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霍菲菲

作品数:6 被引量:19H指数:2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卫生厅医学科研基金安徽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荧光
  • 3篇多发
  • 3篇多发性
  • 3篇多发性骨髓瘤
  • 3篇荧光原位杂交
  • 3篇原位
  • 3篇原位杂交
  • 3篇骨髓
  • 3篇骨髓瘤
  • 2篇染色
  • 2篇染色体
  • 2篇细胞
  • 2篇基因
  • 2篇基因异常
  • 2篇白血
  • 2篇白血病
  • 1篇定量聚合酶链...
  • 1篇动态监测
  • 1篇遗传学
  • 1篇荧光定量

机构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省立医院

作者

  • 5篇霍菲菲
  • 4篇刘欣
  • 3篇孙自敏
  • 3篇郑昌成
  • 3篇朱薇波
  • 2篇蔡晓燕
  • 2篇杨会志
  • 2篇韩永胜
  • 1篇汪健
  • 1篇孙余婕
  • 1篇邬志伟

传媒

  • 2篇白血病.淋巴...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国际肿瘤学杂...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荧光原位杂交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应用
2010年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常见的浆细胞恶性肿瘤,重要的染色体异常导致MM进展,在MM中具有独立的预后判断价值。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技术不需要中期分裂相,可分析大量间期细胞,具有操作相对简单、重复性好、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的优点,在中期分裂相不易获得的MM中具有更突出的优势,可检测出与预后密切相关的累及基因位点的微缺失,异常克隆检出率显著提高,为MM的诊断、分型和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
霍菲菲刘欣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染色体畸变
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多发性骨髓瘤基因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fluorescence insitu hybridization)技术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multiple myeloma)常见基因异常,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1q21/...
霍菲菲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荧光原位杂交基因异常
文献传递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动态监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后微小残留病的研究
2012年
目的建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检测方法,并研究应用此方法检测CML治疗后微小残留病(MRD)的意义。方法应用RQ.PCR对80例CML患者初诊时和(或)治疗后的骨髓标本进行分析,检测bcr-abl融合基因的转录水平,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34例)、甲磺酸伊马替尼组(33例)、羟基脲组(13例),监测CML患者治疗前后bcr—abl融合基因变化。结果初诊CML患者bcr—abl阳性平均值为6847.67拷贝/万个细胞,加速期平均值为306176.08拷贝/万个细胞;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移植后1个月平均值为944.33拷贝/万个细胞,移植后6个月平均值2.37拷贝/万个细胞,移植后12个月平均值0.29拷贝/万个细胞,移植后24个月检测不到bcr-abl融合基因;甲磺酸伊马替尼组服用3个月后平均值3720.23拷贝/万个细胞,服用12个月〈0.10拷贝/万个细胞;羟基脲组用药0个月平均值7290.1l拷贝/万个细胞,服用9个月后平均值3143.24拷贝/万个细胞。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甲磺酸伊马替尼组相同时间bcr-ab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4,P=0.17),羟基脲组与前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4,P=0.01;t=2.97,P=0.02)。疾病进展时可检测到bcr—abl转录水平的上升;加速期患者的转录本水平明显高于慢性期患者。结论RQ—PCR作为CML治疗后MRD检测的方法,可以评价治疗效果,预测疾病复发,指导早期进行干预治疗。
霍菲菲刘欣孙自敏朱薇波孙余婕郑昌成吴竞生蔡晓燕韩永胜杨会志
关键词:微小残留病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多发性骨髓瘤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常见基因异常。方法采用1q21/RB1、D13S319/p53、IGH序列特异性基因探针,应用FISH技术对按照WHO诊断标准确诊的44例初诊MM患者进行检测,并与常规细胞遗传学技术(吉姆萨显带)检测结果及临床参数对比。结果FISH技术检测44例初诊MM患者中32例(72.7%)基因异常,其中1q21扩增11例(25.0%),RB1缺失17例(38.6%),D13S319缺失16例(36.4%),p53缺失6例(13.6%),IGH基因重排19例(43.2%)。检出1种异常者10例(22.7%),同时有2种异常者11例(25.0%),3种异常者8例(18.2%),4种异常者3例(6.8%)。44例应用常规吉姆萨显带检测16例无分裂象,28例有分裂象者中检出异常核型2例(7.14%),FISH技术基因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吉姆萨显带技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异常与临床参数比较结果显示,β2-微球蛋白(β2-MG)与IGH基因重排呈正相关(P〈0.05),骨髓浆细胞数与D13S319缺失呈正相关(P〈0.05),CRE与p53缺失及IGH基因重排呈正相关(P〈0.05),CRP与p53缺失呈正相关(P〈0.05)。基因异常与MM分型、分期、年龄分组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MM最常见的基因异常是IGH基因重排以及RB1和D13S319缺失,其次是1q21扩增,p53缺失最少。FISH可检测出与预后密切相关的累及基因位点的微缺失,异常克隆检出率较常规细胞遗传学技术显著提高,FISH可作为MM患者的常规检查,以评估预后,指导临床治疗。
霍菲菲刘欣汪健孙自敏朱薇波郑昌成吴竞生蔡晓燕韩永胜杨会志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原位杂交荧光基因异常
397例急性白血病细胞遗传学与FAB分型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6
2011年
本研究探讨急性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改变,了解染色体核型异常与急性白血病FAB分型的关系及其对预后因素的影响。397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于治疗前抽取骨髓标本,采用短期细胞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应用G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397例急性白血病中78例无分裂相,319例可供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患者中染色体核型异常175例(占54.9%)。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AMLL)3种类型的白血病患者中,染色体核型异常分别为33/120例(占27.5%)、129/252例(占51.2%)和13/25例(占52.0%)。超二倍体41例(占23.4%),亚二倍体22例(占12.5%),正常二倍体112例(占64.0%)。AML染色体核型异常中与FAB分型相关的特异性染色体重排74/129例(占57.4%)。结论:大约55%左右的急性白血病存在克隆性染色体异常,一些特异性染色体异常改变是急性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特征,与急性白血病的FAB分型有明显相关性,染色体检查和分子遗传学方法相结合,对于白血病的诊断、分型、治疗和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
霍菲菲刘欣孙自敏朱薇波郑昌成汪健邬志伟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染色体FAB分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