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淑英
- 作品数:5 被引量:43H指数:4
- 供职机构:天津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在ERCP患者异丙酚麻醉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监测ERCP患者异丙酚麻醉中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的变化,探寻适宜的麻醉深度供临床参考。方法60例均分为Ⅰ组AAI39~30,Ⅱ组AAI29~20,Ⅲ组AAI19~10。以15~20mg/10s的速度静注异丙酚诱导,进镜后以8~10mg/(kg.h)泵注异丙酚维持麻醉。根据AAI值是否在预定范围调节异丙酚用量,主要手术步骤完成后停药。监测3组不同时间点的SBP、DBP、HR、SpO2及AAI。记录各组入睡、操作、清醒时间,以及体动、呛咳、打鼾的发生率。结果麻醉诱导后3组SBP均显著下降,Ⅲ组DBP亦下降,但均为一过性。HR、SpO2无明显变化。AAI在进镜时均降至预定范围,并在大声呼名有反应前后骤然升高。Ⅰ组体动、呛咳发生率明显高于Ⅱ、Ⅲ组;Ⅲ组打鼾率、清醒时间与另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但SpO2无明显变化。结论AAI10~29是ERCP患者异丙酚静脉麻醉较为适宜的麻醉水平。
- 冯洁李新魏淑英耿立成
- 关键词:听觉诱发电位ERCP异丙酚麻醉
- 高龄ERCP患者丙泊酚清醒镇静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07年
- 冯洁李新魏淑英耿立成
- 关键词:丙泊酚ERCP清醒镇静
- 加巴喷丁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观察被引量:14
- 2012年
- 目的观察加巴喷丁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按照入选标准选择60例患者,随机分为加巴喷丁组(A组,n=20)、椎旁神经阻滞组(B组,n=20)和联合治疗组(C组,n=20)。A组口服加巴喷丁;B组根据病变累及的脊神经支配区域,分别行颈、胸、腰椎旁神经阻滞,每周1次;C组联合上述两种方法。各组均治疗5周。观察治疗前后镇痛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3组治疗后VAS评分均明显降低,C组治疗1周后VAS评分首先降低,A、B组起效慢;治疗结束时3组镇痛总有效率均≥75%,但C组疼痛完全缓解率(65%)及总有效率(85%)均高于A、B组。A、C组的主要不良反应为眩晕、嗜睡;B组2例出现双下肢麻木、无力。结论加巴喷丁联合椎旁神经阻滞可明显降低PHN的程度,并有较好的耐受性。
- 冯洁耿立成李昕魏淑英刘华耿京淼
- 关键词:加巴喷丁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椎旁神经阻滞镇痛
- 一套无痛消化内镜麻醉管理模式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6
- 2012年
- 目的评价无痛消化内镜麻醉管理模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对采用麻醉医生指导的护士约诊、术中协助、术后苏醒观察的麻醉管理模式下施行的17100例无痛消化内镜诊疗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于所有病例中按病历编号随机抽取800例,胃镜组、肠镜组、EUS组、ERCP组患者各200例,统计各组内镜诊疗时间、入睡时间、苏醒时间、离科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7100例中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者10例(0.058%),包括呼吸暂停3例,缩颌、舌后坠致上呼吸道梗阻1例,进镜时喉痉挛5例,经口肠梗阻导管置入术中反流误吸1例;无一例与麻醉及内镜诊疗相关的死亡病例。800例抽样结果显示,术中平均动脉压升高或降低超过基础值30%、心率加快或减慢超过基础值30%、血氧饱和度〈95%的发生率分别在6.0%~25.0%、3.0%~8.5%、≤2.0%;术中遗忘率在99%~100%,睡眠质量好发生率在98.O%~100.0%;术中呛咳发生率在0.5%~4.5%,体动发生率在5.5%~11.5%,肌阵挛发生率在1.5%~3.5%;术后恶心呕吐、兴奋、躁动、眩晕发生率均不高于4%。结论采用麻醉医生指导的护士约诊、术中协助、术后苏醒观察的麻醉管理模式是安全和可行的,有利于提高麻醉效能,减少并发症。
- 冯洁李文李欣董默魏淑英吴建国石磊刘华耿京淼
- 关键词:消化内镜
- 神经妥乐平腰大肌间沟阻滞治疗腰神经痛被引量:7
- 2008年
- 冯洁李新魏淑英刘华
- 关键词:神经阻滞治疗神经妥乐平N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