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卫东
- 作品数:140 被引量:392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 杠板归小卵象甲的生物学特性
- 杠板归是入侵美国的一种恶性杂草,杠板归小卵象甲是控制其危害蔓延的理想天敌因子,了解其生物学特性有助于对美国杠板归进行生物防治.
- 付卫东丁建清吴云
- 关键词:杂草生物学特性生物防治
- 文献传递
- 3种除草剂对苗期刺萼龙葵的防除试验被引量:14
- 2011年
- 采用3种化学除草剂[质量分数为72%2,4-D丁酯乳油、质量分数为20%的克草胺+20%的莠去津悬浮剂和质量分数为20%的百草枯水剂]、设9个剂量水平,对刺萼龙葵(Solanum rostratum)的苗前期、子叶期幼苗、一叶期幼苗、二叶期幼苗、三叶期幼苗、四叶期幼苗进行室内防除试验。结果表明,72%2,4-D丁酯乳油、20%克草胺+20%莠去津和20%百草枯水剂对刺萼龙葵的防除效果均较好,尤其是20%百草枯水剂效果非常明显;随着幼苗的逐渐长大,72%2,4-D丁酯乳油和20%克草胺+20%莠去津悬浮剂的防治效果有所下降。
- 曲波王承旭赵丹张国良付卫东陈旭辉李天来
- 关键词:除草剂刺萼龙葵幼苗
- 植被恢复对刺萼龙葵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0
- 2021年
- 入侵植物可以改变入侵地土壤微生物群落,从而有助于其入侵,在前期研究中发现,植被恢复措施可有效控制刺萼龙葵(Solanum rostratum)的入侵,但植被恢复前后刺萼龙葵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功能尚未清楚.选取了前期研究中的2个植被组合: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T1);沙打旺+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羊草(Leymus chinensis)(T2),并选取刺萼龙葵(SR)及本地植被(NR)作为对照,采用16S rD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刺萼龙葵入侵及植被恢复后刺萼龙葵根际细菌群落组成,同时采用PICRUSt功能预测分析其功能.结果表明,刺萼龙葵入侵(SR)后Simpson指数和Chao1指数均高于本地植被(NP),但未达到显著水平,而植被恢复(T1和T2)后,Shannon指数和Chao1指数显著降低(P<0.05).刺萼龙葵(SR)显著降低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中的微枝形杆菌属(Microvirga)、斯科曼氏菌属(Skermanella)、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及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的Bryobacter属相对丰度(P<0.05),而植被恢复后,这些菌属丰度也随之上升.RDA分析结果显示,土壤有机质、总氮、总磷、总钾和速效钾是影响细菌群落组成的重要因素.PICRUSt功能预测分析表明,刺萼龙葵入侵显著提高了氨基酸合成(biosynthesis of amino acids)、嘌呤代谢(purine metabolism)、嘧啶代谢(pyrimidine metabolism)、核糖体(ribosome)和氨酰-tRNA合成(aminoacyl-tRNA biosynthesis)等方面的功能,而植被恢复以后其相对丰度显著降低.本文探讨了刺萼龙葵入侵及植被恢复后根际细菌群落和功能,为刺萼龙葵的入侵机制及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 张瑞海宋振付卫东郓玲玲高金会王然王忠辉张国良
- 关键词:刺萼龙葵植被恢复高通量测序
- 外来入侵植物刺萼龙葵的研究概况及展望被引量:14
- 2011年
- 刺萼龙葵(Solanum rostratumDunal)是世界性检疫杂草,原产北美洲,现已扩散至非洲、亚洲、大洋洲和太平洋群岛的大部分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严重威胁着入侵地区植物的生长、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刺萼龙葵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总结与归类,介绍了其生物生态学、化学成分及功效、入侵路线与机制、入侵危害性与防治措施等方面,并提出了展望,旨在对新外来入侵植物刺萼龙葵进行客观认识,制定科学的防治或者利用等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 郭章碧张国良付卫东郑浩
- 关键词:刺萼龙葵入侵机制
- 防治红火蚁的熏蒸剂组合物及施药方法
- 本发明涉及农药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防治红火蚁的熏蒸剂组合物及施药方法,包括棉隆、引诱剂、保水剂,所述棉隆、引诱剂和保水剂的重量比为5.0‑6.0∶0.5‑1.5∶1.0‑4.0。本发还包括防治红火蚁的熏蒸剂组合物的施药方...
- 张国良付卫东王忠辉张瑞海宋振
- 文献传递
- 刺萼龙葵不同生育期根际土壤酶活性和真菌多样性变化被引量:11
- 2011年
- 分析入侵植物刺萼龙葵(Solanum rostratum)在不同生育期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及土壤酶活性变化,探讨刺萼龙葵入侵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机制,以期寻找防治刺萼龙葵的最佳时期。本试验利用土壤平板法对刺萼龙葵根际土壤真菌进行培养,共鉴定真菌22个属,并且从生长初期到开花期土壤真菌多样性显著增加;从生长初期到开花期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脲酶、脱氢酶、转化酶和蛋白酶活性变化显著;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刺萼龙葵从生长初期到开花期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与过氧化物酶活性相关性并不显著,而与其余6种土壤酶活性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发现,刺萼龙葵开花期、现蕾期和四叶期与空白土壤和生长初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因此,随着刺萼龙葵的生长,其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及土壤酶活性均发生改变。
- 祝明炜曲波杨红陈旭辉王承旭付卫东张国良
- 关键词:刺萼龙葵根际真菌土壤酶活性
- 中国华北地区黄顶菊杂草上的3种新病害及病原菌鉴定被引量:3
- 2011年
- 黄顶菊(Flanueria bidentis)是近年来入侵我国的一种恶性杂草.该研究对我国华北地区黄顶菊上的病害进行了调查,分离鉴定了黄顶菊3种主要真菌病害的病原,并通过致病性测定分析了它们在黄顶菊生物控制中的应用潜力.调查表明在黄顶菊不同生育期都有病害发生,但多数病害种类主要集中在成株期以后.按照柯赫氏证病律接种测试及分离纯化获得的真菌形态特征观察鉴定,黄顶菊褐斑病的病原菌为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炭疽病病原菌为一种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p.),而白粉病的病原菌为瓜单丝壳(Podosphaera xanthii).田间观察发现有的病害在适宜的生境中发病较重,可显著抑制黄顶菊植株生长发育;温室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这3种病原菌真菌对黄顶菊都有较强的致病性,其中白粉菌的致病性最强.研究结果显示,这些病原菌在黄顶菊的生物防治中可能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今后需要分别对它们作进一步系统的研究.
- 孙现超付卫东张国良唐秀丽毕朝位
- 关键词:黄顶菊白粉病褐斑病炭疽病病原菌鉴定
- 黄顶菊浸提液对玉米幼苗生长及其根尖显微结构的影响被引量:4
- 2012年
- 用蒸馏水浸提黄顶菊新鲜植株并经过蒸发和稀释后得到0.1 gDW/mL、0.05 gDW/mL和0.01 gDW/mL三种不同浓度的水提液。用三种浓度浸提液和蒸馏水(对照)分别处理无土栽培玉米幼苗后测定幼苗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以及脯氨酸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处理后每个生理指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处理第16 d,对照中可溶性蛋白含量达到5.58μg/g.FW,而处理中可溶性蛋白均低于1μg/g.FW。可溶性糖类和脯氨酸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对照中,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均低于处理,且随着处理时间,增幅均小于9%,而处理中可溶性糖类增幅达到45%以上,脯氨酸增幅为30%左右。观察处理后幼苗根尖结构,发现经黄顶菊浸提液处理后根系表皮脱落细胞很多,根冠顶部细胞干瘪,部分脱落,尤其在顶部表层细胞,很多仅剩下空的细胞腔。由于这些变化使的玉米幼苗生长活性显著降低或几乎完全丧失。
- 唐秀丽付卫东张国良张衍雷谭万忠
- 关键词:黄顶菊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
- 菊芋和黄顶菊发育初期竞争机制的初步研究
- 黄顶菊是我国新发现的一种外来入侵植物。为研究菊芋与黄顶菊发育初期竞争机制,本论文在菊芋和黄顶菊种植比例为1∶1条件下,分别于室内和室外进行盆栽实验,研究菊芋对黄顶菊的发芽率、存活率及株高的影响。另外,本文还检验了菊芋化感...
- 张婷张国良付卫东
- 一种从土壤中提取分离黄酮类物质的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从土壤中提取分离黄酮类物质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1)将土壤样品干燥,过筛;(2)加入提取液,混匀后超声提取,离心,收集上清液;对离心后的沉淀重复操作此步骤;合并上清液;蒸发除去甲醇;(3)纯化,即得;所述...
- 付卫东张瑞海张国良宋振孙宝利王忠辉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