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桂娟

作品数:18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哲学宗教
  • 6篇文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生态
  • 3篇圣经
  • 3篇女性主义
  • 2篇上帝
  • 2篇诗歌
  • 2篇基督
  • 2篇父权
  • 2篇父权制
  • 1篇迪斯
  • 1篇独行
  • 1篇性别
  • 1篇学派
  • 1篇演讲
  • 1篇演讲稿
  • 1篇意识形态
  • 1篇译经
  • 1篇隐喻
  • 1篇战争
  • 1篇哲学
  • 1篇中国哲学

机构

  • 16篇西华大学
  • 8篇四川大学
  • 2篇澳大利亚纽卡...
  • 1篇奥斯陆大学

作者

  • 16篇何桂娟

传媒

  • 7篇圣经文学研究
  • 4篇西华大学学报...
  • 2篇宗教学研究
  • 1篇中国宗教
  • 1篇基督教文化学...
  • 1篇基督教学术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6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在爱中构筑和谐——澳大利亚女诗人朱迪斯·赖特的诗歌主题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朱迪斯.赖特终其一生都在积极地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在她看来,实现这个目标的唯一途径就是充分发掘并使用人性中爱的力量。于是,"在爱中构筑和谐"便成了赖特诗歌的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而对于爱,赖特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识。
何桂娟
关键词:诗歌主题土著居民战争
朱莉亚·克里斯蒂娃、马克思及特立独行的保罗
2014年
本文旨在梳理朱莉亚·克里斯蒂娃对《新约》使徒保罗的诠释。首先,文章揭示了马克思对克里斯蒂娃作品的潜在影响,而后,简要概述了她对保罗的看法,即保罗提供了一种治愈心理病态的方法。那些心理病态包括:自恋症、受虐癖、幻想症、压抑症、死亡冲动症及口欲施虐症。保罗治愈心理病态的方法是通过他对耶稣基督的死与复活的叙事。因为信徒们经历了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过渡,他们从"死亡"进入老我,进而又过渡到"复活"的新我,所以,基督通过各种方式对其信徒进行医治,结果,新的团体应运而生,保罗称之为ekklesia,或"教会"。在这点上,本文通过引入马克思主义的解读,较克里斯蒂娃的理解更加深入。文章认为,那些心理病态的原因在于某种从一种生产方式转化为另一种生产方式、从"神圣经济"转化为奴隶经济的社会经济背景。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从经济层面到个体身份,保罗从神学角度提供了一种克服这一转变的途径。问题在于,保罗关于基督的死与复活的神学并非完备的解决办法,他无法确保从死亡到复活、从旧社会到新社会的完全转变,此乃其思想的矛盾之处。
罗兰·博尔何桂娟
关键词:克里斯蒂娃
圣经中以色列的社会性别与身份
2018年
社会性别是身份的一个基本方面,在圣经中的以色列,社会性别是等级关系中权力的表达,它代表了由于男人和女人在生育方面所发挥的不同作用而造成的权力差距,这一点在文化层面可以借助农业的隐喻来理解。丈夫是居于主导地位的统治成员,因其拥有生殖所必需的精子,女人则依靠他的精子来完成她的主要社会作用。然而,在其他社会关系中,男人或女人可能视乎情况担任不同的性别角色,从而导致多种性别模糊性。在此情况下,他们的表现同性别预期背道而驰,或者他们以同性别预期相反的方式被对待,例如,在同亚卫的关系上,以色列男人总是担当从属的女性角色,在这个性别化的关系中,亚卫拥有一切权力,以色列则完全依附于他,因此,亚卫这位完美至上的男性,可以视以色列的男人为他的妻子。
罗纳德·希姆金斯何桂娟
关键词:社会性别身份父权制生殖
圣经中的生态保护理念
2013年
安息日(the Sabbath),希伯来语的意思为“休息”、“停止工作”,是每一周的第七日。“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神赐福给第七日,定为圣日,因为在这目神歇了他一切创造的工、就安息了。”
何桂娟
关键词:护理生态圣经安息日希伯来语
背负他者:一种激情的怜悯——对《路加福音》10:25-37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2014年
本文对关涉他者问题的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进行生态女性主义解读,通过考察一些重要的女性主义学者的理论,如茱莉亚·克莉斯蒂娃、露西·伊利格瑞、佳亚特里·斯皮瓦克、伊曼努尔·列维纳斯、凯文·哈特等,探讨了女性作为他者的多元经验以及大地作为一种"被遗忘的社会性"的多元他性。文章基于上述多重视角解析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并指出《路加福音》在描述女性及母性的问题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怜悯作为承负他者的方式无论是根据其词源还是比喻义均与母性息息相关。作者认为,好撒玛利亚人的怜悯为关注他者提供了一种激情的模式,这种模式动摇了eros和agape之间的差异。
安·埃尔维何桂娟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怜悯母性他者
“荒原”与困境中的求索——从小说《还乡》看哈代的基督教思想被引量:4
2006年
小说《还乡》(The Return of the Native)发表于1878年,许多批评者认为《还乡》是哈代悲剧创作的真正开端,因为从这部小说开始,哈代一改先前那种歌颂田园生活、抒发田园理想的风格,转而去描写农民的悲剧命运,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冲突和斗争,同时也开始对产生这种命运的因由倾注了大量的思考。然而先前的评论大都从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的变化对人物命运的影响这个角度来阐发这一问题,本文则试从另外一个角度———神与人的关系,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以发现哈代浓厚的基督教情结。
何桂娟
关键词:托马斯·哈代基督教
当代澳大利亚妇女诗歌创作概览
2011年
本文按照时间和流派的顺序,对二战后澳大利亚妇女诗歌的创作发展历程进行宏观的梳理归纳,总结各个时期女诗人的代表人物及其诗歌创作的典型特征,从而将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时期多姿多彩的妇女诗坛呈现在读者面前。
何桂娟
澳大利亚人的生态观——透过文学作品看澳大利亚人生态意识的演变(1788-2008)被引量:2
2012年
文章通过分析早期以来至今澳大利亚具有代表性的作家的文学作品来审视从殖民时期到现在人们对"自然"或"土地"的态度的变迁:早期的移民怀着寻求"伊甸园"的理想来到澳大利亚这块土地上,结果却发现在这崭新而陌生的环境中,生存和"战胜自然"成了他们的当务之急,于是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使得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后来,由于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土著居民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也由于各种环境运动蓬勃兴起,再加之近年来产生的文学理论——生态批评——将环保意识不断灌输给人们,于是,人们逐渐开始关注、热爱、保护并尊重这块"与众不同"的土地。本文提及的作家包括肯德尔、劳森、斯特德、凯瑟琳.苏珊娜.普理查德、朱迪斯.赖特及约翰.金塞拉,另外作者本人的部分诗歌也被引用。
Glen.R.E.Phillips何桂娟
关键词:澳大利亚文学生态批评生态意识
浅析上帝的性别——基于“父亲”和“母亲”的隐喻被引量:1
2019年
针对当代女性主义神学家把上帝建构为母亲或其他女性形象的现实,本文对上帝的性别给予了新的反思。论文基于"父亲"和"母亲"这两个用来形容上帝的隐喻,首先梳理当代主要女性主义神学家对上帝性别的建构,然后回到圣经,发掘圣经对上帝之性别的描述。最后得出结论,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的隐喻,都是在刻画上帝的气质而非其性别,上帝是超越性别的。单纯地从女性经验,或单纯地从男性经验出发来建构上帝的性别,二者均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
何桂娟
关键词:上帝性别父亲母亲隐喻
走向唯物论女性主义阅读
2016年
唯物论圣经阅读作为一种科学方法论或探索原则,可以为神学创作提供一条新的进路,有助于揭露传统学术释经中普遍存在的唯心主义。在西欧,唯物论释经法主要见于三个学派:德国社会历史学派、荷兰阿姆斯特丹学派、'唯物论阅读'派,其中德国社会历史学派在女性主义释经领域影响力最大。然而,本文将重点关注'唯物论阅读'派及阿姆斯特丹学派,虽然这两个学派不那么有名,但据推测,他们定义及论述经文物质性的特殊方法可能也会对女性主义释经具有潜在的价值。文章首先介绍'唯物论阅读'派及其文本理论,并某些迄今为止尚未得出的女性主义结论,最后两部分将根据阿姆斯特丹学派的方法来探讨圣经自我诠释的女性主义内涵,并以《路加福音》为例来分析。
布丽奇特·卡尔何桂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