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建洪

作品数:61 被引量:270H指数:10
供职机构: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社会学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56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0篇经济管理
  • 7篇文化科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3篇企业
  • 8篇创新型
  • 7篇创新型企业
  • 5篇技术能力
  • 4篇研发网络
  • 4篇政府
  • 4篇知识
  • 4篇探索式创新
  • 4篇网络
  • 4篇先进制造技术
  • 4篇绩效
  • 3篇动机
  • 3篇生命周期
  • 3篇偏好
  • 3篇全球研发网络
  • 3篇网络能力
  • 3篇利用式创新
  • 3篇联盟
  • 3篇技术创新
  • 3篇技术生命周期

机构

  • 53篇重庆邮电大学
  • 7篇四川大学
  • 2篇西南政法大学
  • 1篇东华大学
  • 1篇北京理工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重庆邮电学院

作者

  • 57篇何建洪
  • 17篇李林
  • 7篇贺昌政
  • 6篇罗华
  • 3篇胡冬云
  • 3篇李林
  • 3篇马凌
  • 2篇黄莹
  • 2篇魏泱
  • 2篇蔡冬梅
  • 2篇杨锋林
  • 1篇刘雪艳
  • 1篇吕炜
  • 1篇李群
  • 1篇杨青
  • 1篇樊自甫
  • 1篇李忆
  • 1篇罗华
  • 1篇卢安文
  • 1篇章璐璐

传媒

  • 6篇科技进步与对...
  • 5篇科技管理研究
  • 5篇中国软科学
  • 2篇商业时代
  • 2篇科学学研究
  • 2篇工业工程
  • 2篇技术经济
  • 2篇科技经济市场
  • 2篇兰州教育学院...
  • 2篇创新科技
  • 2篇管理学报
  • 2篇重庆邮电大学...
  • 1篇中国科技论坛
  • 1篇中外企业家
  • 1篇教育探索
  • 1篇系统工程
  • 1篇软科学
  • 1篇科学管理研究
  • 1篇经济论坛
  • 1篇经济师

年份

  • 6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7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4
6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础研究是否推动我国先进制造技术向国际前沿收敛——基于追赶阶段与技术子领域差异的分析被引量:3
2022年
为探究加速我国先进制造技术差距收敛的有效途径,以技术追赶过程的阶段性和先进制造技术不同子领域的结构化差异为切入点进行实证研究,揭示基础研究在先进制造技术追赶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相较于追赶阶段,基础研究在后追赶阶段显著促进我国先进制造技术差距收敛;基础研究知识成果产出吸引企业进行研发活动,推动我国先进制造技术差距收敛。进一步讨论发现,先进制造技术结构化特征影响基础研究对技术差距收敛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后追赶阶段,准确把握技术追赶阶段变迁带来的机会窗口,强化基础研究是推动我国先进制造技术向国际前沿收敛的必要手段。
李林杨晓宇何建洪
关键词:先进制造技术
企业竞争优势的内涵与整合被引量:2
2006年
本文回顾了竞争优势的各种理论以及各种理论下竞争优势的本质,以各种理论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为基础,对主要的竞争优势理论进行了整合。
何建洪
关键词:竞争优势经济租金
我国企业研发国际化路径选择被引量:3
2016年
本文首先从时间演进和空间演进上分析我国企业在研发国际化中的尝试,进而分析我国企业研发国际化中的进入障碍,并探讨我国企业研发国际化路径选择。
唐甜何建洪
关键词:合作联盟
创新能力与创新型企业评价研究被引量:16
2011年
将创新能力在创新型企业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作为研究基础,认为创新能力是创新型企业的本质及生存发展的基础,因此,在评价创新型企业时,必须将创新能力的评价置于核心地位。在专家访谈和因子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对这一假设进行了验证,发现创新能力的一些基本维度,如创新资源与投入、创新过程管理与激励控制等都能够进入创新型企业的评价体系。最后,给出一个基于创新能力形成过程的创新型企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
何建洪贺昌政
关键词:创新型企业
新兴技术创新生态中领军企业向追随者赋能能否提升主导力?
2024年
新兴技术创新生态中领军企业与追随者合作,对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价值。基于520份制造企业调查问卷,实证探究领军企业向追随企业进行技术和资源赋能所产生的反馈效应对领军企业生态主导力的提升效果,以及关系感知、生态开放性的权变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领军企业以技术赋能还是资源赋能追随者,均存在反馈性传导效应,能够显著提升领军企业生态主导力;关系感知和生态开放性则进一步正向调节了这一过程。研究结果深化了新兴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企业间关系结构和赋能理论,也为新发展阶段培育和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激活和完善产业创新生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何建洪徐耀德李林尹西明
关键词:主导力
消费者绿色偏好、参考价格效应与供应链绿色创新被引量:8
2021年
在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中引入消费者绿色偏好和参考价格效应,考虑这两种消费者行为特征如何交互作用于供应链上下游的绿色创新活动,进而影响绿色创新活动的绩效结果和利润分配。通过构建集中决策、分散决策和成本分担情境下的供应链绿色创新微分博弈模型,分别求得均衡条件下的供应链成员最优绿色创新努力水平与利润,并通过数值仿真结果进一步探讨消费者行为特征与供应链成员绿色创新努力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消费者偏好特征变化是激发供应链成员作出绿色创新努力的重要因素。制造商可以通过对供应商进行成本补贴来激发其绿色创新积极性,且当供应商边际利润与制造商边际利润的关系达到一定阈值,这种绿色创新成本补贴的激励效果更加显著,因而更有可能实现绿色创新基础上的供应链系统利润最优。
李林雷雅琳何建洪
关键词:供应链
“一带一路”倡议是否推动了我国技术扩散——基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分析被引量:5
2023年
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间技术创新合作是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基于技术扩散理论,运用2008—2019年我国与全球135个经济体间贸易数据,从高新技术产业出口视角分析我国在“一带一路”倡议前后对东道国的技术扩散效应,并讨论技术邻近性、制度距离等约束因素对技术扩散的影响,进而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扩散,并能通过增加与东道国的技术邻近性强化技术扩散性;但制度距离对该倡议下的技术扩散有限制性作用。研究结论为新发展格局下我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拓展国际科技合作空间,通过强化技术创新成果转移、知识扩散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有益参考与启示。
李林彭方雪何建洪朱浩
考虑海外断供风险的我国智能制造企业高科技供应品采购决策
2024年
当前,国际经济和技术联系的变化重构增加了全球供应链体系中高科技供应品供应中断的风险。对于正致力于数智化转型的我国智能制造企业而言,如何平衡面向国内外供应商的高科技产品供应链管理以应对不确定性和提高供应链韧性,已经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构建了一个由存在科技产品品质差异的海外供应商和国内供应商,以及一个我国智能制造商组成的博弈模型,研究存在海外断供风险时,潜在的政府干预措施是否能够提升我国智能制造企业向国内供应商采购的意愿。研究结果表明,政府提供损失补偿会降低制造商对国内供应商产品科技水平的要求门槛,政府损失补偿比例越高,制造商对国内供应品的接受程度越高。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国内供应商的产品由于科技水平较低导致其潜在质量风险概率越接近海外断供风险概率时,政府对智能制造企业的损失补偿越能有效提升国内采购意愿,使智能制造企业更多地选择国内供应商。
何建洪李相颖李林蔡丹
新兴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主体共生演化分析被引量:2
2024年
新兴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主体共生及演化是驱动新兴技术持续创新、有效释放经济社会价值的重要因素,既决定着新兴技术自身能否最终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也决定着其能否完整展现出存在的价值意义。基于新兴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主体共生基本架构,应用创新主体间共生作用系数变化分析共生关系动态演化与达到稳定状态的基本条件,分析在新兴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中主体共生的主要形态,进而以智能网联汽车创新生态系统为例,探讨促进新兴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及其主体共生形态演化的可能要素。研究发现:新兴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及其创新主体共生演化在进程上同频共演、在驱动因素上同源交错;在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不同阶段,创新主体间共生作用系数及其均衡状态值也存在动态变化;以信任机制、开放协同、平台化资源共享等方式强化创新主体间的共生依存,激发创新主体共生形态由独立共生向互利共生演化是推动新兴技术持续创新的重要力量。
何建洪李林朱浩蔡丹
关键词:新兴技术创新生态系统
市场营销专业特色化发展方向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的人们的消费方式和习惯,加之我国高等教育和人力资源市场都出现了重大变化,传统的市场营销行为模式以及高等院校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方式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以我国一所通信、信息类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例,探索如何应用信息行业背景促进市场营销专业的特色化发展,以提高不同行业特色高校市场营销人才的差异性竞争优势,适应行业性细分市场的需求,这说明推动行业特征与营销管理的融合是我国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特色化建设的重要方向。
何建洪李艳李忆
关键词:信息行业市场营销特色化发展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