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昶 作品数:16 被引量:92 H指数:6 供职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农业科学 更多>>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PPARD-87C>T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δ(PPARD)基因位点-87C>T(rs2015620)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将262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辨证分为阴虚热盛型(34例)、湿热困脾型(55例)、气阴两虚型(118例)、阴阳两虚型(32例)和血瘀脉络型(23例)。采用MassARRAY分子量阵列分析平台中iPlEX GoldSNP Genotyping分析方法检测PPARD基因启动子区-87C>T基因位点多态性,并于诊断当日检测身高、体重、腰围(WC)、腰臀比(WHR)、体重指数(BMI)等常规指标及血脂、血糖等代谢指标的水平。结果 PPARD-87C>T基因位点TT、TC、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4.27%(116例)、46.57%(122例)和9.16%(24例)。阴阳两虚型和血瘀脉络型TC、CC基因型频率高于其他3型(P<0.05)。携带C等位基因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年龄较早,病情重且更容易发生血脂异常(P<0.05)。结论大部分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已为气阴两虚型。PPARD-87C>T基因多态性可能为影响个体糖尿病进程的一个遗传因素,从而在初诊这一横段面上直接影响患者的辨证分型。 任昶 耿福太 张蓉洲关键词:2型糖尿病 辨证分型 气阴两虚 针刺治疗扁平疣临床观察 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扁平疣的疗效。方法:以随机的分组方式将54例患者分为针刺组和药物组,针刺组以阿是、足三里、血海、中渚、合谷、曲池为主穴,根据辨证和病变部位相结合的方法取穴,隔日针刺1次,每次15~20min,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药物组单纯接受药物治疗,连续治疗60d。结果:针刺组有效率80.65%,药物组有效率52.17%,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疗法对扁平疣的数目减少、疣面积缩小有明显疗效。 任昶 高永辉关键词:扁平疣 针刺疗法 药物疗法 耳穴贴敷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观察耳穴贴敷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预防作用。方法:将23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118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采用二甲双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耳穴贴敷治疗。治疗3、6月后检测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2hBG)、糖化血红蛋白(H bA1C)、空腹胰岛素(FINS)及记录多伦多临床神经病变评分系统(TCSS)评分情况。结果:治疗3月后,将对照组新发4例排除;治疗6月后,排除对照组新发7例、治疗组新发3例。治疗3月后,治疗组FBG、FINS、TCSS评分均较对照组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6月后,治疗组TC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更好的降低血糖、促进胰岛素分泌和减轻周围神经病变症状的作用。治疗组DPN新发率为2.88%,明显低于对照组(10.1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耳穴贴敷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周围神经病变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对血糖的调节作用有关。 任昶 蔡东红 张蓉洲 耿福太关键词:2型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变 穴位疗法 耳穴贴压 吸烟量与初诊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心率变异性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分析吸烟量与初诊2型糖尿病(T2DM)男性患者心率变异性(HRV)各指标的相关性,探讨吸烟对早期T2DM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CVD)的危害性。方法将初诊T2DM男性患者根据吸烟指数分为不吸烟组、少量吸烟组、中量吸烟组、大量吸烟组四组,分析吸烟量与糖尿病相关指标及24 h HRV各指标相关性。结果吸烟量与胰岛素抵抗指数(IRI)、收缩压呈正相关(r=0.54、0.33,P<0.01或<0.05),与24 h HRV指标中所有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SDNN)、每5 min窦性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DANN)、所有邻近窦性RR间期长度差异平方均值的平方根(RMSSD)、50 ms间隔以上邻近周期的比例的对数[lg(pNN50)]、高频带(HF)、总频谱的对数[lg(TP)]呈负相关(r=-0.37,-0.35,-0.53,-0.42,-0.41,-0.33,P均<0.01),与低频和高频比率(LF/HF)呈正相关(r=0.31,P<0.05)。在校正患者收缩压、IRI影响后,吸烟量与24 h HRV指标SDNN、SDANN、RMSSD、lg[pNN50(%)]、HF呈负相关(r=-0.38,-0.33,-0.46,-0.30,-0.39,P均<0.05)。结论吸烟可导致早期T2DM男性患者HRV降低,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平衡紊乱,吸烟者较非吸烟者可进一步增加T2DM发生CVD的危险性。 任昶 焦峰 田甜 张蓉洲关键词:吸烟 心率变异性 化瘀降浊汤配合西药治疗痰瘀互阻型代谢综合征30例 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观察活血祛瘀、利湿降浊类中药配合二甲双胍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采用化瘀降浊汤(桑白皮、夏枯草、泽泻、鬼箭羽、丹参、茵陈、大黄等)联合二甲双胍治疗代谢综合征30例,并设对照组对比。结果:治疗组生化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本方法对本病有活血祛瘀,利湿降浊的功效。 任昶 高永辉化瘀降浊合剂防治代谢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本论文共分为二个部分:代谢综合征文献综述及化瘀降浊合剂防治代谢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文献综述部分:中医药防治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分别从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则治法、中药复方治疗、单味中药及有效成份治疗、针灸治... 任昶关键词:代谢综合征 胰岛素抵抗 中医 文献传递 电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疗效与细胞免疫调节因子变化相关分析 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疗效产生的规律,分析辨证分型、电针疗效与部分细胞免疫调节因子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105例腰椎间盘突出型坐骨神经痛患者电针双侧夹脊穴及患侧环跳、委中穴,疗程14 d。在治疗前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在治疗的过程中检测患者外周血中相关致痛物质及部分免疫因子的变化,分析中医辨证分型、生物学指标的变化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105例腰椎间盘突出型坐骨神经痛患者,经电针治疗有效82例(78.10%),无效23例(21.90%)。无效组的病程长于有效组(P<0.05),且无效组肝肾两虚型患者多于有效组(P<0.05)。在治疗第2日时,有效组改良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M-J0A)改善率即明显增加,至第5日时,白细胞介素-2(IL-2)明显增高,皮质醇(COR)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P<0.05。无效组IL-2和COR的变化不明显(P>0.05)。相关分析显示,M-J0A改善率与IL-2的变化呈正相关,与COR的变化呈负相关(P<0.05)。结论电针治疗坐骨神经痛有较好的疗效,这种疗效与坐骨神经痛患者的病程、中医辨证分型以及治疗早期IL-2和COR的变化有关。 任昶 高永辉 耿福太 刘俊岭 李建辉关键词:电针 坐骨神经痛 辨证分型 白细胞介素-2 皮质醇 点舌丸联合丹参酮胶囊治疗肺经风热型痤疮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观察分析点舌丸联合丹参酮胶囊治疗肺经风热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期间于本院就诊的120例肺经风热型痤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丹参酮胶囊口服联合维A酸乳膏局部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点舌丸口服治疗。评估两组临床疗效及药物安全性,并观察两组患者皮肤状态改善情况及治疗后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 33%(56/60)高于对照组的75. 00%(4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5. 00%(9/60)与对照组13. 33%(8/6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两组患者脸部皮肤p H、油脂程度、皮肤水分含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脸部皮肤p H、油脂程度低于对照组,皮肤水分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8周及16周后,观察组痤疮复发率[3. 33%(2/60),8. 33%(5/60)]均低于对照组的[13. 33%(8/60),23. 33%(1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联合应用点舌丸与丹参酮胶囊治疗肺经风热型痤疮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可有效改善患者皮肤状态,降低痤疮复发几率,预后良好。 问明亚 李建辉 任昶 梁云苓 黄尧洲关键词:丹参酮胶囊 临床疗效 皮肤状态 感染布氏杆菌后的THP-1细胞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被引量:5 2006年 在布氏杆菌(Brucella)的感染免疫过程中,单核巨噬细胞的应答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毒力不同的布氏杆菌引起的宿主反应截然不同。用双向电泳技术对THP-1单核细胞受毒力不同的布氏杆菌株侵袭后的全细胞蛋白谱进行差异比较和分析,共发现了38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这些点经过胶内酶切后进行MALDI-TOF质谱鉴定,每个蛋白质点的肽质量指纹图谱都在人类的蛋白质组数据库中用Mascot进行检索后,发现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主要集中在结构蛋白,信号传导途径和物质代谢等领域,还有一些功能未知的蛋白。这一结果为研究布氏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提供了方向,对深入探讨病原菌-宿主的相互作用模式具有参考价值。 高永辉 任昶 应天翼 王希良关键词:布氏杆菌 THP-1细胞 比较蛋白质组学 双向电泳 质谱 2型糖尿病一级亲属血清脂联素、瘦素及其比值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4 2007年 目的研究血清瘦素、脂联素与2型糖尿病(T2DM)一级亲属胰岛素抵抗(IR)相关性,探讨二者在T2DM发病中作用。方法收集既往无糖耐量异常史的T2DM一级亲属,分为糖耐量正常(NGT)组174例、空腹血糖受损(IFG)或糖耐量低减(IGT)组55例,及新发T2DM组71例;以其无糖尿病家族史的配偶或亲友中OGTT正常者114例作为正常对照组(NC)。酶联免疫法测定上述人群的血清真胰岛素(TI)、瘦素和脂联素水平。用HOMA-IR评价胰岛素抵抗(IR)状态。结果从NC至NGT、IGT/IFG到DM组,IR进行性加重(HOMA-IR分别为1.3±0.7、1.7±1.5、2.2±1.4和3.2±2.8,P<0.01);血清瘦素水平进行性增高(P<0.01),瘦素水平与HOMA-IR正相关(r=0.35,P<0.01);血清脂联素水平进行性降低(分别为20±12、17±11、13±8和10±6mg/L,P<0.01),与HOMA-IR负相关(r=-0.41,P<0.01);脂联素/瘦素比值进性行降低,与HOMA-IR负相关(r=-0.53,P<0.01)。结论T2DM一级亲属在NGT时即存在瘦素水平升高和脂联素水平明显下降。脂联素/瘦素比值下降趋势与IR和糖调节受损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推测该比值的变化可能是糖尿病一级亲属存在的固有遗传缺陷的一种表现,可能在IR和T2DM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因而渴望作为预测T2DM发病的早期观察指标。 高珊 黎明 陆菊明 张秀娟 任昶 李海晖 张荣洲关键词:2型糖尿病 一级亲属 瘦素 脂联素 胰岛素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