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冷志敏

作品数:22 被引量:55H指数:5
供职机构:潍坊医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 2篇机械工程

主题

  • 6篇解剖学
  • 4篇桥小脑角
  • 4篇桥小脑角区
  • 4篇小脑
  • 4篇淋巴
  • 3篇细胞
  • 3篇小脑下前动脉
  • 3篇淋巴结
  • 3篇面神经
  • 2篇动脉
  • 2篇应用解剖学
  • 2篇应用解剖学研...
  • 2篇尸体
  • 2篇锁骨
  • 2篇锁骨上淋巴结
  • 2篇肿瘤
  • 2篇显微解剖
  • 2篇淋巴管
  • 2篇福尔马林
  • 2篇癌细胞

机构

  • 22篇潍坊医学院
  • 2篇潍坊市人民医...
  • 1篇潍坊医学院附...
  • 1篇解放军第89...

作者

  • 22篇冷志敏
  • 14篇王金平
  • 10篇鞠学红
  • 8篇鞠晓华
  • 5篇蒋吉英
  • 5篇王孝文
  • 5篇高培福
  • 5篇李光宗
  • 4篇杜晓东
  • 4篇王海杰
  • 3篇谭玉珍
  • 3篇王新明
  • 2篇李永珍
  • 2篇李若葆
  • 2篇刘向平
  • 2篇赵恒珂
  • 2篇曹焕军
  • 2篇于剑锋
  • 1篇吕磊
  • 1篇于素英

传媒

  • 8篇解剖学杂志
  • 8篇潍坊医学院学...
  • 2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眼科新进展
  • 1篇中国解剖学会...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 4篇2002
  • 6篇2001
  • 1篇1999
  • 3篇1993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桥小脑角区小脑下前动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正> 研究桥小脑角区小脑下前动脉的显微解剖。采用经福尔马林固定、灌注蛛红明胶的成人尸头22具(共44侧),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小脑下前动脉及毗邻结构进行解剖观察。①22具尸头44侧共发现小脑下前动脉41支。从基底动脉下1/...
王孝文王金平高培福鞠学红冷志敏
文献传递
半面痉挛面神经内神经递质的变化
<正> 为研究半面痉变的发病机制,观察病变侧面神经内神经递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免疫反应性变化,采用后颅窝手术径路开放家猫的脑桥小脑角,在面神经根部放置硅胶夹,使面神经根受到压迫。术后三周取手术及对照侧面神经根...
王孝文高培福王金平鞠学红蒋吉英冷志敏
文献传递
经额胼胝体下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应用解剖被引量:6
2001年
目的 :为经额胼胝体下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 :采用显微解剖技术对 17个甲醛固定 ,红色明胶动脉灌注的成年尸头标本蝶鞍区的有关神经和血管进行观察。结果 :(1)视交叉前间隙之间的面积为 (2 8.4± 6.2 )mm2 ,视交叉前缘至鞍结节之间的距离为 (4.1± 0 .8)mm。 (2 )前穿动脉主要来源于大脑前动脉交通前段和颈内动脉终末段 ,穿入前穿质前可分成多支或形成动脉丛。 (3 )两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水平部之间的距离为 (16.5± 4.4)mm ,在穿经海绵窦上壁处间距为 (13 .3± 2 .5 )mm ,在大脑前动脉发起处 ,间距为 (17.9± 1.6)mm。 (4)前交通动脉在视交叉之上者占 82 .4% ,之前者占14 .3 % ,侧方者占 5 .9%。 (5 )动眼神经在后床突的前外侧 (7.8± 2 .1)mm处穿海绵窦顶入海绵窦 ,入窦点在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后方 (5 .0± 2 .0 )mm ,两侧入窦点之间的距离为 (2 1.9± 2 .3 )mm。结论 :经额胼胝体下入路垂体瘤切除术主要是通过视交叉前间隙 ,在颈内动脉之间的区域操作 ,手术中 ,既要保护颈内动脉、视神经、动眼神经等较大结构 ,又要尽量避免穿动脉、下丘脑支动脉等小动脉的损伤 ,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鞠学红蒋吉英张振兴王金平鞠晓华冷志敏
关键词:垂体肿瘤切除术
经睾丸淋巴管注射癌细胞后淋巴结切片观察与图像分析被引量:3
1993年
向睾丸实质和睾丸淋巴管内分别注射叶绿素溶液和癌细胞悬液后2h,颈后淋巴结、支气管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显色。取显色淋巴结做石蜡切片,HE 和 Feulgen 法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癌细胞在淋巴结内的形态位置,并应用Quantimit970图像分析系统测量癌细胞核的形态学参数和 DNA 含量,以鉴别癌细胞。叶绿素和癌细胞分布于淋巴结的被膜下窦和小梁周窦,而髓窦和输出淋巴管内未发现叶绿素和癌细胞。这表明叶绿素和癌细胞是经输入淋巴管进入淋巴结的。本文提出,癌细胞可经胸导管和胸导管侧支顺淋巴流进入周围淋巴结,引起这些淋巴结肿大。本文同时讨论了左锁骨上淋巴结的肿瘤转移机理。
谭玉珍王海杰王新明赵恒珂冷志敏张艳玲
关键词:癌细胞叶绿素淋巴管淋巴结
左锁骨上淋巴结的解剖与观察
1993年
对50具成人标本的左锁骨上淋巴结进行了观察和测量。淋巴结的数目为3.88±1.36个(1~8个),左锁骨上淋巴结分布于左颈横动脉周围,沿其近端分布的淋巴结位于锁骨上三角内(58.24%),沿此动脉远端分布的淋巴结位于肩胛舌骨肌下腹与斜方肌前缘之间(41.76%)。有8例(8个)左锁骨上淋巴结直接贴于左静脉角。本文尚测量了左锁骨上淋巴结距周围结构的距离,并对有关的临床应用问题进行了讨论。
王新明王海杰鞠学红赵伍修冷志敏
关键词:解剖学
旋转式双动滑轮组电动尸体捞取装置的研制与使用
2008年
李光宗董西安李永珍鞠晓华王金平杜晓东冷志敏刘向平周开文李刚
关键词:尸体电动
垂体动脉的应用解剖被引量:8
2002年
目的 :为蝶鞍区肿瘤手术提供垂体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学资料。方法 :采用显微解剖技术对17个甲醛固定、红色明胶动脉灌注的成年尸头标本的垂体上动脉和垂体下动脉进行观察。结果 :垂体上动脉主要起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内侧壁或内下壁 ,发起后向内、向上斜行 ,直至垂体柄 ,行程中可分支至视神经、视交叉 ,起始部直径为 (0 .2± 0 .1)mm。垂体下动脉起自脑膜垂体干 (94.1% )或直接起自颈内动脉 (5 .9% ) ,发起后沿颈内动脉内侧前行 ,再穿出海绵窦内侧壁自鞍底至垂体 ,起始部直径为 (0 .8± 0 .2 )mm。结论 :鞍区肿瘤手术应注意垂体上、下动脉的走行特点 ,并保护好这些动脉 ,以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鞠学红蒋吉英王金平王道奎鞠晓华冷志敏
组合式尸体捞取装置被引量:1
2006年
徒手从尸体箱内捞取,存放尸体,很不容易。用大铁钳,大铁钩等简单工具,从尸体池内捞取,存放尸体,也有困难。为解决从尸体箱内或尸体池内捞取,存放尸体难的问题,经过多年的观察与研究,笔者研究制作了1个“L”型转塔式组合尸体捞取装置。经使用,这个装置能够较为方便地从尸体箱或尸体池内捞取尸体,现将这个装置的研制与使用介绍如下。
李光宗李永珍鞠晓华王金平吕磊杜晓东冷志敏张兆森刘相平贾方华
关键词:尸体
桥小脑角区小脑下前动脉的显微解剖被引量:11
2003年
目的 手术显微镜下观察研究桥小脑角区小脑下前动脉的显微解剖学。方法 采用经福尔马林固定、灌注蛛红明胶的成人尸头 2 2具 (共 4 4侧 ) ,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 ,并进行有关数据的统计学处理。结果 ① 2 2具尸头 4 4侧共发现小脑下前动脉 4 1支。从基底动脉下 1 3段发出者 34支 (占 82 .93% ) ;从基底动脉中 1 3段发出者 7支 (占 17.0 7% )。②小脑下前动脉起始段位于展神经根腹侧者 34支 (占 82 .93% ) ;位于展神经根背侧者 5支 (占 12 .19% ) ;穿展神经根丝者 2支 (占 4 .88% )。③小脑下前动脉与第Ⅶ和第Ⅷ对脑神经位置关系腹侧型者 16支 (占 37.84 % ) ;穿神经根型者 19支 (占 4 7.0 2 % ) ;桥袢型者 4支 (占 9.76 % ) ;远隔型者 2支 (占 4 .88% )。④小脑下前动脉形成的桥臂袢位于三叉神经根腹侧者 9个 (占 34.6 2 % ) ;位于三叉神经根腹外侧者 15个(占 5 7.6 9% ) ;位于三叉神经根背侧者 2个 (占 7.96 % )。结论 桥小脑角区小脑下前动脉与展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及三叉神经的解剖关系极其密切 。
王孝文高培福王金平李若葆鞠晓华冷志敏
关键词:桥小脑角小脑下前动脉显微解剖学福尔马林
桥小脑角区面神经与小脑下前动脉的显微解剖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研究桥小脑角区小脑下前动脉形成的动脉袢及面神经与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的显微解剖关系。方法 采用经福尔马林固定、灌注蛛红明胶的成人尸头 2 2个 (共 4 4侧 ) ,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 ,并进行有关数据的统计学处理。结果 ①在 4 4侧尸头标本中存在动脉袢的为 4 2侧 (95 .4 5 % )。每侧只有 1个动脉袢的 13侧 (30 .95 % ) ;有 2个动脉袢的 2 0侧 (47.6 2 % ) ;有 3个动脉袢的 2侧 (4.76 % ) ;有 4个和 5个动脉袢的各为1侧 (2 .38% )。②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由小脑下前动脉本干形成者 33侧 (78.5 7% ) ;由小脑下前动脉侧支形成者9侧 (2 1.93% )。③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的类型中内耳门外型者 2 3侧 (5 4.76 % ) ;内耳门型者 5侧 (11.9% ) ;内耳道型者 14侧 (33.33% )。④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的空间位置中水平位者 2 9侧 (6 9.0 5 % ) ;垂直位者 13侧 (30 .95 % )。⑤面神经与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的位置关系有五种 ,其出现率分别为 :中间位 5 4.76 % (2 3侧 )、下位 11.96 % (5侧 )、后位 9.5 2 % (4侧 )、上位 4 .76 % (2侧 )和前位 2 .38% (1侧 )。⑥动脉袢与面神经根接触者出现率为77.0 2 % .结论 桥小脑角区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的形成及空间位置复杂 ;并且面神经与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形成复杂的?
王孝文王金平高培福鞠学红冷志敏鞠晓华
关键词:桥小脑角面神经小脑下前动脉显微解剖福尔马林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