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珍珠玛
- 作品数:7 被引量:28H指数:3
- 供职机构: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miRNA-200a调控淋巴瘤细胞增殖迁移的机制
- 2020年
- 目的探讨微小RNA-200a(miRNA-200a)对淋巴瘤DOHH-2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在淋巴瘤细胞DOHH-2中转染miRNA-200a,采用qRT-PCR和Western印迹的方法检测DOHH-2细胞进行转染的24 h后的miRNA-200a和PTEN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CCK8检测各组细胞增殖,采用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细胞速率,每组重复6次。结果转染miRNA-200a后,与对照组或阴性对照组比,miRNA-200a转染组的miRNA-200a水平显著增高(P<0.05),PTEN水平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的miRNA-200a及PTEN mRNA及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miRNA-200a后,与对照组或阴性对照组比,miRNA-200a转染组的相对细胞活力和细胞迁移速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miRNA-200a调控淋巴瘤细胞DOHH-2的增殖与迁移,其作用机制与miRNA-200a反向调控肿瘤抑制因子PTEN有关。
- 农卫霞王奎张蕾王新华龙珍珠玛
- 关键词:淋巴瘤细胞细胞增殖细胞迁移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5
- 2008年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现已证实是因免疫机制引起血小板破坏增加的临床综合征,又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o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该病机制错综复杂,目前尚未明确。本文就ITP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作一综述。
- 龙珍珠玛郎涛王燕徐全晓
- 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减少
- FLT3-TKD基因突变对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FLT3-TKD突变对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的影响。方法以"FLT3-TKD""D835""Acute Myeloid Leukemia"为英文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以"FLT3-TKD""D835""急性髓系白血病"为中文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以来至2018年4月14日。结果纳入8篇文献,其中英文文献7篇,中文文献1篇,共343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在AML患者中FLT3-TKD突变组与野生组的完全缓解率(CR)(HR=1.06,95%CI 0.99~1.14,P=0.07)和无病生存率(DFS)(HR=1.44,95%CI=0.99~2.09,P=0.0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总生存率(OS)(HR=1.37,95%CI=1.12~1.67,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FLT3-TKD基因突变可能是AML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 戴纬王燕农卫霞潘歆龙珍珠玛章大谦张红霞吴广胜
-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META分析
- 化疗过程骨髓重度抑制治疗体会
- 2002年
- 王燕龙珍珠玛李彩萍
- 关键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为急性白血病的高危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讨影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转化为急性白血病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01例MDS患者的转白时间、转白亚型、临床特征、实验室数据等临床资料。结果:101例MDS患者中,34.6%(35/101)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中位转白时间7.5(0.5~5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40.7(1~87)个月。单因素分析发现,染色体核型、骨髓原始细胞比例、血细胞减少系数、病态造血累及系数、WHO分型均影响MDS患者的转白率(均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染色体核型、病态造血系数、WHO分型是MDS向急性白血病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转白组患者较未转白组患者的生存期明显缩短(11个月∶45个月)。结论:MDS是一类高风险向急性白血病转化的疾病,根据相关高危因素,对其进行预后评估,从而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临床依据,对延长患者转白时间及总生存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 刘秋艳王燕龙珍珠玛农卫霞潘歆章大谦张红霞吴广胜
-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高危因素
- 血小板计数在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分析血小板计数(PLT)的动态变化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诱导化疗后骨髓缓解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明确诊断为AML且接受标准DA方案化疗的106例患者。根据化疗结束后第14天骨髓缓解情况分为缓解组与未缓解组,分别收集两组患者化疗结束后第10天、14天PLT计数资料,分析两组患者PLT计数在化疗后回升的时间及数量的动态变化与骨髓缓解情况的关系。结果:通过动态观察化疗后第10天、14天血小板计数变化,缓解组46例患者的PLT计数均高于未缓解组60例患者的PLT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第10天,46例缓解组患者中,43例患者血小板计数≥20×10~9/L,其中25例>50×10~9/L;60例未缓解组患者中23例≥20×10~9/L,6例>50×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L患者诱导化疗后血小板计数的动态变化与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临床上评估AML疗效简单易行的早期指标之一。
- 刘丽吴广胜王燕潘欣龙珍珠玛农卫霞章大谦
- 关键词:血小板计数诱导化疗化疗间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