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绍轩

作品数:5 被引量:33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大豆
  • 2篇种质
  • 2篇微核心
  • 2篇微核心种质
  • 2篇菌核
  • 2篇菌核病
  • 2篇核心种质
  • 1篇蛋白
  • 1篇蛋白品质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含量
  • 1篇遗传多样性分...
  • 1篇胰蛋白酶抑制...
  • 1篇诱变
  • 1篇诱变效应
  • 1篇脂肪含量
  • 1篇田间
  • 1篇盘菌
  • 1篇接种鉴定
  • 1篇进化

机构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5篇于绍轩
  • 5篇孙君明
  • 5篇闫淑荣
  • 5篇韩粉霞
  • 5篇杨华
  • 5篇韩广振
  • 3篇张金巍
  • 2篇葛一楠
  • 1篇于福宽

传媒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油料作物...
  • 1篇作物学报
  • 1篇核农学报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空间环境对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及蛋白品质的诱变效应被引量:10
2010年
以"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搭载的3个大豆品种中黄28、中黄29、中黄31为材料,调查了空间诱变后代SP1、SP2代的主要农艺性状分析检测SP2、SP3种子的蛋白质组分(11S/7S球蛋白)、Kunitz胰蛋白酶抑制剂(SKTI)等品质性状分析检测,以为利用空间诱变技术改良大豆品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3个大豆品种对空间环境的反应敏感性不同,中黄28和中黄29的SP1代分别获得3株和12株变异株,变异率分别为0.417%和1.667%,而中黄31的SP1代没有发现变异植株,且中黄28的2株(01-SP2-1、01-SP2-2)和中黄29的5株(02-SP2-2、02-SP2-5、02-SP2-6、02-SP2-7、02-SP2-8)变异株在SP2代发生性状分离;空间环境使大豆11S蛋白亚基发生变异,SKTI基因发生突变。空间诱变既可改良农艺性状,也可改良品质性状。
于绍轩韩粉霞孙君明韩广振葛一楠闫淑荣杨华
关键词:大豆空间诱变效应大豆球蛋白胰蛋白酶抑制剂
44份大豆微核心种质抗菌核病鉴定与评价被引量:6
2013年
大豆菌核病主要由真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侵染,是世界范围的大豆病害,也是我国大豆主产区的主要病害。利用不同地区和寄主来源的4个菌核病分离物对44份大豆微核心种质进行连续2年的田间接种鉴定,筛选抗/耐菌核病的大豆种质资源,为大豆抗菌核病育种提供优异抗性种质。结果表明:(1)不同大豆种质对菌核病的抗性不同,在44份微核心种质中,中抗种质6份(13.64%),中感种质27份(61.36%),感病种质9份(20.45%),高感I种质2份(4.55%),其中合丰24、大天鹅蛋、倪丁花眉豆、牛毛黄、大黄豆和五月黄6个中抗种质可作为抗性亲本用于大豆抗菌核病育种。(2)不同地区和寄主来源的4个菌核病分离物致病性不同,分离物黑西5(黑龙江省,大豆),病情指数49.32,病斑长度达到5.93 mm,致病性最强;黑饶24(黑龙江省,大豆)与Qin 24(青海省,油菜)致病性次之;Hef 50(安徽省,油菜)的病情指数为39.02,病斑长度为3.65 mm,致病性最弱。用黑西5鉴定和筛选抗菌核病大豆种质最为有效。
韩粉霞韩广振孙君明张金巍于绍轩闫淑荣杨华
关键词:菌核病抗性鉴定
不同地域和寄主来源的核盘菌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为了解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遗传多样性和进化关系,利用SSR分子标记对采自不同地区和寄主来源的32个核盘菌分离物进行分析,17对SSR引物共检测到69个多态性位点,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4.06个位点。其中,引物AF377908-1/AF377908-2和AF377922-1/AF377922-2的等位变异数目最多,高达8个,而引物AF377903-1/AF377903-2和AF377925-1/AF377925-2的等位变异数目最少,为2个。17个SSR引物的多态性信息量(PIC)的平均值为0.56,引物AF377922-1/AF377922-2的PIC最高,为0.78。聚类分析显示,32个核盘菌分离物可划分为5个组群,来自同一地区的大部分核盘菌分离物聚在相同或相近的组内,表明核盘菌群体内的SSR遗传背景基本一致,而群体间的遗传变异较大。
韩广振韩粉霞孙君明于绍轩张金巍闫淑荣杨华
关键词:核盘菌进化SSR标记
大豆微核心种质蛋白质及脂肪含量的遗传变异被引量:11
2014年
大豆是人类最重要的植物蛋白和油脂来源。提高大豆蛋白质及脂肪含量一直是大豆品质育种的重要研究方向。采用NIR检测方法,对77份大豆微核心种质进行蛋白质及脂肪含量分析,探讨微核心种质蛋白质及脂肪含量的遗传变异特性及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为种质利用及品质育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在品种间和生态区间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变异丰富;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的变异幅度为40.68~50.03%和13.81~21.51%,平均含量为45.95%和17.42%,变异系数为4.42%和7.96%;不同生态区品种蛋白质含量为南方品种>黄淮海品种>北方品种>国外品种,脂肪含量则相反。蛋白质含量与脂肪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825**),与单株粒数和单株荚数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r=-0.205**,r=-0.156*),与底荚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240**)。主成分分析显示,4个主成分可解释82.25%信息,分别为产量构成因子、品质因子、株型因子和粒重因子。
张金巍韩粉霞孙君明韩广振于绍轩于福宽闫淑荣杨华
关键词:大豆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
大豆菌核病田间快速接种鉴定方法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在大田环境下建立快速有效的大豆菌核病田间接种鉴定方法,为大豆抗菌核病育种服务。【方法】采用收集不同地区和寄主来源的菌核病分离物,经PDA培养基再生培养,再接种麦粒形成麦粒接种体,利用微创结合锡箔纸捆绑麦粒接种体的方法建立大豆菌核病田间接种鉴定方法。【结果】不同大豆种质间的病情指数和病斑长度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分离物间的病情指数和病斑长度也存在显著差异,而重复间的病情指数和病斑长度差异不显著,病斑长度与病情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8301,P<0.0001)。【结论】该大豆菌核病田间接种鉴定方法能够有效地对大豆菌核病分离物的致病性和大豆植株抗性进行鉴定和筛选,可用于大豆抗菌核病育种。
韩广振韩粉霞孙君明于绍轩葛一楠闫淑荣杨华
关键词:菌核病田间接种鉴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