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晶

作品数:6 被引量:34H指数:4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肿瘤
  • 2篇细胞
  • 2篇垂体
  • 1篇单鼻孔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表达
  • 1篇凋亡
  • 1篇蝶窦
  • 1篇蝶窦入路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瘤
  • 1篇动脉造影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母细胞瘤
  • 1篇血肿
  • 1篇造影
  • 1篇入路
  • 1篇神经炎
  • 1篇视神经
  • 1篇视神经炎

机构

  • 6篇苏州大学

作者

  • 6篇于晶
  • 6篇李向东
  • 4篇刘燕飞
  • 4篇惠国桢
  • 4篇惠卫宁
  • 2篇刘建刚
  • 2篇邵忠
  • 2篇黄煜伦
  • 2篇周和平
  • 2篇王津津
  • 1篇肖根生
  • 1篇郭凌川
  • 1篇惠国祯
  • 1篇凌红阳
  • 1篇孙晓欧
  • 1篇张世明

传媒

  • 3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江苏医药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年份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急性脑外伤后外周血腺垂体激素的变化及其与脑损伤程度的关系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外伤后早期,外周血腺垂体激素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脑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将69例急性脑外伤患者根据GCS评分分为轻型脑损伤组(GCS>8分)和重型脑损伤组(GCS≤8分);用磁性分离酶联免疫法检测患者受伤后6、12、24、48 h血清中腺垂体激素(TSH、ACTH、FSH、LH、GH和PRL)的含量;并比较对照组,轻型脑损伤组和重型脑损伤组血清腺垂体激素含量的差异。结果急性脑外伤后,6 h轻型脑损伤组PRL高于对照组(P<0.05),12 h达到高峰(P<0.05),24 h仍与对照组有差异(P<0.05),48 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型脑损伤组各时相均高于轻型组和对照组(P<0.05);而TSH、ACTH、FSH、LH和GH在各组之间以及同组各时相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外伤后,外周血泌乳素水平升高,表现出时间依赖性变化,升高的程度与脑损伤的程度有关。
惠卫宁李向东惠国桢于晶刘燕飞王津津
关键词:急性脑外伤脑损伤程度
Von Hippel-Lindau病5例分析并文献复习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Von Hippel-Lindau病(VHL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VHL病患者的病史、影像学资料和病理检查,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VHL病多以小脑血管母细胞瘤为首发症状。5例患者均接受小脑或脊髓血管母细胞瘤切除术,其中2例小脑血管母细胞瘤术后复发,1例小脑血管母细胞瘤术后11年后出现脊髓血管母细胞瘤;余3例未见肿瘤复发,无新病灶出现。结论:VHL病可涉及多个系统,应该早期、全面诊断,采用联合治疗。对于VHL患者及家族成员应长期随访,及早发现新病灶并予治疗。
刘建刚张世明李向东邵忠黄煜伦刘燕飞于晶
关键词:血管母细胞瘤
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凝血酶与脑细胞凋亡和脑水肿的关系被引量:14
2010年
目的 研究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中凝血酶的变化及其与脑细胞凋亡和脑水肿的关系.方法 105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脑出血组、生理盐水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再随机均分为7个时相,分别为6 h、12 h、24 h、48 h、3 d、5 d、7 d;用立体定向脑内注射法制备脑出血模型;用ELISA法检测脑组织中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的含量;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脑细胞的凋亡率;用干-湿重法检测脑组织的含水量;用透射电镜观察脑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制备动物模型后,脑出血组各时相血肿周围脑组织中凝血酶含量、脑细胞凋亡率、脑组织含水量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和正常对照组;血肿周围脑组织中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的含量与脑细胞凋亡率和脑组织含水量之间均呈正相关;电镜下,在脑出血组各时相脑组织切片中均可见大量的脑细胞凋亡和毛细血管周围大片组织间隙水肿,以及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结论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中凝血酶含量明显升高,可导致脑细胞凋亡和脑水肿,凝血酶的含量与脑细胞凋亡率和脑组织含水量呈正相关;尽早清除血肿有望改善凝血酶引起的继发性脑损伤.
惠卫宁李向东惠国祯周和平于晶刘燕飞王津津
关键词:脑出血脑水肿凝血酶细胞凋亡
大脑后动脉巨大动脉瘤误诊一例
2009年
刘燕飞李向东惠国桢邵忠黄煜伦孙晓欧刘建刚于晶
关键词:巨大动脉瘤大脑后动脉误诊视神经炎视物模糊动脉造影
Ki-67、MMP-9蛋白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检测细胞核内增殖抗原Ki-67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侵袭性、非侵袭性及复发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垂体腺瘤侵袭性及肿瘤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免疫组化SP法对86例垂体腺瘤患者标本的Ki-67、MMP-9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侵袭性垂体腺瘤的Ki-67、MMP-9蛋白表达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P〈0.01);侵袭性腺瘤复发组Ki-67、MMP-9蛋白表达明显高于侵袭性腺瘤非复发组(P〈0.01),且Ki-67、MMP-9蛋白在垂体腺瘤中表达呈正相关。结论Ki-67、MMP-9蛋白表达增高与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发生及术后复发存在相关性,且两者在垂体腺瘤的侵袭性生长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李向东周和平惠国桢郭凌川于晶惠卫宁
关键词:垂体腺瘤侵袭性肿瘤复发KI-67
单鼻孔直达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鞍底的精确定位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经单鼻孔直达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鞍底定位。方法77例垂体瘤术前行蝶窦矢状位、冠状位CT扫描,并测量前颅底鞍底夹角(简称颅鞍角)、鞍底斜坡夹角(简称鞍斜角)的大小,前鼻棘到颅鞍角、鞍斜角的距离,在头颅MRI上测量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之间的最短距离;术中在正中矢状位先找到颅鞍角,向后下绕过鞍底找到鞍斜角,通过两个夹角,正确定位鞍底。结果≥90°颅鞍角61例,〈90°颅鞍角16例,≥90°鞍斜角48例,〈90°鞍斜角29例,前鼻棘到颅鞍角的平均距离(64.90±7.41)mm,前鼻棘到鞍斜角的平均距离(71.74±7.70)mm;所有患者都正确找到鞍底,切除肿瘤,手术顺利。结论蝶窦矢状位、冠状位CT扫描可以正确了解蝶窦、鞍底的形态和位置;头颅正中矢状位上的前颅底鞍底夹角和鞍底斜坡夹角可直接应用于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鞍底的精确定位。
凌红阳李向东惠国桢肖根生于晶惠卫宁
关键词:垂体肿瘤立体定位技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