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霞

作品数:68 被引量:264H指数:9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0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7篇斜视
  • 16篇手术
  • 11篇先天
  • 11篇先天性
  • 10篇屈光
  • 10篇外斜
  • 10篇外斜视
  • 9篇弱视
  • 8篇单眼
  • 8篇斜肌
  • 7篇多焦
  • 7篇眼肌
  • 7篇眼球震颤
  • 7篇眼外科
  • 7篇眼外科手术
  • 7篇诱发电位
  • 7篇震颤
  • 6篇多焦视觉诱发...
  • 6篇眼球运动
  • 6篇视觉诱发

机构

  • 49篇天津市眼科医...
  • 24篇天津医科大学
  • 6篇天津市妇女儿...
  • 4篇天津市眼科研...
  • 2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山东省眼科研...
  • 1篇天津市宝坻区...

作者

  • 66篇陈霞
  • 30篇赵堪兴
  • 23篇郭新
  • 19篇朱丽娜
  • 18篇马惠芝
  • 14篇张伟
  • 7篇刘晖
  • 7篇杜翠琴
  • 6篇岳以英
  • 5篇李宁东
  • 5篇李月平
  • 4篇王玉川
  • 4篇宋坤英
  • 4篇陈静
  • 4篇张伟
  • 3篇孙艳群
  • 3篇曲晓蕾
  • 3篇王小龙
  • 3篇迟玮
  • 3篇褚玉晶

传媒

  • 17篇中华眼科杂志
  • 13篇中国实用眼科...
  • 4篇眼科新进展
  • 3篇眼科研究
  • 2篇眼视光学杂志
  • 2篇中国儿童保健...
  • 2篇2012年斜...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药房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天津药学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实验动物...
  • 1篇实用医院临床...
  • 1篇国际眼科纵览
  • 1篇中华实验眼科...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中华眼科医学...
  • 1篇第十二届全国...
  • 1篇2014年斜...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10篇2012
  • 8篇2011
  • 7篇2010
  • 10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2
6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复杂代偿头位眼球震颤的手术治疗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复杂代偿头位即两个及两个以上轴位存在代偿头位的眼球震颤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38例复杂代偿头位同时不合并斜视的眼球震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代偿头位以水平面向左、右侧转为主的患者29例(76.32%),以下颌上抬或内收为主的3例(7.89%),分别行水平中间带移位术以及垂直中间带移位术;以头向一侧肩倾斜为主2例(5.26%),行垂直肌肉退后联合水平方向移位一个肌肉宽度;水平及垂直方向头位扭转角基本相等4例(10.53%),2例行一组水平配偶肌伴垂直配偶肌退后手术,2例联合减弱双眼协同斜肌。行Parks手术患者术前术后头位扭转角两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对于改良Parks和Anderson手术患者因样本量小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在29例代偿头位以水平面向左、右侧转为主的患者中,术前头位扭转角25°-30°的15例患者行Parks术后面向左、右侧转消失,术前头位扭转角35°-40°的7例患者Parks术后残余5°-15°面向左、右侧转头位,术前头位扭转角〉40°的3例患者行改良的Parks手术术后残留10°-15°面向左、右侧转头位,术前水平头位扭转角15°-20°的4例患者行Anderson术后面向左、右侧转消失。对术前头位扭转角在25°-40°的22例代偿头位以水平面向左、右侧转为主的患者进行分析,行Parks手术后水平、垂直、旋转3个轴向头位扭转角分别为3.18°±1.01°、4.32°±1.14°、4.55°±1.95°,均较术前减小(t=63.13,3.57,3.95;P〈0.01)。3例代偿头位以下颌上抬或内收为主的患者,行一组垂直肌肉退后5mm或合并斜肌手术,可矫正垂直头位扭转角20°患者的头位,对其他轴向头位改善5°-10°;2例头向一侧肩倾斜合并下颌上抬或内收患者,垂直肌肉退后5mm合并水平移位一个肌肉宽度能矫正10°旋转�
丁娟赵堪兴马惠芝陈霞李月平
关键词:眼震先天性体位眼外科手术
The changes of synaptic plasticity in monocular deprived primary visual cortex
Objective:It is still not clear about the mechanism of visual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caused by monocular depr...
付俊洪陈霞
单眼形觉剥夺对小鼠视觉发育关键期内初级视皮层V1B区tLTP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在脉冲时间依赖的刺激诱导模式下单眼形觉剥夺对小鼠视觉发育关键期内初级视皮层V1B区长时程增强(timing long-term potentiation,t LTP)的影响及其对应诱导时间窗的变化。方法选择健康C57BL/6小鼠2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单眼形觉剥夺组,每组14只,单眼形觉剥夺组右眼褥式缝合3 d。七氟烷麻醉后,断头、取脑,置于含体积分数95%O2和5%CO2饱和的0~4℃脑片制备液中冷却1~2 min,切取后部2/5脑组织,行400μm冠状连续切片,在脉冲时间依赖的条件刺激诱导模式下采用红外可视膜片钳全细胞模式记录正常对照组、单眼形觉剥夺组(含剥夺侧皮层、非剥夺侧皮层)视皮层V1B区脑片Ⅱ/Ⅲ层锥体神经元NMDA介导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s,EPSP)。结果正常对照组小鼠脑片初级视皮层V1B区Ⅱ/Ⅲ层锥体神经元予间隔Δt=10 ms的突触前后联合刺激后EPSP反应增加,可成功诱导t LTP,但当Δt=100 ms则未能诱导t LTP[Δt=+10 ms:EPSP斜率(124.1±3.9)%;Δt=+100 ms:EPSP斜率(100.4±3.3)%;P〈0.001)。单眼形觉剥夺组小鼠剥夺侧初级视皮层分别给予Δt=10 ms、100 ms的脉冲时间依赖的条件刺激均可诱导出t LTP[Δt=+10 ms:EPSP斜率(130.8±1.7)%;Δt=+100 ms:EPSP斜率(114.7±0.3)%;P〈0.001)。单眼形觉剥夺组小鼠非剥夺侧视皮层分别给予Δt=10 ms、50 ms的脉冲时间依赖的条件刺激均可诱导出t LTP[Δt=+10 ms:EPSP斜率(129.6±1.5)%;Δt=+50 ms:EPSP斜率(120.5±0.9)%],而当Δt=100 ms时,未能成功诱导t LTP[Δt=+100 ms:EPSP斜率(101.1±0.6)%]。结论单眼形觉剥夺3 d可以改变小鼠初级视皮层V1B区兴奋性通路的脉冲时间依赖的突触可塑性。剥夺侧较非剥夺侧及正常视皮层t LTP诱导时间窗增宽,有助于从突触可塑性角度解释弱视内在神经突触机制。
付俊洪陈霞郭雅图宋德胜
关键词:单眼形觉剥夺长时程增强
脑干隐匿性血管畸形致Millard-Gubler综合征一例
2010年
颅内隐匿性血管畸形(angiographically occult vascular malformations,AOVM)指脑血管造影检查不显影,经组织病理学或手术证实的颅内血管畸形,是自发颅内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Millard-Gubler综合征又称桥脑外侧综合征,由桥脑病变损害外展神经及面神经以及同侧桥脑髓内的锥体束纤维所致,临床表现为同侧外展神经麻痹及同侧面神经周围性麻痹及对侧肢体中枢性偏瘫。
种泽龙陈霞郭新杜翠琴赵堪兴
关键词:颅内血管畸形隐匿性外展神经麻痹脑血管造影检查脑干组织病理学
集合不足型外斜视63例术后远期临床观察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观察行单眼内直肌缩短联合外直肌后退的集合不足型外斜视患者的术后远期临床情况。方法对63例行单眼内直肌缩短、外直肌后退的集合不足型外斜视患者手术前后的远、近眼位、双眼视功能、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其斜视手术根据视远斜视度以加强内直肌为主设计手术量,术后随访时间为6~48个月,平均25.1个月。结果术前视远平均外斜度为-33.7n(-20n—75n)、视近平均外斜度为-54.5(-35—-90);术后视远平均斜视度为-7.5(+10-18)、视近平均斜视度为-11.2(+10—30),术后视远、视近斜视度与术前视远、视近斜视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远期视远、视近斜视度的差值明显降低,平均斜视度差值从术前的18.0下降到术后的3.5(P=0.000)。结论集合不足型外斜视患者行单眼内直肌缩短联合外直肌后退术,根据视远斜视度以内直肌加强为主设计手术量,术后远期效果较好,而且术后视远视近斜视度差值明显减小。
张菡陈霞
眼底照相法在下斜肌亢进诊断和疗效评估中的应用被引量:26
2008年
目的以眼底照相为客观性定量检查方法,结合临床观察下斜肌功能异常(原发性下斜肌亢进,继发于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下斜肌亢进)患者手术前后的客观旋转状态,探讨其在诊断和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方法使用日本Canon眼底照像机拍摄眼底像,使用Auto CAD R14绘图软件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盘中心夹角度数(forea-disc angle,FDA)。其中正常人70例(140眼),下斜肌功能亢进患者29例(58眼)。结果本研究中正常人的FDA为:右眼5.24°±2.63°,左眼6.68°±2.86°,双眼总FDA为11.92°±4.24°,双眼之差为3.11°±2.11°。18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中16例(占89%)的FDA超出正常值范围,11例原发性下斜肌亢进患者中9例(占82%)的FDA超出正常值范围,表现为外旋转斜视。V征与外旋转有关。斜肌手术后眼底的FDA均趋于正常。下斜肌亢进的程度越强,V现象越明显,眼底照相显示的FDA超出正常值越多,术后改善得越明显。结论眼底照相技术可以客观描述旋转斜视患者的眼球旋转状态,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对手术方式的选择有指导意义,也可对手术效果做出评价。
陈遐赵堪兴郭新陈霞朱丽娜韩颖宋春颖张淑丽
关键词:眼底照相斜视
间歇性外斜视合并屈光不正患者集合与调节比率分析被引量:24
2014年
目的 探讨集合与调节比率(AC/A)与合并屈光不正的间歇性外斜视发生的关系.方法 临床回顾性研究.观察和分析135例2008至2010年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根据检影屈光性质将患者分为3组,单纯间歇性外斜视组(屈光度数为-0.50~ +3.00 D的3~6岁患者及屈光度数为-0.50~ +2.00的7~ 40岁患者)、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组(-0.50 ~7.75 D)及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远视组(≥+3.00D的3~6岁患者及≥+2.00 D的7~40岁患者).同视机法测定AC/A,三棱镜中和法测定视远(5 m)和视近(33 cm)斜视度数,比较各组AC/A、视近斜视度及视远斜视度,分析AC/A与屈光度及年龄的相关性.组间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近视与远视斜视度数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线性回归法.结果 单纯间歇性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及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远视三组患者AC/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86±1.372、1.773±1.110、4.581±1.552;F=36.323,P<0.01);视远斜视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333Δ±19.474Δ、44.052Δ±23.722Δ、35.590Δ±11.143Δ;F=1.444,P=0.24);视近斜视度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473Δ±19.008Δ、53.621Δ±20.749Δ、34.455Δ±13.292Δ;F=8.762,P<0.01).合并近视和合并远视的两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AC/A与屈光度数呈负相关(分别为r=0.320,P=-0.469;r=-0.046,P=0.036).无屈光不正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AC/A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r=-0.320,P=0.019);在合并近视组及合并近视组,未发现AC/A与年龄存在相关性(r=-0.023,P=0.865;r =0.246,P=0.296).结论 远视性和近视性屈光不正合并异常高或低的AC/A可能破坏了眼外肌的平衡,易导致外斜视的发生.
谢芳张伟郭新马惠芝陈霞朱丽娜赵堪兴
关键词:外斜视屈光不正年龄因素
下斜肌转位术对伴有下斜肌亢进DVD的矫正作用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探讨下斜肌转位术对伴有下斜肌亢进的垂直分离性斜视(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原在位垂直斜视的矫正作用。方法应用下斜肌转位术治疗34例(46只眼)伴有下斜肌亢进DVD患者的垂直斜视,18例合并水平斜视者同期手术矫正,手术前后测量原在位垂直斜视度及下斜肌亢进程度,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原在位垂直斜视度5m远距离平均矫正(13.57±9.74)PD(t=9.450,P〈0.01),95%置信区间为(10.67,16.46)PD。33cm近距离平均矫正(13.28±9.98)PD(t=9.029,P〈0.01),95%置信区间为(10.32,16.25)PD。下斜肌亢进程度从术前平均+2降至术后0(Wilcoxon符号秩检验,Z=5.957,P〈O.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斜肌转位术是治疗伴有下斜肌亢进DVD的有效手段,合并之下斜肌亢进同时得以消除。
孙侠赵堪兴郭新马惠芝杜翠琴朱丽娜陈霞
关键词:下斜肌亢进
13例伴有垂直运动异常的知觉性外斜视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主要观察知觉性外斜视斜视眼内转时伴有下转这种特殊的眼球运动现象。方法回顾性收集知觉性外斜视患者临床资料13例,观察患者视力,三棱镜度数、眼球运动、眼底照相及手术方式。结果知觉性外斜视主导眼注视时,患眼明显大角度向外偏斜,眼球运动检查时,还发现患眼眼球内转出现下转。这13例患者均表现出患眼上斜肌亢进,其中2例患者伴有A征,1例患者伴有A征及内旋。结论知觉性外斜视这种特殊的眼球运动可能与患眼上斜肌亢进和眼底内旋有关,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吴亚娇陈霞
关键词:知觉性外斜视眼球运动上斜肌
眼底照相法在下斜肌亢进诊断和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正>目的:以眼底照相为客观性定量检查方法,结合临床观察下斜肌功能异常(原发性下斜肌亢进,继发于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下斜肌亢进)患者手术前后的客观旋转状态,探讨其在诊断和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方法:使用日本Canon眼底照像机...
陈遐赵堪兴郭新陈霞朱丽娜韩颖宋春颖张淑丽
文献传递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