平均密度指数呈递减趋势。结论致倦库蚊为城区优势种,三带喙库蚊为农村优势种,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无明显变化,全市4~10月可开展蚊虫防治工作。
- 田俊华吴太平朱泽荣陈邦华胡权彭建军
- 关键词:蚊虫密度种群构成
- 武汉市黄陂区三带喙库蚊与猪乙脑血清抗体调查分析被引量:1
- 2011年
-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是威胁人群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病死率和致残率极高。日本乙型脑炎病毒是乙脑的病原体,猪是乙脑病毒携带和复制的主要传染源。三带喙库蚊由于其特有的兼吸动物和人血的习性,可通过叮咬感染病毒的猪携带大量乙脑病毒,是人感染乙脑病毒的传播媒介。为预测人罹患乙脑的风险。
- 朱泽荣陈邦华田俊华胡权
- 关键词:乙脑病毒三带喙库蚊血清抗体调查乙型脑炎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