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东贤

作品数:11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浙江省嵊州市逸夫小学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教育
  • 5篇教学
  • 3篇教师
  • 2篇研修
  • 2篇品性
  • 2篇仁爱
  • 2篇小课
  • 2篇小课题
  • 2篇小课题研究
  • 2篇小学生
  • 2篇校本
  • 2篇校本研修
  • 2篇课堂
  • 1篇道德建设
  • 1篇第二学段
  • 1篇调查表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学
  • 1篇心理学家
  • 1篇性知识

机构

  • 10篇浙江省嵊州市...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江苏省常州高...
  • 1篇杭州市胜利小...

作者

  • 10篇马东贤
  • 1篇郭家海

传媒

  • 2篇上海教育科研
  • 2篇浙江教学研究
  • 1篇语文知识
  • 1篇北京教育(普...
  • 1篇语文建设
  • 1篇中小学管理
  • 1篇中国教师
  • 1篇当代教育科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研究就是教师“寻招”的实践——基于“寻招”实践的小课题研究基本范式
2011年
教师的研究,其本质是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学校通过基于“寻招”实践的小课题研究基本范式实践构建与有效推进,促使每个课题成员有效“卷入”,研究更趋务实。
马东贤
关键词:小课题研究
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小学语文评分规则设计--以义务教育第二学段为例被引量:2
2022年
评分规则的兴起源于语文教学的实践需求,它由要素、指标和质量等级三部分构成。作为一种标准参照的评价工具,评分规则为培养学生的复杂技能和高层次认知能力提供了一幅“知识地图”。学业质量作为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创新,为语文评价规则的开发提供了直接依据和清晰“标靶”。基于学业质量标准开发评分规则可以遵循四个步骤:教师立足学业质量标准确定评分规则初稿,学生对照表现样例讨论提炼评分规则的要素和指标,学生将提炼的要素和指标与教师的初稿对照形成定稿,学生根据定稿独自或者合作设计个性化的学生版评分规则。
申宣成马东贤吴逸秋
关键词: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学业质量标准评分规则
校本研修视角下的教师研究管理机制设计
2015年
校本研修视角下的教师研究,旨在以“研”促“修”。它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在“培训”中的被动地位,突出教师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加强了教师培训与教育教学研究的联系,强调了教师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中实施师资培训,强调了教师之间的专业合作和研究成果共创互享。
马东贤
关键词:教师研究校本研修教育教学研究教师培训师资培训
“元认知知识”与习作教学
2017年
知识是学习的基础,在认知心理学兴起之前,人们所谈的知识都是哲学的知识概念。自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后,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知识开始成为人们的主体认识。教育心理学家安德森从学习心理的视角将知识分为四类: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
马东贤郭家海
关键词:习作教学元认知知识事实性教育心理学家知识概念程序性知识
走向学科融合的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策略被引量:6
2021年
浙江省嵊州市逸夫小学在系列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中,形成了研学旅行与学科融合的基本策略。在资源转化策略上,注重分析资源特点,明确核心价值;筛选、盘整资源,确定研学点。在学科融合策略上,注重主题切入,以少胜多;做好研学内容与学科课程的横向统整和纵向统整。在活动实施策略上,基于学科融合设计教学方案和学生研学手册。
马东贤
关键词:学科融合素材性资源
直面课堂“意外”
2005年
马东贤
关键词:课堂教学过程生命历程鲜活师生
基于“寻招”实践的教师小课题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教师小课题研究是以实践问题为中心的研究^[1],旨在解决或改进育人与教学实践的具体问题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价值的持续研究.它往往是一种针对实际工作的策略性研究,其本质就是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是“寻招”,寻找“招数”。所以,我们将教师的小课题研究视作为“寻招”的实践,并提出了基于“寻招”实践的小课题研究基本范式。(如图1)
马东贤
关键词:小课题研究教学实践教师策略性育人
教师课题研究常态化的模式建构与实践
2016年
课题研究是校本教研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浙江省嵊州市逸夫小学历经近10年的探索,建构出"一个主张""一个流程""一套机制"的教师课题研究常态化模式,引导教师挖掘、研究教学中的"真问题",并将研究所得转化为"真成果",有效促进了教师间知识与经验的共享互创,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逸夫小学的教师课题研究常态化模式建构与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马东贤
关键词:备课组课堂观察日常教育集体备课校本研修执教者
小学生仁爱品性缺失的现状与反思
2007年
所谓的仁爱品性,行为习惯,说白了也就是有为他人着想,乐于帮助他人的意识、情感和行为。在日益技术化、物质化的时代,人文精神的失落、价值理性的式微,已引起教育界的深深忧虑。我们对633个四年级学生开展的问卷调查表明了仁爱缺失的普遍性。
马东贤
关键词:小学生仁爱品性问卷调查表人文精神
小学生仁爱品性培育的策略与途径探索被引量:1
2008年
针对因家庭的不当教育、社会的负面影响、学校的指导不深,而导致的小学生缺失为他人着想、乐于帮助他人的意识、情感和行为,也就是仁爱品性缺失的现状,我校着力构建了以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会支持的操作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被评为“全国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展评”集体一等奖,全国“青少年‘五爱’要求,争做‘四有’新人主题教育活动”优秀活动奖等。
马东贤
关键词:小学生品性仁爱主题教育活动公民道德建设家庭参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