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玉

作品数:12 被引量:16H指数:3
供职机构:安徽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文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篇诗学
  • 4篇诗学思想
  • 2篇桐城派
  • 2篇王夫之
  • 2篇王闿运
  • 1篇地域文化
  • 1篇动机
  • 1篇选诗
  • 1篇学史
  • 1篇学术方法
  • 1篇学术思潮
  • 1篇遗民
  • 1篇遗民心态
  • 1篇源流
  • 1篇儒家诗教
  • 1篇审美立场
  • 1篇失之交臂
  • 1篇诗教
  • 1篇诗评
  • 1篇诗学理想

机构

  • 12篇安徽大学

作者

  • 12篇马玉
  • 7篇吴怀东

传媒

  • 2篇船山学刊
  • 2篇淮南师范学院...
  • 1篇湖南大学学报...
  • 1篇学术界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上饶师范学院...
  • 1篇阜阳师范学院...
  • 1篇皖西学院学报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次命中注定的“失之交臂”——王闿运落选保定莲池书院山长史实述论
2017年
莲池书院是晚清北方学术文化重镇之一,也是桐城派晚清在北方传播的中心。光绪十四年(1888)七月,李鸿章寄信给郭嵩焘,延请汉魏六朝派领袖王闿运出长莲池书院。光绪十五年(1889)二月,王闿运如约北上天津,而此时吴汝纶已接任山长,故王闿运不得不在逗留半年后于八月离津,此尴尬之行后被王闿运自嘲颇具"荒唐"色彩。李之起意与王之应约显然各有其考虑。王闿运离湘北上,实因其与当时湖南官绅学圈之不睦;李鸿章未能践约,实因王闿运非其同类。貌似一场简单的人事纠葛,正是时局与思潮演变之结果。
吴怀东马玉
关键词:莲池书院王闿运桐城派
《诗比兴笺》诗学思想与嘉、道之际学术思潮被引量:3
2012年
《诗比兴笺》是晚清出现的一部具有诗论性质、特色鲜明的诗选著作。作者魏源是清末今文经学的健将,其《诗比兴笺》虽是一部诗学著作,却体现了魏源今文经学的基本思想和学术方法。《诗比兴笺》追求"复古"与"微言大义"的思想立场,重视讽谕功能的"比兴"观念和随意取舍诗歌文本的文献观念,都是今文经学影响的重要表现。今天研究魏源《诗比兴笺》的诗学思想和学术方法,应该注意"致用"与"求是"的差异,注意其社会政治动机的历史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从而才可能做出历史主义的科学评判。
吴怀东马玉
关键词:比兴解诗今文经学动机
《诗比兴笺》考论
《诗比兴笺》是晚清出现的一部特色鲜明的诗选著作,其选诗范围包括汉魏六朝和唐代。其初次刊刻时作者署名为陈沆,很长时间内,没有受到学界的关注。近年来,历史研究界考证其作者是魏源,但是,在清代诗学研究日盛的今天,古代文学研究界...
马玉
关键词:学术方法诗学思想清朝时期
文献传递
抒情传统与儒家诗教的结合——王夫之《古诗评选》选诗评诗论被引量:5
2011年
《古诗评选》是王夫之重要的诗学著作,选诗评诗,极具特色。在选诗方面,不仅诗人数量和诗歌数量众多,而且呈现出极不平衡的状态,同时还收录了八位女诗人的诗作。《古诗评选》所选诗歌主要来自汉代及魏晋南北朝,这些诗歌承载了王夫之独特的诗学理想,其审美立场主要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传统和艺术特性同儒家诗教观的结合。
马玉
关键词:《古诗评选》选诗诗学理想审美立场
论王船山《和梅花百咏诗》
2014年
《和梅花百咏诗》是王夫之康熙四年(1665)为悼念亡友而作的组诗。勾稽史实,通过对序言的解读,可见船山于隆武丙戌、庚寅、乙巳三个历史时刻特殊的人生经历,以及所历人事导致的心态转变。《和梅花百咏诗》为一组"追和"诗,此类诗歌在船山诗集中数量颇多,且情感浓烈,可视为船山以诗存人、以诗纪史的意图表达,是其对自我生命史的阐释和书写方式之一。对《和梅花百咏诗》进行文本细读,可见船山遗民大儒的焦虑、孤贞与深情。另外,从《和梅花百咏诗》亦可见船山追求"雅训"的诗学思想,并与钱谦益《书梅花百咏后》流露的诗学观念不谋而合,于此可对明末清初复兴诗教的诗歌思潮窥之一斑。
马玉吴怀东
关键词:王船山遗民心态诗学思想
吴汝纶与桐城派在清末民初的演变——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选》及其刊刻为考察中心被引量:3
2015年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选》是晚清吴汝纶据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删选而成的一部大型诗文选本。该书的编选与刊刻均有着特殊的时代意义和理论价值:该书于其任教直隶保定莲池书院期间编选而成,编选动机源自维新变法前后吴汝纶对中学存亡的深刻思考。该书在民国初期的刊刻出版与桐城末派大护法徐树铮对自我权力的维护有直接关系。该书在校勘、圈点、评注等诗文评点中,体现出编选、刊刻者强烈的流派意识,显示出桐城派传统的传承性。该书对汉魏六朝诗文的认可、推尊,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桐城派固守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体系。该书吸收曾国藩、方东树二人的诗学观念,以气势、情韵论诗与文,发掘汉魏六朝诗文的劲健、华妙之美,呈现出晚清桐城派独特的"六朝想象"。
马玉
关键词:吴汝纶桐城派
魏源著《诗比兴笺》补证被引量:2
2013年
《诗比兴笺》作者问题是近代学术研究领域的一桩著名公案,近代著名学者已有此书为魏源所作的说法;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经多位学者考证,此书实系魏源所作,这一结论在魏源研究领域基本被认可,却没有引起古代诗学研究者的关注。其实,此书作者乃魏源还可做四个方面的充分补证。《诗比兴笺》与现存陈沆的著作缺少关联,同时,《诗比兴笺》与魏源大量著作形式以及思想内容存在明显的一致性,包括笺注体例、词句、文意和思想观念的相同与近似。魏源将此书"著作权"转让给陈沆的行为,实与古代"托名"现象的文化传统有关。明确此书为魏源所作对于推进清代诗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吴怀东马玉
关键词:陈沆君子托名
论王夫之的文学史观
2011年
王夫之的文学史观以《诗经》为文学史源头,以汉魏诗歌为最高宗尚。船山认为诗歌自六朝以后开始衰颓,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学退化观;在论及文体的源流正变时,他更关注的是抒情诗体的演变;在王夫之看来,文学发展原因包括内、外因两个方面,内因主要是由心生发的人类同情和《诗经》蕴含的"乐语"精神;外因主要包括文学与政治的联系,以及重要理论家、作家对文学的影响等。船山因其明遗臣的身份,其文学史观也浸染了他对明亡的深刻批判、反思以及巨大哀痛。
马玉
关键词:文学史观源流
湖湘政治群体之崛起与湖湘区域文化之自觉--论王闿运对汉魏六朝诗派之建构被引量:3
2017年
咸丰九年(1859)王闿运旅居京师与汉魏六朝派同人共同钞选《八代诗选》,这一文学活动不仅是此派人物提倡汉魏六朝诗的重要标志,更因与湘籍士人同列"肃党"的政治幕僚身份,使得《八代诗选》的编纂明显昭示出彼时京师湖湘文人群体强烈的地域认同、政治热情和诗歌理想。此后,湖湘士人更是在科举、学术、诗文、从祀文庙等广泛的领域以求文化上的奋进和自信。以王闿运为核心的汉魏六朝派诗人则建立了由王夫之、魏源到邓辅纶和湘绮本人的诗脉传承谱系。而此种种诗学和文化领域的努力,显然存在更深刻的背景,即在平定太平天国过程中湖湘士人群体的崛起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湖湘文化传统之自觉建构。
吴怀东马玉
关键词:区域文化
《诗比兴笺》与古典诗学的近代转型被引量:1
2014年
《诗比兴笺》是晚清出现的兼具诗选与诗论性质的诗学著作,作者为近代著名的改革家、思想家魏源。《诗比兴笺》虽然选择了传统诗学的"比兴"概念和"以史证诗"的阐释模式,但是,时代和作者身份的规约,使得这部诗学著作呈现出古典诗学近代转型时期独有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对诗"用"的关注,对诗"美"的追求,对"情"的崇仰。
马玉
关键词:古典诗学近代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