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艳
- 作品数:28 被引量:82H指数:4
- 供职机构:杭州市中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杭州市卫生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杭州地区产KPC酶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及流行性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了解产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KPC)大肠埃希菌的流行情况,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及防止多重耐药菌大范围播散。方法收集2012年7月至2014年1月杭州市中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中医院和浙江省人民医院共25株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大肠埃希菌。利用K-B纸片法测试所有菌株对22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PCR扩增确认blaKPC基因,改良Hodge试验确认菌株是否产碳青霉烯酶;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进行菌株同源性分析。结果25株大肠埃希菌均产KPC酶,编码blaKPC-2基因。这些产KPC酶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尤其对几乎所有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PFGE分型将25株菌株分为3个主要同源克隆群,克隆群A(4株)、克隆群B(5株)和克隆群C(2株),其余14株为散发克隆。MLST分型则分为8个ST型,其中以ST131型为主,共有14株(占56%),另外还包括ST167型3株,ST2003型3株,其余ST型各有1株,这些ST型之间同源性相距较远。PFGE分型和MLST分型结果基本一致。结论目前我国杭州地区产KPC酶大肠埃希菌以ST131型为主,呈多重耐药性,并且在多家医院检出。耐药菌株的流行具有一定的病区集中性,如重症监护室、急诊科,其余多为散发菌株。
- 王育瑛齐艳杨雪静王燕飞蒋琰楼正青俞云松
- 关键词:碳青霉烯酶大肠埃希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多位点序列分型
- 非哺乳期肉芽肿性乳腺炎中亲脂性棒状杆菌的检测及抗菌药物的选择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探讨非哺乳期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乳腺穿刺液标本中亲脂性棒状杆菌的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5月该院收治的20例非哺乳期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经48 h培养阴性的乳腺穿刺液标本,通过延长培养时间及改变培养条件进行苛养菌的培养。采用16S rRNA测序分析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飞行质谱技术分别进行菌种的鉴定;采用E-test法对最低抑菌浓度(MIC)进行测定,采用欧洲药敏试验委员会(EUCAST)标准进行敏感性判读;采用1%吐温-80血平板进行对照的亲脂性试验。结果共分离得到20株苛养菌,其中16株克氏棒状杆菌,1株结核硬脂酸棒状杆菌,1株棒状杆菌某些种,2株厌氧菌(分别是黑尔嗜胨菌和贪婪丙酸杆菌)。1株结核硬脂酸棒状杆菌对所有试验药物均高度敏感,其余17株棒状杆菌体外对青霉素类、大多数头孢类药物敏感,但对红霉素、克林霉素高度耐药,少部分菌株对左氧氟沙星高度耐药。亲脂性试验显示,所有棒状杆菌均具有良好的亲脂性。结论亲脂性棒状杆菌,尤其是克氏棒状杆菌与非哺乳期肉芽肿性乳腺炎密切相关,亲脂性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实验室须高度重视并改善培养条件及运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飞行质谱技术进行准确鉴定以提高培养检出率。临床治疗建议使用亲脂性较好且敏感的利奈唑胺等抗菌药物进行目标性治疗。
- 杨玮齐艳杨慧芬罗华
- 门诊与住院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比较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门诊与住院患者尿路感染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诊断为尿路感染的门诊及住院患者的尿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应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鉴定仪对菌株进行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WHONET5.6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检出病原菌320株,门诊组共检出11种病原菌,住院组共检出22种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均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分别占81.7%、48.6%;革兰阳性菌以屎肠球菌为主,分别占43.8%、50.0%。药敏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敏感率较高的是替加环素、头孢替坦、阿米卡星、呋喃妥因和亚胺培南。屎肠球菌敏感率较高的是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结论尿路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了解病原菌的临床分布,重视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尿路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 沈嫣婧闫涛齐艳楼正青
- 关键词:尿路感染病原菌耐药性
- 尿路感染雷氏普罗威登斯菌的临床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 2022年
- 目的分析尿路感染雷氏普罗威登斯菌的临床特征及耐药现状,为临床预防和合理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医院2015年1月—2020年12月分离的尿路感染雷氏普罗威登斯菌的临床特征和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与非尿路感染雷氏普罗威登斯菌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分离到尿路感染雷氏普罗威登斯菌36株,主要来源于有基础疾病并长期留置导尿的老年男性患者,其可引起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等增高,抗感染治疗多用第三、四代头孢菌素、抗假单胞菌青霉素+酶抑制剂。这类菌株对阿米卡星、氨曲南和头孢吡肟较敏感,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的敏感性要显著高于非尿路感染菌株(P<0.05)。结论临床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泛耐药菌株的传播;同时,治疗上需区分其感染类型而选用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
- 张思琴齐艳闫涛
- 关键词:尿路感染耐药性
- 喂养方式对腹泻患儿头孢克洛使用前后肠道菌群的影响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母乳喂养和配方奶喂养对腹泻患儿头孢克洛使用前后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择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2018年1-10月60例6个月-2岁腹泻患儿20例,母乳组和配方组各10例,搜集腹泻1天内(DI)、治疗后3天(DIN)、治愈后3个月(DIR)共60份粪便样本。利用16S rDNA测序技术分析两组不同时间段微生物丰度多样性及差异性。结果使用头孢克洛后,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下降明显,且在停药3个月后菌群结构与治疗过程中各优势菌丰度及多样性无明显差异;停药后3个月母乳组比配方组菌群厚壁菌门丰度增加,多样性有明显差异。结论母乳组腹泻患儿在服用抗菌药物后肠道稳定性较配方组高,减少抗菌药物使用、提倡母乳喂养可优化婴幼儿肠道菌群的结构。
- 钱香楼正青彭敏峰王莉高丽华齐艳
- 关键词:婴幼儿肠道菌群腹泻头孢克洛母乳喂养
- 普罗威登斯菌属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性
- 2022年
- 目的 分析普罗威登斯菌属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现状,为临床预防和合理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15年7月-2021年6月杭州市中医院临床分离的普罗威登斯菌属的来源及耐药性,比较不同来源分离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结果 共分离出普罗威登斯菌属88株,雷氏普罗威登斯菌占84.1%,斯氏普罗威登斯菌占15.9%;科室分布以重症监护室为主,占28.4%,其次是急诊内科、老年病科和神经内科;临床标本以尿液和痰液为主,分别占51.1%和36.4%。普罗威登斯菌属对阿米卡星、氨曲南和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曲松和厄他培南的敏感性较高,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尿液标本分离菌株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高于其他标本分离株(P<0.05),而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的耐药率低于其他标本分离株(P<0.05)。结论 对普罗威登斯菌属所致感染应引起重视,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早期治疗,临床治疗可优先考虑头孢吡肟、氨曲南和阿米卡星,还需结合不同感染部位选用不同抗菌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
- 张思琴齐艳闫涛
- 关键词:耐药性
-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检测结果分析
- 2008年
- 齐艳楼正青徐黎袁洁净杨玮
- 关键词: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药物敏感试验
- 木糖氧化无色杆菌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 2023年
- 目的 分析浙江某医院木糖氧化无色杆菌出现院内感染的易感因素、防治措施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提供有效用药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21年6月浙江某医院分离出的24株木糖氧化无色杆菌。结果 木糖氧化无色杆菌所致感染与患者年龄、伴有基础疾病、接受侵入性医疗操作、使用大量广谱抗菌药物紧密相关;耐药率低于15%的药物为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加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阿莫西林/棒酸、左氧氟沙星和亚胺培南耐药率均低于30%。结论 医院感染木糖氧化无色杆菌,以呼吸道感染的ICU老年患者为主;痰液标本检出率最高,药敏耐药性高且表现多重耐药性;治疗上可优先考虑β-内酰胺酶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甘氨酰环素类、碳青霉烯类等抗菌药物。
- 余素娟杨玮闫涛齐艳
- 关键词:木糖氧化无色杆菌抗菌药物耐药机制
- 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 徐建国楼正青齐艳
- 蒽贝素对脂多糖诱导小鼠心脏炎症损伤的影响
- 2017年
- 目的研究蒽贝素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心肌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从80只C57BL/6J(B6)雄性小鼠中随机抽取1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 mg/kg;其余64只腹腔注射10 mg/kg LPS,等分为脓毒症阳性对照组和低、中、高浓度治疗组4组,每组16只,治疗组小鼠再分别腹腔注射5、10、20 mg/kg蒽贝素。采用双位点酶免法测定血清中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PPAR-γ和TNF-α水平,蛋白免疫印迹试验(WB)检测NF-κB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中浓度治疗组、高浓度治疗组小鼠血清c Tn I水平、细胞核内NF-κB蛋白灰度比值和心肌细胞TNF-α黄染率均低于脓毒症阳性对照组(均P<0.05);脓毒症阳性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小鼠心肌细胞PPAR-γ黄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小鼠心肌细胞PPAR-γ黄染率均升高(P<0.01)。结论蒽贝素可剂量依赖性地改善LPS诱导的小鼠心肌损伤,其机制可能为上调PPAR-γ表达、抑制NF-κB活化和减少TNF-α合成。
- 钱香闫涛齐艳陈莹莹
- 关键词:NF-ΚBTNF-ΑPPAR-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