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黎韦华

作品数:14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角膜
  • 6篇新生淋巴管
  • 6篇淋巴
  • 6篇淋巴管
  • 6篇角膜新生淋巴...
  • 4篇新生血管
  • 4篇血管
  • 4篇移植后
  • 4篇烧伤
  • 3篇碱烧伤
  • 3篇角膜移植
  • 2篇炎症
  • 2篇烧伤后
  • 2篇内障
  • 2篇小鼠
  • 2篇淋巴管生成
  • 2篇白内障
  • 1篇单个核细胞
  • 1篇蛋白质饲料
  • 1篇滴眼

机构

  • 14篇中山大学
  • 4篇广州市妇女儿...
  • 3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广东医学院
  • 1篇广州市儿童医...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西藏自治区农...

作者

  • 14篇黎韦华
  • 6篇徐建刚
  • 5篇凌士奇
  • 3篇梁凌毅
  • 3篇黄冰
  • 3篇邝文辉
  • 3篇王文聪
  • 2篇林浩添
  • 2篇李志权
  • 2篇黄健发
  • 1篇乐美华
  • 1篇张雪菲
  • 1篇王智崇
  • 1篇莫放
  • 1篇廖秀珍
  • 1篇李朝阳
  • 1篇央金
  • 1篇张微
  • 1篇徐晓平
  • 1篇林少春

传媒

  • 2篇中华眼科杂志
  • 2篇国际眼科杂志
  • 1篇临床眼科杂志
  • 1篇眼科新进展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新医学
  • 1篇动物营养学报
  • 1篇眼科学报(英...
  • 1篇中国比较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管理观察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EdU标记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体外增殖被引量:4
2017年
背景: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群中含有外周血干细胞,其体外增殖情况仍不清楚,体内移植也缺乏良好的标记物。目的:以EdU作为标记物,观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干细胞培养基中的增殖情况,以及探讨EdU标记外周血干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分离新西兰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加入EdU的干细胞培养液中培养1-5 d;于不同的时间点观察细胞形态和进行细胞计数;收获细胞,进行EdU染色,观察EdU阳性细胞并检测阳性率。结果与结论:(1)刚分离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为类圆形,轮廓清晰;经过1 d培养时,大部分细胞仍悬浮在培养液中,球形或类圆形,有细胞团出现,也见少量细胞散在贴壁,呈现三角形或多边形;培养2 d时,可见较多细胞碎片,大多数细胞仍为类圆形;培养3-5 d时,细胞碎片增多,细胞团体积变小,细胞密度明显降低;(2)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计数逐渐降低;(3)在培养1 d时,有散在EdU红色标记细胞;在培养2 d时,EdU红色标记细胞明显增多,并在培养三四天时维持不明显的变化;在培养5 d时,EdU红色标记的细胞明显减少;培养2 d时,EdU阳性细胞率最高,为(2.38±0.10)%;(4)结果表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群中增殖细胞率很低,EdU能标记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有增殖能力的细胞。
赵鸣雷甄栋钦黄健发黎韦华王文聪李志权张和宁冼碧琨彭宇婷周敏仪黄冰
关键词:干细胞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成体干细胞细胞移植
眼科学实验动物中心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被引量:1
2015年
根据眼科学实验动物中心管理需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中山大学建立了眼科学实验动物中心信息化管理平台。该平台基本涵盖了眼科学实验动物中心的全部工作,并初步构建起动物实验室管理平台。本文简要介绍了平台的主要功能,并对平台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王文聪黎韦华陈伟国乐美华
关键词:管理平台
碱烧伤后角膜新生淋巴管的实验研究
2010年
目的动态检测大鼠角膜碱烧伤后的角膜新生淋巴管和血管的变化,并阐明二者之间的关联。方法制备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于碱烧伤后1周、2周行角膜组织电镜检查,检测角膜新生淋巴管与新生血管。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5’-nase-alkaline phos-phatase,5’-NA-ALP)双重酶组织化学染色及全角膜免疫荧光染色分别检测碱烧伤后6h、1d、3d、1周、2周、3周、4周、5周、6周、7周、8周的角膜新生淋巴管和新生血管的动态变化,并进行淋巴管计数(lymphatic vessels counting,LVC)和血管计数(blood vessels counting,BVC)比较。结果电镜观察结果:角膜碱烧伤后1周,角膜基质层出现新生血管,未见淋巴管;碱烧伤后2周,新生血管和新生淋巴管均出现。酶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碱烧伤后6h有新生血管,1周时角膜基质层存在新生淋巴管,2周时LVC和BVC均达到高峰,分别为(16.41±1.00)个和(50.40±1.56)个;以后逐渐下降,5周时LVC为(0.33±0.50)个,BVC为(12.52±2.51)个;8周时均为0。碱烧伤后,新生淋巴管和新生血管呈显著性正相关(y=0.2938x,r2=0.6703,P<0.01)。全角膜免疫荧光染色:角膜碱烧伤后3d,角膜可见新生淋巴管;碱烧伤后1周,新生淋巴管明显增多;2周达高峰,3周开始减少;5周时仅有角膜新生血管;8周时新生血管逐渐消退。结论角膜碱烧伤后有新生淋巴管生成,2周达到高峰,5周消退;角膜新生淋巴管和新生血管之间密切关联。
凌士奇柳灿黎韦华林浩添
关键词:角膜碱烧伤新生淋巴管
碱烧伤后角膜新生淋巴管与炎症反应指数间的关联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 探讨角膜碱烧伤后的角膜新生淋巴管与炎症反应指数间的关联.方法 实验研究.制备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采用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5'-NA-ALP)双重酶组织化学染色及全角膜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碱烧伤后1、3 d,1、2、3、4、5、6、7及8周的角膜新生淋巴管和血管的动态变化,并进行淋巴管计数(LVC)和血管计数(BVC).同时,于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炎症反应的变化,记录炎症反应指数(IF),并比较LVC和IF之间的关联.11例人角膜取自碱烧伤后行角膜移植的11例患者.淋巴管内皮细胞受体(LYVE-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标记人角膜中的新生淋巴管,LVC和IF之间的关联运用Pearson's相关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角膜中存在淋巴管和不存在淋巴管的患者之间IF、炎性细胞计数、碱烧伤病史、年龄的差异.结果 碱烧伤后,角膜基质层存在着新生淋巴管.碱烧伤后3 d时出现角膜新生淋巴管,2周末达到高峰,5周末消退.新生淋巴管的出现滞后于炎症反应,但先于炎症反应和新生血管而消退.LVC与IF之间呈正相关(r=0.572,P<0.01).11例患者中3例存在着角膜新生淋巴管.与另8例角膜中无新生淋巴管的患者相比,前者IF显著性升高(t=3.28,P<0.05)、炎性细胞计数显著性增加(t=2.42,P<0.05),年龄显著性下降(t=2.62,P<0.05),而碱烧伤病史无显著性差异(t=1.28,P>0.05).结论 角膜碱烧伤后有淋巴管生成,角膜新生淋巴管和炎症反应指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凌士奇黎韦华徐建刚邝文辉李朝阳
关键词:角膜眼烧伤淋巴管生成炎症
玻璃体腔注射对裸小鼠视网膜组织形态学的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观察单纯的玻璃体腔注射对裸小鼠视网膜组织形态学的影响,为建立简单的制作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在全身麻醉配合眼部局部麻醉情况下,利用微量注射器往裸小鼠玻璃体腔内迅速注入10μL生理盐水,然后在不同的时间点取注射眼进行固定、切片和HE染色,观察视网膜特别是视神经节细胞的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视网膜层次清晰,各层排列整齐而致密,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呈单层排列,大小不一,染色质分布均匀。实验组于注射后第1天、第3天和第5天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减少的情况不明显,十层结构仍相对清晰。但于第7天,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出现细胞明显缺失的现象,第14天为最严重,第30天和第60天与第14天相比无明显差别。结论玻璃体腔注射过量的生理盐水能够损伤视网膜组织,造成神经节细胞减少,有可能成为一种简单的制作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的方法。
刘茜黎韦华黄冰李永平林少春黄健发徐晓平孙雪荣陈梦飞陈系古廖秀珍
关键词:视神经损伤裸小鼠玻璃体腔注射
3种滴眼液对麻醉小鼠可逆性白内障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3种不同的滴眼液在麻醉小鼠晶状体浑浊中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0只6周龄C57BL/6j小鼠分为4组,A组为自然暴露组(对照组),B组为滴用透明质酸钠组,C组为滴用甲基纤维素滴眼液组,D组为滴用生理盐水组。分别于麻醉后10,20,30,45和60 min观察小鼠晶状体浑浊情况。结果:与A组相比,3种滴眼液均不同程度地延长小鼠晶状体浑浊的时间;30 min时,4组小鼠浑浊发生率分别为90%,50%,50%和10%,并延缓晶状体浑浊的进展;60 min时,4组小鼠3级浑浊的发生率为30%,10%,10%和0,其中生理盐水的作用效果最优,可以明显延迟晶状体变浑浊的时间。结论:麻醉小鼠的晶状体浑浊程度可以被相关滴眼液延缓,适用于短时间的眼科检查和处理,又因其经济易得,可广泛应用于小鼠活体的眼科检查中。
王文聪李扬杵涂丽芳陈伟国黎韦华
关键词:小鼠麻醉状态白内障
兔和猴眼表碱烧伤经人羊膜治疗性移植后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观察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观察兔和猴眼表碱烧伤经人羊膜移植治疗后的临床和病理变化。方法选取6只新西兰兔和3只猕猴构建眼表碱烧伤模型,采用人羊膜移植治疗,于术后第1、2、4、8和12周观察术眼的临床表现。术后12周处死动物,取角膜、角膜缘及巩膜区部分组织,行HE染色。结果经人羊膜移植治疗后,兔角膜碱烧伤后产生较强烈的并发症如角膜结膜化、混浊、新生血管增生等反应;猴角膜碱烧伤后的症状则要轻微的多。结论兔和猴眼表碱烧伤经人羊膜治疗性移植后表现出不同的临床和病理变化,兔子可能更适合眼表碱烧伤模型。
张和宁张敏黄勉黎韦华王文聪叶志民李志权王智崇黄冰
关键词:眼表碱烧伤羊膜
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淋巴管与新生血管间的关联(英文)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研究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淋巴管与新生血管间关联。方法:人角膜取自行二次角膜移植的19名患者。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5-nase-Alkaline phosphatase,5-NA-ALP)双重酶组织化学染色及淋巴内皮细胞受体(lymphatic vessel endothelial receptor,LYVE-1)、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decule-1,PECAM-1)双重免疫组化法标记角膜中的新生血管和淋巴管,并进行淋巴管计数(lymphatic vessels counting,LVC)和血管计数(blood vessels counting,BVC),比较BVC与LVC之间的关联。结果:角膜中存在角膜新生血管12例(63%),存在角膜新生淋巴管5例(26%)。角膜新生淋巴管仅出现在血管化角膜中。角膜移植后BVC与LVC间呈显著性正相关(r=0.725;P<0.01)。结论:人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淋巴管与新生血管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凌士奇柳灿黎韦华徐建刚邝文辉
关键词:角膜新生淋巴管新生血管
云南半细毛羊6种蛋白质饲料的可消化粗蛋白质和有效能的评价被引量:2
2019年
本试验旨在利用概略养分分析法测定半细毛羊6种蛋白质饲料原料[豆粕、干酒糟及其可溶物(DDGS)、棉籽粕、膨化大豆、玉米蛋白粉和菜籽粕]的营养成分含量,并通过消化代谢试验结合套算法实测饲料原料的可消化粗蛋白质(DCP)含量和有效能值。试验选取16只体重为(56.05±5.47) kg的云南半细毛羊,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平均分为4组,每组4只。试验共2期,共7个饲粮,包含1个基础饲粮和6个试验饲粮。第1期饲喂4种饲粮,第2期饲喂3种饲粮。试验期10 d,其中预试期5 d,正试期5 d。结果表明:1)玉米蛋白粉的粗蛋白质(CP)含量最高,为65.77%,棉籽粕和豆粕的CP含量为50%左右,膨化大豆和菜籽粕的CP含量为37%左右,DDGS的CP含量最低,为25.93%。菜籽粕和膨化大豆的粗纤维(CF)含量较高,为16%左右,DDGS和棉籽粕的CF含量为11%左右,豆粕和玉米蛋白粉的CF含量较低,均在6%以下。2)各种蛋白质饲料原料的DCP含量之间差异显著(P <0. 05),其中玉米蛋白粉的DCP含量最高,为581. 79 g/kg,其次是棉籽粕、豆粕、膨化大豆和菜籽粕,DDGS的DCP含量最低,为211.48 g/kg。膨化大豆的消化能(DE)和代谢能(M E)最高,分别为21.54和19.79 M J/kg,其次是玉米蛋白粉、豆粕、棉籽粕和菜籽粕,DDGS的DE和ME最低,分别为14.62和12.45 MJ/kg。棉籽粕、菜籽粕和DDGS的有效能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从营养成分含量上看,玉米蛋白粉品质最好,其次是豆粕、棉籽粕、膨化大豆、菜籽粕和DDGS。从DCP品质来说,玉米蛋白粉的品质最优,依次高于棉籽粕、豆粕、膨化大豆、菜籽粕和DDGS。从有效能值来说,膨化大豆最优,依次高于玉米蛋白粉、豆粕、棉籽粕、菜籽粕和DDGS。
付霞杰洪琼花黎韦华央金莫放张微
关键词:半细毛羊蛋白质饲料营养成分有效能
大鼠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淋巴管的动态变化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研究大鼠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淋巴管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炎症指数间的关系。方法实验研究。制备大鼠角膜移植模型,于移植后第1、3、7、10、14、30、60天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全角膜免疫荧光法标记角膜新生淋巴管,并进行淋巴管计数(LVC),检测淋巴管的动态变化;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角膜组织中VEGF-C的蛋白和mRNA的变化;同时记录炎症指数以评估角膜移植后的炎症反应。运用配对t检验比较角膜移植后3d和14d时VEGF—CmRNA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LVC和炎症指数、LVC和VEGF—C之间的关联。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示角膜移植后3d角膜基质中出现了新生淋巴管,LVC为(1.8±0.3)个,14d时达到高峰,为(9.1±1.5)个。角膜移植后VEGF.C的分泌迅速增加,3d时达到第1个高峰,VEGF.CmRNA为(1.62±0.08)copies/g,以后逐渐减少,7d时角膜基质中几乎无VEGF.C的表达,继而VEGF—C的分泌再次增加,14d时达到第2个高峰,VEGF-CmRNA为(2.48±0.03)copies/g,与3d时比较,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96,P=0.020)。LVC与VEGF—C、炎症指数间相关系数有统计学意义(r=0.51,P=0.003和r=0.55,P=0.003)。结论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淋巴管与VEGF—C及炎症指数间密切相关。
凌士奇黎韦华梁凌毅徐建刚邝文辉
关键词:角膜移植角膜淋巴管生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