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大淡水湖与区域国民经济发展关系紧密,在全国淡水湖泊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基于Web of Science(WOS)中的SCI数据源,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对1989-2017年中国五大淡水湖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从文献发表年代、国际合作研究、研究机构、期刊分布、核心作者、高被引文献、热点关键词等方面,揭示中国五大淡水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态势。结果表明:近30年来,中国五大淡水湖研究态势较好,其中太湖研究的发文量增长最快,2006年就进入成熟期,是五大淡水湖研究中的热点湖泊,总被引频次超过200次的热点文献主要报道太湖研究;五大淡水湖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以及生物学领域的740种国际期刊上,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发文量占23%,在五大淡水湖研究领域占据优势地位且形成了相对集中的研究群;研究发文量在4篇及以上的核心作者共198名,占作者总量的9. 11%,国际合作文献占31. 9%,显示湖泊研究的开放和国际化程度;五大淡水湖热点研究领域主要在以沉积物、富营养化、水华、磷、氮、重金属等为热点关键词的湖泊环境与生态领域,以微囊藻、蓝藻、血吸虫、叶绿素等为热点关键词的湖泊生物研究领域,以水文水动力、江湖关系等为热点关键词的湖泊-流域相互作用与调控领域以及以遥感作为热点关键词的湖泊水环境遥感领域。
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是表征土壤内部养分循环及对植物养分供应状况的重要指标。通过在秦岭中段海拔 1 100 1 900 m 范围内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 acuteserrata)混交林密集分布的区域设置 23 个调查样地,分 0 20、20 40 和 40 60 cm 3 个土层采取样地土壤样品进行测定,分析不同海拔、不同土层之间土壤 C、N、P 化学计量比的差异,旨在阐明秦岭松栎林土壤 C、N、P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海拔梯度的响应规律,为揭示森林土壤养分限制因素、林地土壤质量评价及秦岭生态系统的保护等提供基础。结果显示:(1)土壤总有机 C、总 N 和总 P 的平均含量分别为 23.723、1.641 和 1.039 g kg 1,随着海拔增加,土壤整体的总 C、总 N 呈上升趋势,而总 P 无明显变化;(2)土壤 C N、C P、N P 的均值分别为 14.906、24.081 和 1.657,随着海拔增加,土壤整体的 C N 呈“先上升 后下降”、N P 呈“先下降 后上升”趋势,C P 无明显变化;(3)0 20 cm 土层的 C P、N P 均显著高于 20 40 cm 和 40 60 cm土层,而不同土层的 C N 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且土壤 C、N 之间的正向相关性远高于 C、P 和 N、P;(4)在 20 40 cm土层中,海拔 1 300 1 500 m 处的土壤 C N 较高,而海拔 1 100 1 300 m 处的土壤 N P 较高;在 40 60 cm 土层中,海拔1 300 1 500 m 处的 N P 显著低于 1 100 1 300 m 和 1 700 1 900 m 海拔段。该研究表明,秦岭松栎混交林土壤的 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沿海拔梯度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适量增施氮肥有助于缓解林地土壤 N 的限制性作用,且应更加重视高海拔区域的土壤保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