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朋

作品数:60 被引量:39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核科学技术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16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理学
  • 19篇核科学技术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电子电信
  • 1篇电气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探测器
  • 7篇电离室
  • 7篇读出
  • 5篇质子
  • 5篇衰变
  • 4篇电离
  • 4篇能量分辨率
  • 3篇弹性散射
  • 3篇电路
  • 3篇束流
  • 3篇体壁
  • 3篇天体
  • 3篇天体物理
  • 3篇透射
  • 3篇漂移室
  • 3篇屏栅电离室
  • 3篇气体探测
  • 3篇气体探测器
  • 3篇转换板
  • 3篇壳体

机构

  • 54篇中国科学院近...
  • 19篇中国科学院大...
  • 9篇兰州大学
  • 9篇中国原子能科...
  • 9篇中国科学院研...
  • 6篇中国科学院上...
  • 4篇北京大学
  • 4篇湖州师范学院
  • 4篇北京航空航天...
  • 4篇西南大学
  • 3篇哈尔滨工程大...
  • 3篇复旦大学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广西师范大学
  • 2篇清华大学
  • 2篇云南大学
  • 2篇西北师范大学
  • 2篇重庆大学
  • 2篇香港大学

作者

  • 54篇马朋
  • 30篇鲁辰桂
  • 30篇段利敏
  • 28篇杨贺润
  • 25篇王建松
  • 24篇胡荣江
  • 20篇杨彦云
  • 18篇马军兵
  • 16篇金仕纶
  • 12篇白真
  • 10篇徐治国
  • 10篇孙志宇
  • 10篇唐述文
  • 8篇胡正国
  • 7篇刘星泉
  • 7篇胡强
  • 7篇张秀玲
  • 6篇余玉洪
  • 6篇王世陶
  • 6篇徐瑚珊

传媒

  • 23篇原子核物理评...
  • 8篇原子能科学技...
  • 3篇核技术
  • 1篇强激光与粒子...
  • 1篇西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物...

年份

  • 8篇2024
  • 4篇2023
  • 6篇2022
  • 4篇2021
  • 4篇2020
  • 5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6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高计数率气体电离室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计数率气体电离室,包括:快电荷灵敏前放;第一电离室,所述快电荷灵敏前放位于所述第一电离室的一侧,与所述第一电离室的阳极板连接,用于放大所述阳极板产生的电荷信号;第二电离室,位于所述第一电离室的后方,所述...
唐述文刘相满卢奋华章学恒杨海波马朋鲁辰桂孙志宇
PPAC在单粒子效应地面模拟实验中对束流均匀度测量的应用被引量:1
2014年
单粒子效应(SEE)加速器地面模拟需要离子束具有较好的均匀度,针对回旋加速器单粒子效应模拟的束流特点,建立了一套以位置灵敏平行板雪崩探测器(Parallel Plate Avalanche Counter,PPAC)为基础的均匀度探测系统并完成了带束测试,对它的结构、工作原理、均匀度获得方法及带束测试结果进行描述。为验证PPAC测量结果准确性,在带束测试过程中,前方同时放置PET膜测量穿过PPAC探测器的粒子分布,与离子径迹测量结果对比,给出PPAC的均匀度的测量误差在5%之内。探测器具有50 mm×50 mm的灵敏面积和小于1 mm的位置分辨,符合单粒子效应实验对束流均匀度测量的要求。
蒋冬舜孙友梅马朋段敬来刘杰耿超侯明东姚会军罗捷
关键词:单粒子效应固体径迹探测器
ΔE-E望远镜在~9C碎裂反应上的应用被引量:4
2012年
为研究9 C的晕核结构,一套ΔE-E望远镜探测器应用在兰州放射性次级束流线(RIBLL)上进行的9 C碎裂反应实验中,用来测量反应中产生的碎片。为解决ΔE-E望远镜中硅条的干扰问题及硅条和CsI的能量刻度,利用硅条的感应信号对重离子在硅条上产生的饱和信号进行能量刻度,并通过模拟程序与事例得到的刻度点对CsI(Tl)晶体进行能量刻度。同时使用在硅条和CsI(Tl)晶体上的位置信息对反应物径迹进行重建,从而得到同一离子在硅条与CsI(Tl)晶体上信号的符合,并得到了最终的有效物理事件。
金仕纶王建松王猛胡正国张雪荧陈若富王琦陈志强黄美容郑川杨彦云严鑫帅袁小华韩建龙马朋付芬胡强
用于快中子探测的裂变电离室实验及模拟结果比较
2019年
本文报道了一种用于快中子测量的裂变电离室的实验及模拟结果对比,该电离室的裂变材料为238U,分别电镀在电离室的阳极和阴极。裂变电离室通常有三种工作模式:脉冲模式、均方电压模式和电流模式,从而在大动态范围内实现中子注量测量。我们利用252Cf中子源对工作在脉冲模式的裂变电离室效率进行了测量,同时为了评估均方电压模式和电流模式,测量了裂变电离室在不同气压下的脉冲幅度,并通过Geant4蒙特卡罗软件对裂变电离室的脉冲幅度进行了模拟。模拟可以解释实验结果,当工作气压是2.64×10^5 Pa时探测效率最高[(4.30±0.7)×10^-7],且裂变碎片能谱清晰,表明裂变电离室可以工作在不同模式下。
关远帆杨贺润段利敏段利敏袁小华贺智勇袁小华胡荣江鲁辰桂张雪荧魏向伦胡荣江甘再国鲁辰桂马朋陈亮
关键词:脉冲幅度蒙特卡罗模拟
~1H(^(17)F,α)^(14)O反应截面测量
2019年
^(14)O(α, p)^(17)F是天体X射线暴中重要的突破反应。本工作通过厚靶方法测量其逆反应~1H(^(17)F,α)^(14)O的反应截面来研究这一关键反应。本实验工作是在日本东京大学原子核科学研究中心(CNS)的低能次级束流线(CRIB)上完成的,后续的扣除本底实验是在兰州放射性束流线(RIBLL1)上完成的。CRIB实验是通过~2H(^(16)O,n)^(17)F转移反应产生^(17)F次级束,经过CRIB分离提纯之后,利用该次级束轰击氢气靶。在氢气靶后布置了三套望远镜探测器系统,用以探测不同实验角度的反冲α粒子,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经过动力学重构后得到了~1H(^(17)F,α)^(14)O反应在质心系能区E_(c.m.)=2.7~3.4 MeV的反应截面。实验结果在3 MeV以上的高能区与前人的薄靶实验数据是一致的,在低能区本工作获得了新的实验数据,倾向于支持干涉相消的理论预言结果。
贾宝路胡钧何建军许世伟H.YamaguchiD.Kahl马朋马朋苏俊王宏伟Y.WakabayashiT.TeranishiK.I.HahnJ.Y.MoonH.S.JungT.HashimotoA.A.ChenD.IrvineC.S.LeeS.Kubono
关键词:放射性核束反应截面激发函数
基于ASD芯片的前端电路设计与测试
2024年
为提高HIRFL-CSR外靶实验终端径迹探测器多丝漂移室MWDC前端读出电子学的集成度和动态范围,设计基于ASD芯片的32通道板载前端电路,用于验证ASD+HPTDC的读出方案替代现有SFE16+HPTDC的可行性。该电路主要包括保护电路、时间转换电路、差分驱动电路。目前已在实验室条件下完成电子学性能测试,包括动态范围内的时间精度测试,两种阈值下的时间精度测试及前沿抖动性能测试。结果表明,32通道前端电路实现处理的动态范围可达1200 fC,前沿抖动的时间分辨率优于80 ps;在动态范围100~1200 fC和阈值0.3 V条件下,TOT抖动的Sigma优于150 ps。
蒋洪灿马冬梅孔洁许佳鹏王世陶马朋刘相满颜俊伟
关键词:ASD动态范围时间分辨率
近质子滴线核^(28)S的β延迟γ衰变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在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上,依托兰州放射性束流线,产生、分离和鉴别了同位旋第三分量TZ=−2的近质子滴线核^(28)S,并通过使用包括双面硅条探测器和高纯锗探测器在内的探测阵列,开展了^(28)S的β延迟γ衰变测量。实验准确测量了^(28)S衰变中的5条β延迟γ射线,得到了子核^(28)P相应能级的能量。首次提取出了β衰变布居到^(28)P低激发态的衰变分支比,并构筑了^(28)S的全新部分衰变纲图。本工作为将来进一步比较^(28)S和^(28)Mg间的镜像不对称性提供了精确的实验数据。
高祺锐徐新星周小红周小红梁鹏飞刘嘉健孙立杰李晓菁李智焕林承键杨彦云王建松李智焕蓝乙华杨彦云王建松高志浩王东玺白真马朋段芳芳钟福鹏武晨光胡强白真马军兵王建国李忍马南茹马维虎石国柱余功明DPatel金树亚马南茹马维虎周清武石国柱胡力元王翔臧宏亮李朋杰朱浩钒林喆阳赵青青杨磊温培威杨峰贾会明张高龙潘敏汪小雨杨磊胡正国杨峰贾会明张高龙
关键词:Β衰变
37S第一激发态寿命测量
利用β-γ快时间符合技术,我们测量了37S的第一激发态3/2-的寿命。实验是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的放射性束流线(HIRFL-RIBLL1)终端进行的。首先,通过加速器产生的70 AMeV的初级束40Ar轰击9Be...
王凯龙王建国周小红柳敏良强赟华郭松张志远吕冰锋高丙水郑勇张文强王建松杨彦云白真马朋金仕纶马军兵
关键词:塑料闪烁体
CEE-TPC中GEM读出探测器传输性能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气体电子倍增器(GEM)因其具有较好的位置分辨以及各项同性的二维结构等优点,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HIRFL-CSR上正在建设的低温高密核物质测量谱仪(CEE)也计划使用GEM作为TPC的读出探测器。不同电场条件下GEM探测器的传输特性对探测器的有效增益及能量分辨有较大影响。文中研究了单层GEM探测器中漂移区电场及感应区电场对探测器传输特性的影响;随后研究了双层GEM探测器的电压分配及传输区电场对探测器电荷传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层及多层GEM探测器中,漂移区电场、传输区电场及感应区电场主要通过改变电子透过率和GEM雪崩电场强度及分布影响探测器的电荷传输性能,进而影响探测器的有效增益及能量分辨。以上实验结果表明GEM探测器是CEE-TPC读出探测器的理想选择,同时测试结果也为TPC中多层级联GEM工作点的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
魏向伦鲁辰桂张俊伟马朋杨贺润邱天力李蒙胡荣江段利敏
关键词:GEM传输性能
丰质子核^(29)S的β延迟γ衰变研究
2023年
在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的放射性束流线(HIRFL-RIBLL1)上,使用由三块双面硅微条探测器及环绕它的五个高纯锗探测器组成的探测器阵列,对丰质子核^(29)S的延迟衰变性质展开研究。本次实验获得了^(29)S的半衰期,为183(4)ms。首次实现了^(29)S的延迟测量,准确地获得了4条射线,得到了通过衰变布居到子核^(29)P低激发态的衰变分支比,并由此建立了^(29)S的部分衰变纲图。基于实验数据,研究了^(29)S→^(29)P/^(29)Al→^(29)Si镜像衰变过程中的同位旋对称性破缺。
查思贤李金海覃淑炼常志芳徐新星孙立杰刘嘉健孙立杰林承键李晓菁林承键吴鸿毅李朋杰李智焕杨彦云梁鹏飞王建松高雨枫杨彦云戴凡超朱浩钒王东玺蓝乙华马朋段芳芳高志浩王东玺白真马朋段芳芳钟福鹏武晨光胡强白真马军兵王建国李忍马南茹马维虎石国柱余功明D.Patel金树亚马南茹马维虎胡力元石国柱臧宏亮赵青青杨磊温培威杨峰贾会明张高龙潘敏汪小雨杨磊徐瑚珊杨峰贾会明张高龙王猛陈若富柳敏良徐瑚珊
关键词:丰质子核Β衰变半衰期衰变纲图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