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金海

作品数:581 被引量:7,041H指数:46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434篇期刊文章
  • 141篇会议论文
  • 6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55篇天文地球
  • 6篇农业科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电子电信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历史地理
  • 1篇理学

主题

  • 121篇降水
  • 114篇热带
  • 112篇季风
  • 108篇夏季
  • 101篇环流
  • 79篇气候
  • 63篇西太平洋
  • 63篇副热带
  • 44篇海温
  • 41篇副热带高压
  • 40篇年代际
  • 40篇夏季风
  • 37篇年际
  • 36篇大气环流
  • 33篇暴雨
  • 28篇青藏
  • 28篇青藏高原
  • 28篇夏季降水
  • 28篇副高
  • 27篇水汽

机构

  • 44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22篇南京气象学院
  • 96篇中国气象科学...
  • 75篇中国科学院大...
  • 61篇中国气象局国...
  • 34篇上海市气候中...
  • 21篇解放军理工大...
  • 17篇教育部
  • 17篇中国气象局
  • 15篇上海市气象局
  • 12篇江苏省气象局
  • 11篇中国气象局兰...
  • 8篇中国科学院
  • 8篇江西省气象局
  • 8篇中国气象局广...
  • 8篇国家气象信息...
  • 7篇福建省气象局
  • 7篇国家海洋局第...
  • 7篇南京大学
  • 7篇杭州市气象局

作者

  • 581篇何金海
  • 60篇祁莉
  • 42篇徐海明
  • 33篇王黎娟
  • 33篇陈隆勋
  • 25篇管兆勇
  • 23篇丁一汇
  • 22篇吴志伟
  • 21篇温敏
  • 17篇朱志伟
  • 16篇梁萍
  • 16篇祝从文
  • 15篇周兵
  • 14篇王盘兴
  • 13篇张祖强
  • 13篇江志红
  • 13篇谭言科
  • 12篇李建平
  • 11篇陈伯民
  • 11篇蒋国荣

传媒

  • 72篇南京气象学院...
  • 57篇热带气象学报
  • 55篇气象学报
  • 46篇大气科学
  • 23篇高原气象
  • 20篇气象科学
  • 18篇应用气象学报
  • 14篇大气科学学报
  • 12篇科学通报
  • 10篇地球科学进展
  • 10篇海洋学报
  • 10篇气象与环境学...
  • 10篇中国气象学会...
  • 9篇气象
  • 9篇气候与环境研...
  • 9篇气象与减灾研...
  • 9篇第30届中国...
  • 8篇中国气象学会...
  • 6篇中国气象学会...
  • 5篇地球物理学报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7篇2018
  • 11篇2017
  • 13篇2016
  • 15篇2015
  • 18篇2014
  • 51篇2013
  • 31篇2012
  • 35篇2011
  • 19篇2010
  • 30篇2009
  • 32篇2008
  • 37篇2007
  • 75篇2006
  • 44篇2005
  • 39篇2004
  • 16篇2003
  • 14篇2002
58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江淮流域持续性强降水期间西太副高位置变异与非绝热加热的关系被引量:24
2011年
采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及全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讨论了江淮流域持续性强降水期间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变动特征及其与非绝热加热的关系。通过个例合成研究发现:副高位置变异与强降水持续期间大气非绝热加热关系密切。强降水持续期间,副高北侧的江淮流域和西侧的孟加拉湾北部地区均存在强烈的视热源和视水汽汇。强降水发生前3 d,江淮流域Q1z开始增大,到降水发生后2 d的Q1z达到最大,尔后逐渐减小,降水结束后变化趋于平缓,此期间不利于副高北抬;此外,强降水发生前2 d,孟加拉湾北部地区Q1z开始增大,降水发生后1 d达最大,副高逐渐西伸,此后,Q1z减小,副高相应有所东退。根据全型垂直涡度倾向方程,对流层中层,江淮流域非绝热加热的垂直变化有利于副高北侧气旋性涡度增长,阻碍副高北进,有利于雨带在江淮流域维持,形成持续性降水;孟加拉湾北部地区非绝热加热的垂直变化有利于副高西侧反气旋涡度增加,可能是诱导副高西伸的原因之一。
王黎娟陈璇管兆勇何金海
关键词:天气学西太平洋副高非绝热加热
江苏省夏季持续高温集中程度的气候特征研究被引量:19
2009年
基于日温度资料提出一种度量持续高温过程集中程度的指标,采用江苏省63个气象台站1961—2005年夏季逐日温度资料,研究分析了江苏省夏季持续高温过程集中度和集中期及其相关统计特征,结果表明:在对夏季持续高温过程研究方面,集中度和集中期具有表征高温在时空场上非均匀性的较好分辨力;江苏省夏季持续高温过程出现时,西南部比东北部集中程度稍大、出现的日期稍晚;采用EOF方法对夏季持续高温过程集中度和集中期的距平值进行分析,第一特征向量的变化均呈现同位相,其相应的时间系数变化显示出先减小再增大的总体趋势,趋势谷值出现在1980年代;而夏季降水量与夏季持续高温过程集中度和集中期分别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王跃男何金海姜爱军
热带印度洋海温的年际异常及其海气耦合特征被引量:64
2003年
利用长期观测资料分析了印度洋海温距平的年际变化及其海气耦合特征 ,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海温距平的变化存在显著的距平符号东西一致的单极型和距平符号东西相反的偶极型 ,其出现的概率分别为 67%和 33%。偶极期间在热带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海洋性大陆上空的大气中存在着明显的Walker类型的环流 ,具有显著的局地海气耦合特征 ,而单极期间这种特征不明显。大部分偶极子的生命史都非常短暂 ,其持续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西印度洋正距平的增加、东移和东印度洋负距平的不断加强。单极的发展为整个海盆的不均匀增暖。单极向偶极的转换可以分为两类 ,第I类表现为赤道西印度洋海表温度距平由负转变成正后逐渐向东扩展 ,东印度洋的负距平范围逐步缩小 ;第II类是东南印度洋海表温度的负距平不断加强并略向西发展 ,而西部保持正距平。这种转换还经历了一个年代际变化 ,2 0世纪 70年代中后期以前主要是第I类转换 ,以后则第II类占绝大多数。
谭言科张人禾何金海
关键词:热带印度洋海温年际异常
中南半岛对流对南海夏季风建立过程的影响被引量:28
2004年
利用RegCM2模式进行数值试验 ,得到中南半岛对流对北半球副高带断裂、进而对孟加拉湾对流建立具有重要影响 ,而孟加拉湾对流建立后激发的Rossby波列又是南海夏季风建立的主要因子之一。进一步分析中南半岛对流、副高带断裂及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年际变化 ,得到中南半岛对流的强弱 (活跃的早晚 )与副高带在孟加拉湾北部断裂及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早晚有密切关系。它们还与海温异常及纬圈环流的变化相联系 :当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暖 (冷 )时 ,Walker环流偏弱 (强 ) ,中南半岛对流偏弱 (强 ) ,副高带断裂偏晚 (早 ) ,南海夏季风建立偏迟 (早 )。
温敏何金海肖子牛
关键词:副高孟加拉湾ROSSBY波WALKER环流波列
江淮区域梅雨的划分指标研究
为便于江淮区域的梅雨划定,更好地开展区域梅雨短期气候预测业务,本文从区域角度出发,在明确区域梅雨概念的基础上,选取江淮区域梅汛期降水变率一致的36个代表站点,根据梅雨的大范围持续性时空分布特征,采用连续5个滑动候满足候内...
梁萍丁一汇何金海陈伯民雷小途
关键词:入梅
文献传递
太平洋次表层海温与南海夏季风建立关系初探被引量:10
2002年
通过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异常年份前期 0~ 40 0 m深度次表层海温的异常分布进行了讨论 ,发现北太平洋 (1 50°E~ 1 50°W,3 5~ 50°N)区域对季风爆发时间的早晚有着较为持续的影响 ,前冬 1 2 0~ 3 0 0 m深度尤其显著 ,具体表现为当前冬该海域海温偏低时 ,季风爆发偏晚 ,反之偏早 ;并通过定义一个北太平洋热力参数以表征该区域的热力作用 。
高辉何金海张芳华
关键词:次表层海温
强迫二维Rossby波传播特征的数值试验被引量:7
1993年
Bjerknes提出了大气对外界强迫响应的概念。大量研究已证明这一遥响应机制的存在,且大气对强迫源的遥响应及其低频活动的共同特征都表现为类似大圆路径的波列,Hoskins的理论研究揭示了这现象的实质,他把叶笃正所提出的Rossby波的频散理论推广到球面上。黄荣辉曾利用波折射指数平方与EP通量系统地研究了北半球冬夏准定常行星波的传播规律。邹晓蕾、叶笃正、吴国雄提出了中高纬的相关链、定常地形波链,并指出北美与东亚相关型的差异与两区域地形准定常波在不同纬向流中传播的差异有关。观测分析亦表明,青藏高原是大气低频振荡的强迫源,且在此区域可产生向北、向南或向东、向西传播的波列。
徐祥德何金海赵天良朱乾根
关键词:ROSSBY波
夏季低频波动E矢量分布特征及其与时间平均流的关系
1993年
由于EP通量在研究水平波动中的局限性,Hoskins等人将其扩张到三维空间,在准地转无辐散条件下得到了表征水平面的波动待正的诊断量E矢量(v^(12)—u^(12),—u’v’),这为水平面上的波动传播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Simons等人将E矢基和时间平均气流联系起来,运用波流相互作用的正压不稳定能转换原理。讨论了正压不稳定模对PNA型产生的影响。作者将E矢量运用到30—60天周期振荡的研究中,指出时间平均流的正压不稳定能的转换对30—60天周期振荡动能具有维持作用。本文将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利用E矢量及其与时间平均流的关系。运用1985年6—9月200hPa的欧洲中心资料,计算了30—60天低频波动的E矢量分布特征,从而讨论其水平结构与传播及其与时间平均气流的相互作用。
徐建军何金海
关键词:气流
高分辨率卫星实测资料揭示的近年亚洲热带夏季风爆发进程被引量:2
2008年
利用高分辨率卫星观测资料,从气候态角度分析了亚洲热带夏季风爆发特征。研究表明,亚洲热带夏季风最先在中南半岛西部爆发,随后在整个中南半岛和孟加拉湾东部,然后扩大至孟加拉湾西部和南海。夏季风爆发后,与孟加拉湾和南海相比,中南半岛雨量增强形势不明显。第26—28候(即5月第2候—5月第4候)是亚洲热带夏季风的爆发阶段。整个爆发过程,低层风场的时空演变与对流降水相对应,海表温度场增温较海表风场提早约1候左右;华南地区以锋面降水为主,即副热带季风降水。采用对流降水和海表上空10 m风场分别代表夏季风降水和盛行风向的时空演变特征较常规资料更为准确、精细。
朱素行徐海明何金海
关键词:对流降水卫星资料
1991年夏季长江中下游降水和风场的低频振荡特征分析被引量:23
2002年
对 1 991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和风场进行 Morlet小波分析 ,结果表明 :这些要素有明显的低频特征 ,其变化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6月中旬之前主要表现为准双周振荡 ,6月中旬之后 3 0~ 60 d振荡逐渐明显 ;低频西风峰值超前降水峰值 2~ 4d。通过对散度场及流场的分析发现 ,7月份以后 ,低纬低频系统北传 ,同时中纬 40~50°N低频系统南传 ,两者交汇在 3 0~ 3 5°N。
张秀丽郭品文何金海
关键词:夏季长江降水风场
共5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