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静 作品数:40 被引量:221 H指数:9 供职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机械工程 更多>>
Duane综合征合并内耳道畸形1例 2014年 Duane综合征(Duane’s retraction syndrome,DRS)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症状多表现在眼科,即眼球外展受限和眼球内陷。部分患者可伴有耳部发育不良,听力下降或其他系统的发育畸形。因该疾病临床少见,耳鼻咽喉科对其了解较少,现报道1例。1临床资料患儿,男,4岁,主诉反复头疼,高热,呕吐3年。患儿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疼,高热,呕吐,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抗感染治疗可好转。但此后每间隔20 d到半年时间症状反复,共发作脑膜炎6次。 侯静 龚树生 张罗关键词:RETRACTION 中/长链混合脂肪乳剂对梗阻性黄疸病人肝脏及脂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4 1996年 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13例,随机分为两组,围手术期给予不同脂肪乳剂(LCT、MCT/LCT)的PN支持10d。结果显示:MCT组术后及PN期间血CH、TG及LDL逐渐下降,HDL升高,P<0.05。两组血胆红素引流术后明显下降,IBil在MCT组下降更为明显,POD+6d已达正常,且与LCT组比较P<0.01。两组血糖、肝酶、血浆蛋白与氮平衡变化趋势相同,手术前、后合并血糖升高,需补充适量胰岛素;引流后肝酶逐渐下降,PAB、TRF于PN期间逐渐升高,术后负氮平衡于POD+4d后得到纠正。结论:梗阻性黄疸引流术后双能源PN支持10d,含MCT脂肪乳剂对血脂代谢及胆红素生成影响更小,并达到与LCT同样的节氮效应。 许媛 郁正亚 侯静 李彤 李善瀛 陈佛来 龚家镇关键词:脂肪乳剂 梗阻性黄疸 血脂代谢 超声测量上腔静脉血流评估机械通气患者容量反应性 被引量:23 2014年 目的 探讨经胸壁多普勒超声测量上腔静脉流速随呼吸变异度对机械通气患者容量反应性的评估作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机械通气、并存在组织灌注不足的重症患者.于30 min内静脉输注林格液500 mL进行容量负荷试验,按扩容前脉压差变异度(PPV)将患者分为有反应组(PPV≥13%)和无反应组(PPV<13%).测量扩容前后同一呼吸周期中上腔静脉流速(A、S、D峰)最大值及最小值,计算其变异度(ΔA、ΔS、ΔD),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上腔静脉流速对容量反应的价值.结果 共27例患者入选,有反应组14例,无反应组13例.有反应组患者扩容后上腔静脉A、S、D峰流速(cm/s)较扩容前明显增快(A峰:34.6±2.2比31.3±2.1,t =-2.493,P=0.027;S峰:39.1±1.3比35.3±2.1,t=-2.564,P=0.024;D峰:28.1±1.2比23.3±1.4,t=-4.995,P=0.000);而扩容后ΔA、ΔS、ΔD无明显变化.ΔA、ΔS、ΔD与PPV呈正相关(r1=0.040,P1=0.854;r2=0.350,P2=0.074;r3=0.749,P3=0.000).S峰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36[95%可信区间(95%CI)0.11 ~0.52],ΔS的AUC达0.68(95%CI 0.47 ~ 0.89);D峰的AUC 0.41(95%CI 0.19 ~ 0.63),ΔD的AUC高达0.95(95%CI为0.86~ 1.00),说明上腔静脉峰流速随呼吸变异度预测容量反应的准确性优于单纯峰流速.以ΔS≥20.7%为截点,敏感度为78.6%,特异度为61.5%;以ΔD≥12.7%为截点,敏感度为92.0%,特异度为92.3%.结论 经胸壁多普勒超声测量上腔静脉峰流速随呼吸变异度可用于机械通气患者容量反应性的评估. 郭喆 何伟 侯静 李彤 周华 许媛 席修明关键词:机械通气 容量反应性 40例胰瘘治疗的临床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3 2008年 赵栋 田力 侯静关键词:胰瘘 醋酸奥曲肽 回顾性分析 慢性鼻窦炎鼻腔黏液中嗜酸粒细胞主要碱性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明确嗜酸粒细胞主要碱性蛋白(MBP)在慢性单纯性鼻窦炎鼻腔黏液中的表达,初步探讨MBP与慢性单纯性鼻窦炎发生的关系。方法:取38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及30例健康人鼻腔黏液,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嗜酸粒细胞MBP的表达。结果:慢性鼻窦炎患者鼻腔黏液中MBP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慢性鼻窦炎鼻腔黏液中MBP表达增加可能是慢性单纯性鼻窦炎发生的原因之一。 侯静 周兵 张罗 李云川 刘铭 魏永祥 黄谦 王洋关键词:鼻窦炎 慢性 危重患者血糖管理的实施与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22 2009年 目的评价计算机程序化血糖控制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07年12月收入北京同仁医院中心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患者,根据目标血糖控制水平分为A组(血糖控制目标4.4~6.1mmol/L,857例)和B组(血糖控制目标7.3~8.3mmol/L,894例),用自行制定的计算机程序化血糖管理方案进行血糖管理,记录并追踪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结果共对1751例患者的26222次血糖值进行分析。结果显示:A、B两组患者平均血糖分别为(5.99士0.54)mmol/L和(7.43±0.84)mmol/L,均控制在目标血糖范围内。A、B两组低血糖(〈3.3mmol/L)发生率分别为1.65%(197/11933)和1.04%(149/14289);而严重低血糖(〈2.2mmol/L)发生率仅为0.07%(8/11933)和0.12%(17/14289),无低血糖相关不良影响发生。在亚组分析中,两组内接受肠内营养(EN)患者的血糖达标率(A组38.77%,B组19.15%)显著低于接受全胃肠外营养(TPN)的患者(A组50.81%,B组23.40%,P均〈0.01);且两组接受EN患者高血糖(〉8.3mmol/L)发生率(A组13.68%,B组38.61%)均显著高于TPN患者(A组8.77%,B组29.05%,P均〈0.01)。低血糖发生率与患者接受营养支持的方式(EN或TPN)无明显相关。结论在本程序化血糖控制方案指导下实现了ICU患者目标指导下的血糖控制,安全、有效,减少了低血糖的发生和血糖检测次数。但本方案对于控制EN期间血糖方面尚存在欠缺,需进一步完善。 何伟 刘杨 李彤 周华 侯静 张彤彦 赵栋 许媛关键词:危重症 营养支持 应激性高血糖 低血糖 中心静脉插管相关性感染 被引量:12 2000年 目的:探讨与中心静脉插管感染发生相关的主要因素。 方法与结果:回顾分析1994 年1 月~1998 年12月间外科ICU(SICU)中心静脉插管相关性感染(CRS)的发生情况,共插管475 根,11 根(2.32% )伴有明确CRS,多发生于插管后第2~7天,而不同插管位置CRS发生无差异。检出主要致病菌有表皮葡萄球菌、真菌和不动杆菌。 结论: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旁路或三通输液、给药是造成CRS发生的主要因素,存在其他感染灶、胸腹壁的清洁程度和自身免疫状况亦与CRS发生有着密切关系。无论何种致病菌导致的CRS,均应先拔除导管。 周华 许媛 葛庆岗 侯静 罗涛 李彤关键词:中心静脉插管 病因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营养支持效果评价 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 :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病人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对 38例收住于SICU的SAP病人营养支持实施情况、EN相关性并发症及感染进行观察。 17例病人在PN过程中加入EN(EN +PN组 ) ,2 1例单纯应用PN(PN组 ) ,定期检测血清蛋白质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营养支持中PN应用总时间为 (2 5 .5 8± 3.84 )天 ,17例病人于发病后 (17.0 0± 3.35 )天开始应用EN ,(17.5 8± 5 .4 2 )天达到最大喂养量 ;5例病人应用EN后肠功能明显恢复。EN 2周后感染性并发症明显降低 ;两组血清蛋白质轻度升高 ,PN 7天、EN 14天血清前清蛋白升高 (P <0 .0 5 )。 结论 :SAP早期应以PN为主 ,肠功能允许时 ,PN +EN是较好的营养支持方式 ,肠道喂养有助于降低SAP病人的全身性感染。 李彤 赵京阳 何伟 周华 张彤彦 侯静 许媛关键词:EN 营养支持 PN 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 肠功能 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后并发症及围手术期处理 被引量:9 1996年 作者总结了1989年~1994年对4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根治性手术或单纯内/外引流手术的经验。术后发生肾功能衰竭,胃肠道出血,伤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且肾衰及胃肠道出血与高胆红素血症相关。此外,部分患者合并有营养不良,血糖升高及脂代谢异常,直接影响着伤口愈合率。低葡萄糖热卡的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另外,对于严重胆道梗阻,近期不能手术或合并化脓性胆管炎患者术前应恰当地行胆道减压引流,并配合全身支持治疗。 侯静 李彤 许媛 陈佛来关键词:黄疸 恶性梗阻性黄疸 并发症 B超检测胃动力指导危重症病人肠内营养的应用 被引量:28 2011年 目的:探讨改良B超胃窦单切面法检测胃窦运动指数(MI)在危重症病人早期肠内营养(EEN)中的作用。方法:将62例拟行经鼻胃管喂养的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研究组病人每天应用B超行胃窦单切面法测定空腹MI,以确定当天EN计划;对照组则由主管医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制订。EN期间,根据病人胃残余量和耐受性调整EN的速度,比较两组病人的一般情况、EN实施情况和相关终点指标。结果:研究组病人EN起始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40~75 ml/h vs 30~50 ml/h,P=0.04);达到最大喂养速度的时间也有下降趋势(4.0 h vs 9.3 h);研究组病人超过一种以上EN并发症的发生率(37.9%)明显低于对照组(62.1%),两组的终点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应用改良B超胃窦单切面法测定MI可以较客观地确定EN喂养速度,有助于及早实现喂养目标和降低EN相关的并发症。 张荣丽 何伟 李彤 侯静 周华 许媛关键词:危重症 早期肠内营养 B超 胃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