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晶

作品数:22 被引量:371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生物学
  • 7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3篇冻原
  • 13篇高山冻原
  • 10篇生态系统
  • 8篇土壤
  • 4篇养分
  • 4篇植被
  • 4篇生物量
  • 4篇生物循环
  • 4篇物量
  • 3篇凋落
  • 3篇凋落物
  • 3篇碳储量
  • 3篇人工林
  • 3篇干旱
  • 3篇半干旱
  • 2篇地表径流
  • 2篇植被类型
  • 2篇植被生物量
  • 2篇沙棘
  • 2篇沙棘林

机构

  • 22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环境...

作者

  • 22篇魏晶
  • 20篇吴钢
  • 8篇邓红兵
  • 6篇姜萍
  • 5篇赵景柱
  • 5篇王宏昌
  • 3篇尚文艳
  • 3篇付海威
  • 3篇王涌翔
  • 2篇罗跃初
  • 1篇王欢
  • 1篇蔡井伟
  • 1篇孙轶
  • 1篇韩单恒
  • 1篇张萍
  • 1篇刘阳
  • 1篇付晓
  • 1篇于德永
  • 1篇郭芳

传媒

  • 5篇应用生态学报
  • 4篇生态学报
  • 3篇Journa...
  • 2篇环境科学
  • 2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土壤通报
  • 1篇生态环境
  • 1篇水土保持应用...
  • 1篇中国生态学会...

年份

  • 6篇2007
  • 3篇2006
  • 6篇2005
  • 6篇2004
  • 1篇2002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的碳储量被引量:10
2005年
对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碳在植被-凋落物-土壤中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长白山高山冻原植被亚系统中,碳储量分布规律是典型高山冻原(TT)>石质高山冻原(ST)>草甸高山冻原(MT)>沼泽高山冻原(WT)>石海高山冻原(RT),长白山高山冻原的植被碳储量为3.3457×104 t.而生物量分布规律是WT>TT>MT>ST>RT.在长白山高山冻原凋落物亚系统中,平均凋落物量是0.991 kg·hm-2·年-1;凋落物碳储量为1.5043×104 t,碳储量分布规律是TT>ST>MT>RT>WT.长白山高山冻原土壤(0~20 cm)亚系统中,有机碳储量为3.162×105t;每年约有1.4105×104 t碳通过土壤呼吸释放到大气圈,长白山高山冻原植被-土壤系统现已成为3.6471×105t碳储库.
魏晶邓红兵吴钢
关键词:冻原
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土壤碳和养分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英文)被引量:4
2004年
气候变化对土壤碳和养分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生态学家的关注,尤其是对高山冻原生态系统的影响。本研究目的是长白山高山冻原系统土壤碳和养分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碳在Meadow alpine tundra vegetation (MA)中显著地高于其他植被类型(p<0.05);在每一植被类型中,表层(010 cm)碳含量显著地高于1020 cm的土层;土壤氮的分布格局是氮素在表层和1020 cm土层变化规律相似;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磷在Lithic alpine tundra vegetation (LA) 中显著地低于其他植被类型(p<0.05);土壤钾浓度在Felsenmeer alpine tundra vegetation (FA) 和LA中显著地高于其他植被类型,但在每一植被类型中土壤钾浓度随土壤深度没有明显的变化;不同深度土壤硫在MA中显著地高度其他植被类型;对每一植被类型而言,C: N, C: P, C: K 和C: S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除了在SA的表层外,表层的土壤C: N高于1020 cm的土层。在长白山高山冻原系统中,随植被类型的变化,土壤碳和养分储量有着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参29表3图1。
魏晶吴钢邓红兵赵景柱
关键词:土壤碳储量土壤养分植被类型
辽西大凌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价被引量:34
2006年
生态安全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尤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反映、通过专家评议,从生态系统的状态-压力-效应3个方面选取28项指标,对辽西大凌河流域不同时期的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87年(7、48)与2002年(7、51)大凌河流域生态安全处于良好状态,但2002年面临的生态压力比1987年增加了32、5%.1987~2002年大凌河流域生态安全水平没有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朝阳市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小流域治理.大凌河流域2002年生态状态和生态效应分别是1987年1.29和1.42倍.
王宏昌魏晶姜萍吴钢
关键词:流域生态安全
辽西半干旱区典型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水土保持功能被引量:18
2007年
从森林生态系统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角度对辽西半干旱区5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水土保持功能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人工林生态系统可以有效地减少地表径流及土壤侵蚀.油松纯林、油松-沙棘混交林、沙棘林、小叶杨纯林和小叶杨-沙棘混交林6—9月的月平均地表径流系数分别为荒山(对照)的10.1%、6.5%、2.3%、8.6%和5.3%,土壤侵蚀量分别为荒山的2.65%、0.96%、0.15%、2.32%和0.69%.5种人工林生态系统中,沙棘林的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最小,水土保持功能最佳.
姜萍郭芳罗跃初魏晶孙晓伟吴钢
关键词:辽西半干旱区人工林水土保持地表径流土壤侵蚀
辽西大凌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
流域土地利用及其生态效应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以辽宁西部大凌河流域为例,运用景观生态学和流域生态学原理,研究了流域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及其生态效应,评价了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土壤生态,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及生物多样性的影...
魏晶
辽西低山丘陵区人工油松林和沙棘林的水文生态效应被引量:19
2006年
利用设置在不同地类内的径流小区,对辽西大凌河流域的沟壑丘陵区进行定位观察,探讨辽西半干旱区主要造林树种油松和沙棘的水文生态效应.结果表明:2002年6月~2004年6月平均降水量为238.9mm时,油松和沙棘平均林冠截留量分别为55.5mm和76.05mm,其截留率分别为23.08%和32.28%,即约有1/4~1/3降水被林冠截留.油松林中凋落物平均截留率为14.17%,沙棘林为20.8%.油松林和沙棘林年均径流深分别为2.516mm和0.893mm;侵蚀量为15.57t km^-2和0.76t km^-2;林地内径流深和侵蚀量约为荒地(对照)的1/20和1/50.林地土壤理化性质,除土壤容重之外,0~20cm土层的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饱和含水量和非毛管持水量都高于2~40cm土层;油松林和沙棘林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荒地;pH、全磷和速效磷在地类和不同土层深度中没有显著差异.沙棘林和油松林的非毛管持水量分别是荒地的275.9%和182.1%.
魏晶吴钢
关键词:低山丘陵人工油松林沙棘林水文生态效应
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养分生物循环研究
本论文选择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在系统调查分析高山冻原植被群落的基础上,用野外调查测试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利用分室模型探讨了碳、氮、硫、磷4种元素在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植被-凋落物-土壤系统间的分布、积...
魏晶
关键词:生物循环生物量凋落物土壤呼吸高山冻原
文献传递
辽西半干旱区几种人工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功能研究被引量:61
2004年
从森林生态系统树冠截留降雨、枯落物持水及土壤蓄水 3个层次对辽西半干旱区 5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涵养水源功能进行了定量研究 .结果表明 ,各人工林生态系统树冠对降雨的平均截留率为1 4 5 8%~ 37 1 9% ,依次为沙棘林 >油松沙棘混交林 >杨树沙棘混交林 >油松纯林 >杨树纯林 ;枯落物层厚度为 1 6~ 4 1cm ,枯落物贮量为 1 890 4~ 6 4 2 5 2kg·hm-2 ,枯落物层厚度和贮量均为沙棘林 >油松沙棘混交林 >杨树沙棘混交林 >油松纯林 >杨树纯林 ,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取决于枯落物贮量及其最大持水率 ,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为 5 95 7 7~ 1 9332 9kg·hm-2 ,依次为沙棘林 >油松沙棘混交林 >杨树沙棘混交林 >油松纯林 >杨树纯林 ;各人工林生态系统 0~ 4 0cm土壤层非毛管蓄水量为 2 3 70~ 37 85mm ,依次为沙棘林 >杨树沙棘混交林 >油松沙棘混交林 >杨树纯林 >油松纯林 .在 5种人工林生态系统中 ,沙棘林的涵养水源功能最好 。
罗跃初韩单恒王宏昌刘建民魏晶吴钢
关键词:辽西半干旱区人工林涵养水源树冠截留枯落物持水土壤蓄水
长白山高山冻原养分生物循环及与北极冻原的对比研究
<正> 本文利用分室模型对长白山高山冻原系统养分(主要包括氮硫磷3种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进行了研究;利用植物属种共有率对长白山高山冻原与北极冻原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长白山高山冻原植物区系中有89.3%的属和58.6...
魏晶邓红兵吴钢赵景柱
关键词:养分生物循环高山冻原
文献传递
辽西5种人工林水土保持效应研究被引量:6
2007年
从森林生态系统对地表径流、土壤侵蚀和养分输出3个层次对辽西半干旱地区5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水土保持功能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油松纯林、松×沙混交林、沙棘纯林、杨树纯林、杨×沙混交林在2002年雨季的月均地表径流系数分别为荒地的10.1%、6.5%、2.3%、8.6%、5.3%。在各人工林类型中,以沙棘林的地表径流量为最少,依次为沙棘林<杨×沙混交林<松×沙混交林<杨树林<油松林。在5种人工林生态系统中,沙棘林的水土保持功能最好,其次是混交林,最后是杨树和油松纯林。今后的植树造林工程一定要多栽植各种混交林,尽量少营造油松和杨树等纯林。
李云岚李春华魏晶王宏昌吴钢
关键词:半干旱地区人工林沙棘林混交林地表径流土壤侵蚀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