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东虹

作品数:6 被引量:26H指数:4
供职机构:东莞市中心血站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液
  • 3篇品管圈
  • 3篇献血
  • 3篇护理
  • 2篇血浆
  • 2篇无偿
  • 2篇献血者
  • 2篇发生率
  • 1篇血浆置换
  • 1篇血液标本
  • 1篇血液透析
  • 1篇血站
  • 1篇治疗性血浆置...
  • 1篇人性化
  • 1篇人性化护理
  • 1篇溶血
  • 1篇生活质量
  • 1篇重复献血
  • 1篇无偿献血
  • 1篇献血者血液

机构

  • 6篇东莞市中心血...

作者

  • 6篇黄东虹
  • 4篇李姗丹
  • 2篇陈庆恺
  • 1篇黄志森
  • 1篇严仲文
  • 1篇陈少彬
  • 1篇王振兴

传媒

  • 1篇中国输血杂志
  • 1篇黑龙江医学
  • 1篇现代医院
  • 1篇岭南急诊医学...
  • 1篇护理实践与研...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0
  • 2篇2018
  • 2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治疗性血浆置换不良反应调查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总结治疗性血浆置换(TPE)的不良反应,探讨其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2年3月东莞市中心血站联合本市医院进行TPE45例共95例次的临床资料。结果:95例次TPE中发生轻度不良反应48例次(50.5%),其中枸橼酸反应25例次(52.1%),过敏反应11例次(22.9%),心血管系统反应4例次(8.3%),感染3例次(6.3%),凝血功能改变1例次(2.1%),其他4例次(8.3%)。多次置换和全身情况差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结论:TPE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但较轻,且可知可治。
黄东虹严仲文
关键词:血浆置换
品管圈在降低血站血液标本不合格率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血液标本不合格率中的作用,分析品管圈工作实效性。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选定"降低血液标本不合格率"为主题,通过现况调查,了解现况,设定目标值,分析造成血液标本不合格的主要问题为"血液标本溶血"、"血液标本不足量"、"脂血",针对主要问题制定对策并实施。结果品管圈活动的实施规范了护士血液标本采集各环节的流程,提升了护士完善血液标本采集知识的知晓率,血液标本不合格率从品管圈实施前0. 32‰下降到实施后的0. 09‰。结论采用品管圈活动能有效提高血液标本的质量,使血液标本各个关键环节得到科学有效的管理,并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及团队精神。
黄东虹李姗丹王萌徐华馨
关键词:品管圈护理血液标本标本质量
品管圈对无偿献血者血液可疑溶血血浆发生率的影响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品管圈对无偿献血者血液可疑溶血血浆发生率的影响分析。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制定活动方案,分析现状,发现问题以及提出相关解决措施,并将改进前后的状况进行比较。结果 2017年1—6月全血分离袋数40 087袋,可疑溶血血浆一共有97袋,可疑溶血血浆发生率0. 242%;采取措施后,2017年7—9月全血分离袋数18 652袋,可疑溶血血浆17袋,可疑溶血血浆发生率0. 091%,实施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降低无偿献血者可疑溶血血浆发生率,提高圈员的综合能力。
李姗丹徐华馨黄东虹张旭芬陈庆恺
关键词:品管圈发生率
人性化护理对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对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并观察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自愿、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血液透析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人性化护理措施,护理结束后,采用SF-36生活质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并对评分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采用护理干预后,观察组SF-36生活质量表评分各项内容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临床采用人性化护理对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效果明显,能够改善患者的病情和负性情绪,提高患者对治疗的积极性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利于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黄东虹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血液透析生活质量护理
初次和重复献血不足量特征及原因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初次和重复不足量献血者的人群特征和相关影响因素,为进一步降低献血不足量的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202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某市全血不足量献血者的献血资料,统计不足量献血者相关数据,比较初次和重复献血者不足量的原因。结果:本站全血献血者不足量发生率为1.03%,初次献血者发生率为1.52%,高于重复献血者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3.69,P<0.05);在初次献血者中年龄18~25岁不足量发生率为2.40%高于其他年龄组的1.22%、0.94%、0.8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2.786,P<0.05);体重≤55 kg的发生率为1.89%高于体重>55 kg的发生率为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91,P<0.05);高校和集体献血不足量发生率最高,分别为2.81%和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6.890、12.693,P<0.05);目标献血量400 mL发生率为1.84%高于300 mL发生率为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16,P<0.05);初次与重复献血者发生不足量的原因由高到低排列顺序是一致的,主要原因是精神紧张和血流不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916、48.822,P<0.05)。结论:初次和重复献血者发生不足量的主要原因是精神紧张,重点关注初次献血者中年龄18~25岁、体重≤55 kg、目标血量400 mL的高校群体,应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预防献血不足量的发生,减少血液报废和保障献血者安全。
王振兴黄志森黄东虹李姗丹陈少彬陈庆恺揭小梅
关键词:献血者
品管圈对降低全血采集不足量发生率的效果观察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全血采集不足量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运用品管圈活动的管理方法,分析影响全血采集不足量的主要因素,制定对策并组织实施。比较改善前后全血采集不足量发生率,评价本品管圈有形成果和无形成果。结果改善后全血采集不足量发生率由原来的1.50%降到0.67%,下降幅度达0.83%。改善前后比较,献血反应和采血不畅2项指标有差异(P<0.05)。活动后的达标率为108%,达到了预期目标。圈员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凝聚力都有一定程度提高。结论本次品管圈活动降低全血采集不足量发生率,减少血液报废,保证了血液质量,提高血液采集成功率,值得推广。
黄东虹李姗丹王萌袁翠珊杨志鹏
关键词:品管圈无偿献血护理发生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