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元龙

作品数:5 被引量:62H指数:4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玄学
  • 2篇生命
  • 2篇生命意识
  • 2篇魏晋
  • 2篇命意
  • 1篇大众
  • 1篇大众传媒
  • 1篇大众文化语境
  • 1篇登高
  • 1篇登高望远
  • 1篇颠覆
  • 1篇中国诗学
  • 1篇中国文人
  • 1篇人文
  • 1篇人文精神
  • 1篇诗学
  • 1篇书评
  • 1篇书评研究
  • 1篇他者
  • 1篇同一性

机构

  • 5篇华中师范大学

作者

  • 5篇马元龙

传媒

  • 3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中州学刊

年份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0
  • 1篇1998
  • 1篇199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魏晋玄学与人的自觉及文学理论
魏晋文学理论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中有承先启后革故鼎新之功,它扭转矫正了两汉儒家非常功利主义的文学观,还文学自身的独立和价值,并大体规定了后来文学理论的发展方向.而魏晋文学理论能作出这种历史贡献,尤其得力于郭象玄学.从...
马元龙
关键词:魏晋玄学文学理论人文精神生命意识
郭象玄学与魏晋风度被引量:5
2000年
本文认为魏晋玄学的中心文本是《庄子》而不是通常认为的《老子》。从东汉到魏晋,玄学中心文本由《庄子》到《老子》的置换,其原因有二:其一是两汉谶纬神学的崩溃以及经学的被弃;其二是庄学是人生哲学,而老学是政治哲学。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郭象如何对庄子的《逍遥游》进行创造性地误读,从而消解了庄子逍遥游的全部神秘主义色彩和庄子逍遥游“外化而内不化”的内在紧张,从而为魏晋士人在精神和社会实践两方面的逍遥放达提供哲学上的依据。
马元龙
关键词:郭象玄学魏晋风度庄子
登高望远 心瘁神伤——兼论中国文人的生命意识被引量:18
1998年
传统的中国文人在登高望远之际,几乎都无法避免地会感到神伤心瘁。本文通过详实的材料证实了这个命题的真实性,然后力求在前人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原因。本文认为,中国人渴求建功立业以期不朽的生命意识乃是这一情结的本质原因。但这种情结之所以在登高望远之际,才有更激烈的表现,乃是因为“高”、“远”本身所具备的两种对立的意味的催发,使登临者强烈地意识到了生命的短暂与渺小,从而悲从中来。
马元龙
关键词:中国诗学生命意识登高望远
主体的颠覆:拉康精神分析学中的“自我”被引量:31
2004年
作为认识之主体的自我的身份无疑是哲学领域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在笛卡尔之前的本体论哲学中被视为不证自明的而放进了括号 ;认识论哲学将认识主体 ,也就是说将自我作为至关重要的问题提出来 ,但是最终还是将同一性和自主性赋予了它 ;语言论哲学的革命使人们得以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并对同一、自主的自我作了彻底的颠覆。但是 ,这种颠覆不是来自于形而上学 ,而是来自于拉康对弗罗伊德精神分析的创造性阐释。因为拉康的贡献 ,我们终于认识到 ,自我的同一和自主只是一种虚构和妄想 ,自我根本上是分裂的 ,因为自我其实就是一个他者。自我的存在是为另一个人而建构的 ,建构的方式和结果使他像另一个人 ,而且其存在注定要被另一个人夺走。所以 ,自我的本质就是一种挫折。
马元龙
关键词:自我我思同一性挫折
大众文化语境中的书评研究被引量:8
2003年
书评是关于书的评论,但是并非关于书的批评就是书评。关于书评的认识,必须引入一种特别的历史主义的眼光,书评是现代消费社会附着于大众传媒而诞生的一种文本形式。这是尤其不能忽视的关键,否则关于书评的任何讨论都只能是形式主义的。书评决不是自发产生的,它是现代社会文化工业生产中的一个环节;因此,书评的商业动机以及这种动机和作为文化事业自身的价值之间的矛盾也就必须进入思考的范围。书评中的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特殊的广告,为了成功实现自我,它就必须不能只是一种广告。这就是书评的辩证法,背离这一辩证法,书评必将自我颠覆。
马元龙
关键词:书评大众传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